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绪论谈中国传统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二、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层次:1、观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称为观念文化。

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2、历史文物:器物(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艺术品(书法、绘画)、古建筑、陵墓、服饰。

3、社会制度:制度文化。

4、古代书籍:艺术科技。

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

5、民俗文化:占卜(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2.“自然”精神3.“奇偶”精神4.“会通”精神四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表层:启示性,普及性。

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2深层: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一节赫赫始祖的业绩一、炎帝农业方面: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器(耕而作),创立“日市”。

医药方面:遍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

二、黄帝发明文字:仓颉、沮诵是史臣发明衣冠:冠冕、衣裳第二节北粟南稻的农业1.中国生产性经济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比较同:第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生产性经济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第二,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由于把捕获的动物驯养成家畜进行繁殖便出现了畜牧业,把野生的植物培养成农作物进行种植便出现了农业。

农业是主体。

第三,原始农业本身发展有阶段性。

生荒耕作制,熟荒耕作制。

异: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

2.中国史前时期农畜业的发展状况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

主要农具种类:耕作农具:铲、耒和锄;收割农具:刀和镰;谷物加工用具:磨盘和磨棒。

家畜有猪、狗、鸡、牛、羊。

新石器早期已经驯养了猪、狗、鸡,猪的驯养最多。

居住相对稳定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前提,农业发展又促进大规模聚落的形成,所以聚落状况成了反映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三节古神玉的世界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伴发生发展起来的。

器主要是生活用品,玉器是礼器。

第四节从刻画符号到文字发明1.刻划符号到文字发明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器发现的刻划符号最多。

龙山文化发现了文字诞生的可靠的证据。

最可靠的证据是在省邹平县丁公村发现的龙山文字。

2.文字出现的意义文字出现推动中国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如果没有文字,经验知识的积累流传受到时间空间的极大限制,有了文字以后时间空间的限制就相对被打破了。

由于文字的发明,中国历代的文明才能通过文字的载体而世代流传。

中国的历史从未中断过,中国的悠久文明连绵不断,这些都和文字的发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五节龙——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龙的诞生与原始农业发展有密切关系,它是取多种史前先民熟悉的动物特征糅合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是先民崇拜的对象。

1.中国文化中的龙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美好和威力的象征,代表兴盛和发达、吉祥和幸运。

2.龙文化诞生的物证距今6000年以前的西水坡蚌壳龙图案,被誉为“中国第一龙”。

第二章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第一节天人之学一、天人关系天人关系的核心问题:天是有意志的至上神还是无意志无目的的大自然(1)天是有意志的天神、天命、天道(2)天是自然界的天体,是茫茫的苍天(3)夏商周的观点:天命决定人事,据天道以定人事,把天道作为社会秩序、行为规、人的理想的最后依据。

二、天人之学1.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主要人物及思想:武:《子兵法》中第一次提出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

蠡:认为的强弱、安危,军事上的成败、得失都与是否顺从天时、地利、人和有关。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可缺一,但人和最重要。

2.“天道自然”的观点主要人物及思想:孔子:《论语》中关于“天”的对话,记述了孔子对“天”的自然属性的探索。

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强调“天”是没有意志的,它的性质如同四时的流转运行,百物的生生不息一样,所以人们要“不怨天,不尤人”正面说就是要靠人自身的努力,孔子这些论断,是“天道自然”的理论萌芽。

3.“天人相分”的观点荀子:在天人关系上总结了先各家各派的学说,吸取了它们的长处,摈弃了他们的的短处,在中国思想史学中第一次建立了“天人相分”的思想体系。

4.“天人交相胜”的观点唐代禹锡提出了“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天论》)的新观点。

第二节变易之学(“有对”之学)变易之学的主要容:第一,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老子:看到不少“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社会现象,也看到不少“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自然现象,由此认识到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第二,关于“有对“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的观点最早提出有对观点的可能是《周易》,它通过事物有对,即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来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

不过这种思想是以卜筮的形式表现的。

真正从哲学意义上讲事物有对的,是《老子》、《易传》、《子兵法》等书。

第三,关于对立双方必有一方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老子一派强调柔弱的作用,认为柔弱是对立双方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整个事物的性质及其转化趋势,提出了一套以贵柔、守雌为特点的辩证思想。

以《易传》为代表的一派与老子相反,它强调刚强的作用,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出了一套以自强不息为特点的辩证思想。

第三节会通之学三个表现:1.它善于相互辩论又相互吸收,既能看到其学派的短处,又能看到其他学派的长处,既能坚持自己的理论原则,又能克服自己理论上的缺点。

(互补)2.中国古代哲学善于融会,吸收各门具体学科的思想成果,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反过来影响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

