第五章、现代电影
5、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电影的大举入侵下,英国电影也遭受排 挤,不得不开始和美国电影联合。
德国电影
1、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相比,欧洲电影发展比较缓慢。一战后,德国 电影界兴起表现主义电影。
2、20世纪20年代德国出现一种与表现主义相对立的电影“窝内剧”, 以小市民的现实生活为题材,为德国电影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发展方向。 20年代中期,德国电影出现了“新客观派”电影。
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度停办。大战结束后于1946年恢复举行。
1932年至1942年,奖项分为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短片、意大利影
片、外国影片,以及最佳导演、编剧、男女演员、摄影、音乐等奖。
此外,还有特别奖、综合奖、“墨索里尼杯”、“双年节杯”等。
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设“圣马克金
影界的支持和帮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举行第一届。
主奖有“金熊奖”和“银熊奖”。“金熊奖”授予最佳故事片、
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银熊奖”授予最佳导演、男女演员、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剧、音乐、摄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别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
还有国际评论奖、评委会特别奖等。80年代,每年30~40个国家和
4、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日本电影迅速崛起,出现一批具有浓郁民族 色彩和完善民族形态的电影。代表人物有小津安二郎的作品《晚春》。
5、20世纪60年代,日本一批年轻的电影人不满旧观念和旧体制的束缚, 一反传统的过去,赋予作品以强烈的时代感和节奏感,注重对人物内 心的剖析。这一思潮被称为“新浪潮”。
5、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电影由于受到电视和政治危机的冲击, 陷入了低谷时期。6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迎来美国电影的第二个辉 煌时期,出现了斯皮尔伯格、卢卡斯、伍迪艾伦等年轻导演。斯皮尔 伯格的《大白鲨》(1975)和卢卡斯的《星球大战》(1977) 。
6、70年代初,美国电影完成了一次商业和艺术上的重要革命,此后十 年,每年生产200部左右的电影。
如:《筑梦2008》、《再说长江》
D、科学教育片 科学教育片简称科教片,它以传播科学知识、推广新技 术经验为基本目的,也是电影的四大类别之一。
三、电影的社会功能: 1、认识作用。 2、教育作用。 3、审美作用。 4、娱乐作用。
第二节、外国电影发展史
法国电影
1、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了电影《火车进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20世纪20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登上影坛,但因其过分荒诞而曲高和 寡。30年代,法国电影出现诗意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人物让·雷诺阿。
4、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苏联电影题材多样,丰富多彩,取得较大 成就的战争题材的影片。
第三节、世界电影节
英国电影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英国电影学院创建于1947年,原主要表彰对象是英国电影及由
英国籍演员演出的外国影片,相当于英国的奥斯卡奖,但近年来提名
较开放,只要在英国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获提名,奖项改为面向世界
3、1929年,有声电影出现后,德国电影出现了一次短暂的繁荣期,但 是30年代中后期,德国电影开始被纳粹控制,处于停滞阶段。
4、1962年,一批年轻的德国电影人提出要创立新德国电影,在政府的 支持下,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影片,这一时期被称为“青年德国电影”。
5、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德国电影出现一批杰出电影人才,德国电 影进入第二个创作繁荣时期。
C、新闻记录片 新闻记录片是新闻片和记录片的统称,也是电影四大类
别之一。其特点是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不经过虚构,从现实生活 本身的形象中选取典型,提炼主题,直接反映生活。 新闻片报道最 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记录片一般不受新闻性的限制,可以记录当前的 现实,也可以重现过去的历史;可以反映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也可 以揭示日常生活中不被人注意的某个侧面。
6、20世纪90年代是德国电影的一个新的转型期,此时电影注重把娱乐 性与独特电影语言融于一体。
如:《罗拉快跑》 导演:汤姆·提克威
日本电影
1、1896年,爱迪生发明的“电影镜”传入日本,而真正的电影是从 1897年由稻胜太郎及荒井三郎等人先后引进了爱迪生的“维太放映 机”和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开始的,其时,小西六兵卫也 购入摄影机。在这一两年间输入了放映机和影片,并在全国巡回放映, 称为活动照相,并沿用这一名称至1918年。从1899年开始,日本自 己摄制影片,以纪实短片为主。
6、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电影不断在探索中发展。代表人物有北野武 正的《焰火》和《坏孩子的天空》。
苏联电影
1、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苏联早期电影最有成就的就是蒙太奇学派, 代表人物有库里消夫和爱森斯坦。
2、20世纪30年代,当时苏联电影的特点是革命斗争和建设题材的影片 占主导地位。