3.中国古代哲学善于融会外来文化。

第三章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第一节传统美德中国民族十大传统美德:(岱年《中国文化概论》)1仁爱孝悌2谦和好礼3诚信知报4精忠爱国5克己奉公6修己慎独7见利思义8勤俭廉正9笃实宽厚10勇毅力行第二节中国史学的特色中国史学演变的三个阶段:(1)战国至两汉——中国古代史学的定型期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创造了史学的纪传体例,创作了不朽的史学著作《史记》。

东汉班固把司马迁的纪传体例,作了一些调整,以纪、表、志、传的体例撰写了《汉书》。

《史记》和《汉书》标志着中国史学的成型。

(2)晋南北朝至明末——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史学成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独立学术门类。

开始组织学者力量,官修史书。

这一时期史学著作门类更多,有通史、断代史、专门史、人物传纪。

(3)明末清初至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古代史学的总结和嬗变时期这一时期史学家和思想家们对于现实政治的批评以及对于理学传统的反思,使古代史学关于历史演变的认识有所深化,并在其中包含有思想的萌芽。

清朝初年大思想家、学者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宋论》,还有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著作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例如顾炎武的《日知录》、黄宗羲的《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对中国史学和学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岱年《中国文化概论》):(1)学兼天人,会通古今(会通意识)(2)以古为镜,经世致用(借鉴思想)(3)直书,书法不隐(实录精神)(4)德识为先,才学并茂(重文传统)第三节古典文学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魅力(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一、古典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一)文学作品在古代文化典籍中的比重经史子集。

集部最多。

(二)古典文学的发展历程:1、诗歌的发展历程: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建安七子、(白、杜甫、白居易)唐诗、宋词、元曲。

2、散文的发展历程:尚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史记、汉赋、骈文、古文运动,功能:叙事,论说,抒情3、叙事文学的发展历程:小说:上古传说,史传作品,晋志怪小说,轶事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清章回小说;戏曲:宋金诸宫调,元杂剧,明清传奇,京剧。

诗经、楚辞、史记、汉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及永久魅力永久魅力:1、爱国忧民的情怀2、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形象3、脍炙人口的语言:音韵之美,具有强烈的表现力现代意义:1、是传统文化中最易接受的形态(体验)2、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桥梁3、是其它文化背景的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窗口。

二古典文学的辉煌成就《诗经》、《楚辞》、《史记》、汉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三古典文学的文化特征(一)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二)“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三)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第四章中国古代的主体——佛教与道教第一节佛教传入与中外文化的融合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特点:第一,历史最久。

从西汉末年直到清代、当代,两千多年,从未间断。

第二,影响最深。

中国佛教学者客观、实事地输入和整理印度佛教文化的成果,也输入了印度语文、印度艺术、医学、天文、数学、哲学。

第三,化得最好。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儒家的心性说改造了印度佛教的佛性说,把佛从外在的偶像变成了人的心信仰——“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坛经》)。

第二节道教的兴起与多种文化的融合道教的产生: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古代特有的,产生于东叶。

该教把老子和《道德经》加以神化,尊老子为教祖,奉若神明;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作性的解释。

其教义主人经过一定修炼可以使精神、肉体两者长生永存,成为神仙。

东汉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和角创立的“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两个重要派别。

东汉成书的《老子想尔注》始有“道教”之名。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信仰的基础上,吸取方仙道、黄老道以及经学、墨家等或学派的某些观点和方法逐渐形成的。

第三节佛教、道教与传统文化佛教和道教积累了大量的经籍文书,留下许多文物宝藏,对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的观念文化,科技文化和形象文化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有过不少重要的贡献。

(1)中国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文化影响最大。

以思想史为例,中国佛学是隋唐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承前启后的思想“网结”和纽带。

佛学丰富了中国哲学畴。

(2)中国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文化关系最密切。

以医学、化学、药物学为例,道教把外丹理论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相结合,把调息、按摩、导引、行气等养生术纳入医疗技术领域,并把炼丹术作为制药手段。

(3)佛教和道教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形象文化的发展首先,在传统国画中出现了文人佛、道画的新品种。

其次,在传统文学中产生出一批以佛、道为题材的著名作品,这些作品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和新的命意遣词的方法。

《封神演义》、《西游记》很多情节出自佛经故事。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石窟的开凿、佛塔寺塔的修建。

对汉语的影响:促进音韵学发展,很多日常用语来自于佛教语汇,如刹(chà)那、清规戒律等。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历代王朝政治生活的重要影响:唐朝借提高道教地位推行清静无为的方针,曾发生四次大的灭佛事件,许多农民起义和道教有关(黄巾起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