3、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苏联电影文艺政策的限制,发展几乎停 滞。50年代中期,苏联实现对外开发政策以后,苏联电影才得以发展, 出现了各种风格和类型的电影。
届增设最佳英国女演员、最佳英国男演员、最佳外国女演员、最佳外
国男演员、最有前途的新人5项奖。以后几乎每几届就有新的奖项产
生。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号称“国际电影节之父”。1932年8
月6日在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创办。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电影艺术水平。
1934年举办第2届后每年8月底至9月初举行一次,为期两周。1943~
二、电影的样式及类型:
A、故事片 故事片是电影中一个很大的类别。是由职业或非职业演员扮 演,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艺术影片。
1、 历史片 取材于历史上曾发生过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 史背景为内容的影片。如:《林则徐》、《开天辟地》、《开国大典》 等电影。
2 、战争片 以描绘战争为主要内容的故事片。影片着重于人们在战争中 的命运描绘,常以军事首领或英雄人物为主人公。如:《冲出亚马 逊》、《平原游击队》、《大决战》等。
英国电影
1、英国是世界电影的发祥地之一,1895年,B.艾克里斯拍摄了埃普瑟 姆地方的赛马、牛津和剑桥两校划艇比赛、基尔运河通航典礼。 1896 年,R.W.保罗年 摄制了许多喜剧短片,其中有《大兵求爱记》, 可放映一分钟。20世纪最初10年间,英国电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由于英国的保守做法和美国电影的入侵,使英国电影大部分时间都 处于被抑制的衰落状态。
4、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镍币影院逐渐被一些条件较好的电影院所代 替;电影专利公司的垄断权势逐渐消失,终于在1915年正式解体。 此时以格里菲斯为代表的一批新的电影艺术家已经出现。制片中心也 从东海岸移到好莱坞。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程度地破坏和损害了欧洲 各国的电影业,却促成了美国电影的勃兴。美国电影源源不断地涌人 欧洲市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经建立起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B、美术片 美术片是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折纸片的总称,是电影 四大片种之一。它以绘画或其它造型艺术运用夸张变形手法进行创作。
1、动画片亦称“卡通片”,是美术电影中的一个主要片种。动画片具 有夸张性、象征性等特殊的艺术特征。
2、水墨动画片是中国所独创的一个动画片品种。把中国水墨画的技法 运用于动画片的人物造型和环境空间造型。
2、20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电影出现了一次记录电影运动,强调影片 的社会意义,又注意真实再现生活场景的艺术加工。
3、50年代后,英国电影发起“自由电影运动”,强调电影艺术家的社 会责任,重视日常生活题材和创作中的个性表现。该运动在1963年 达到高潮,随后因社会思潮转变急剧衰落。
4、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英国电影每况愈下。
各国的影片进行评奖,使之产生了更大的影响。现在的奖项设置已与
奥斯卡奖类似。1959年与电影制片人和导演公会合并,改名为电影
和电视学会,1975年又改名为英国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1947年开
始评奖,每年一次,2月25日开奖。首届设最佳影片、最佳英国片、
最佳纪录片奖。第2届增设最佳专题片奖。第3届增设联合国奖。第6
3、 剪纸片是美术电影的品质之一。是在借鉴皮影戏和民间剪纸等传统 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美术电影样式。
4、 木偶片是在借鉴木偶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样式,富于立体感。
5、折纸片源于幼儿园和小学校的折纸工艺。用硬纸片折叠、粘贴,制 成各种立体人物或动物形象。折纸在造型和场景设计上,色彩鲜丽、 明快,具有浓厚的装饰风格。
2、1958年到1962年间,法国新浪潮电影出现,强调导演的主导地位, 推崇巴赞的记实美学。
3、60年代中期,法国“新浪潮”电影转入后期,以阿仑·雷乃、瓦尔达、 罗伯·格里叶等为代表的“左岸派”(因居住在法国塞纳河的左岸而 得名)声誉日隆。他们的影片更新重末探讨现代人的迷惘和心理过程 本身,很少直接表现浪漫主义的抒情主题;更多地热衷于进行各种心 理实验,向体现存在主义和弗洛依德主义方面进了一大步,并吸纳了 伯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布莱希特的戏剧技巧。 由于他们与新浪潮电影 导演的风格非常接近,有时也被归于新浪潮电影名下。但“左岸派” 却公开拒绝被贴上“新浪潮”的标签 。
狮奖”、“圣马克银狮奖”、“圣马克铜狮奖”等。
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于1985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T.I.F.F)是当今世界9大A级电
影节之一。由东京国际映像文化振兴会和东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主办。
电影节定于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举行。 旨在发掘新人和奖励青
2、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以佐佐元十和岩崎昶为代表的倾向进步的 电影工作者,成立了日本无产阶级电影同盟,拍摄了一批反对帝国主 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短纪录片 。
3、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后,统治者加紧对电影的控制,禁止拍摄具 有批判社会倾向的影片,鼓励摄制所谓“国策电影”。1941年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