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跟随佐藤学做教育》有感_读后感_模板读《跟随佐藤学做教育》有感原创:冯冰运城市明远小学佐藤学提出”在教学中是否能够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够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而教师的经验与学习理论、教学的技能,不过占了三成的比例。
”这段话在现在的课堂上有很大分量,一定程度上能够让老师明白学生现在的学习状态,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老师知道自己在这一阶段的教学状态。
学生其实很爱每一个老师,都希望老师能够在自己问候老师时,老师和自己回应,帮助自己解决一些学习上的问题。
这学期我接手新的班级,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班级有几个孩子比较调皮,课上积极性很高涨,也很热情的帮你干这干那,但对课上学习的内容很不感兴趣,总是开小差、说话,一开始我问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有的说克制不住自己,有的说他逗我,我就想还他一下。
针对这种情况,我把这几个学生分开站队伍里,一一击破。
嘿!分开变成”传染”了,四个变成八个聊天的了,这有点让人生气。
我让其余同学跑步热身,把他们几个留下来批评了一顿,希望他们能够遵守课堂规则。
谁知道批评竟起了反作用,本来几个人还属于别人”跑步”他们”齐步走”的阶段,这下子成了”踏步走”,还有一个竟成了”立定”.我立马意识到批评狠了,孩子出现逆反心理。
下课后我留下最调皮的那个孩子,和他聊天,问他刚开始上课很热情,中间调皮老师批评之后,怎么一下子变成那样了。
孩子说:”每次上体育课我都很高兴,因为可以打球,和他们比赛,看谁厉害。
可是我也知道自己的坏习惯,喜欢和别人玩耍。
每次老师都当着面批评我,让我感觉自己很丢人,时间长了就觉的自己不如别人。
”找到问题就好,下来就是解决问题。
在之后的课堂上,我多以鼓励他们为主,只要这节课有进步,无论进步大小快慢,我都当着全班学生面肯定他的进步,短短三周时间,相比之前几个人变化非常大,课上能够安静的听老师讲话,明白自己的课堂任务。
这让我想起佐藤学的课堂,不一定你教的好学生就学得好,是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包容学生犯的一些错误,帮学生去解决这些错误,学生喜欢这个老师,才会愿意学习这门课,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衍生到爱上这门课。
读《乡土中国》有感时常在不经意间触发思乡的情感。
这情感恰如量好且又贪醉的人独饮一坛好酒一样,醉人、人醉的,只存乎于虚无缥缈的梦呓里。
那种形同酒后跟接而来的感觉,多年来伴随着我置身在这迷惘、嘈杂的城市中,时隐时现,回味悠远。
好酒的人贪杯,好读的人痴书。
我对《乡土中国》的痴,若不是同样有染的人,根本就无法体会到那种难以言说的妙趣来。
作为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具体系的分析,乡土中国在费孝通先生笔下被概念化、抽象化、结构化,从而从整体上构建了一个理念中的社会。
或许是因城市生活的曲折纷扰,也怪自己当年没有留下什么值得回想的文字,曾经对乡土乡情的那份狂热,如今随着时日风尘的洗刷,已慢慢模糊淡远;现在搜寻出来的一页页残存的记忆,仍旧借以惦念着那片纯净的乡土,已然成了自己守望宁静的世外桃源,只能相见于记忆的残影当中。
而读过《乡土中国》,对中国乡村社会有了一番深刻地理解,从而不再局限于脑海中仅有的人和曾经发生的事。
费老先生在序言中提到:这算不得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罢了。
尝试什么呢?尝试回答他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宏大,未免让我们有点摸不清头绪。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乡村占了很大的比重,广阔的地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地方特色,不管是塞外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要想将乡土社会中的种种现象抽象概括出来也绝非易事。
正因如此,《乡土中国》从社会的基础、结构和秩序三个方面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抽象和概括出包含在具体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有的体系,支配着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中国社会的基础——乡土本色所谓”乡土本色”,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一些本质性的特征和属性。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对于国人的概念不仅是记录着一串串脚印的印泥,也不是远洋海外,家中老人在行李中包裹的一抔乡土。
乡土性是中国人流淌在血脉中的神圣感,几千年农业国家的思想影响至今,在国人身上根深蒂固。
在乡土社会中人和空间的关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不流动,因为”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靠土地为生的人离不开土地,以土地形成了人们居住的环境、形成了家庭,从而形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乡村。
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则是孤立和隔膜,但这种”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不同于美国是以单个家庭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整体上看,乡土社会最大的特征便是熟悉,或者称之为”gemeinschaft”“有机团结”“礼俗社会”.作为中国社会的最基本的属性,乡土性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在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潮流中,不少人离开了乡土,但”土气”未改。
生于斯,长于斯,虽然安土重迁的观念淡化,但心中对那片故土的怀念永远不曾淡去。
二、中国社会的结构——差序格局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
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孕育而成的乡土社会,其基本结构特征也正是以”己”为中心。
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在以血缘关系联结成的社会网络中,社会关系就如同丢石头所形成的同心圆波纹,如此,人便有远近亲疏之别,权利义务关系也就不同。
我们平时所说的”自家人”可以把亲热之人都拉进来,既包括自己的家庭、家族、亲戚,又包括同村、同乡、同地区。
这样,”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是公的”,于是养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
社会关系是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交往范围的扩大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成为一缕缕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因此,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重人情、重关系、重圈子的独特形态。
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是因为这种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为中心势力的变化而改变。
三、中国社会的秩序——礼治社会乡土社会的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所谓人治和法治的区别,不在于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援引规范的性质。
无疑,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礼治为要,法治是那种酷吏才做的事,礼治成为治国理政的蓝图,为历代圣贤所推崇,并常以”礼仪之邦”来自居。
礼是什么?礼首先是一种传统,这样一来,即使号称”天子”的人也得尊”礼”,改变它是不可以的。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乡土中国,礼治是很有效的。
而今,现代社会有了现代化的追求,乡土文明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法律已与生活息息相关,法治社会进程全面推进。
而法治是管理国家的,德治是教化民众的,道德修养的提高可以全面改善个人素质,减少犯罪,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家,惩罚都不是目的,求善才是真知。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又让”城”与”乡”彼此映照。
乡土重建面临的难题在于乡村的空置与落寞,老弱病残根本无法(也不应该)负担起被青壮年们遗落在乡土上的重任。
从而,乡土社会早已开始嬗变。
她会走向何处,是不是还能安宁如初?我已迷失在我的乡村印象中。
但我宁愿这样迷失着,一直迷失在不迷失的记忆里。
作者:曹世海第七天读后感(一)读完了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发现里面的故事都是似曾相识,比如强拆事件、弃婴事件、袭警事件等等。
作者将这些事件串联起来,成为一篇小说,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无法感受到作者对这些事件倾注的情感。
《第七天》正如书名那样,讲述了主人公死后七天的遭遇,每一天都遇到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事,这其中掺杂着回忆与虚妄、爱情与感伤、高贵与渺小、荒诞与真实,接触到人间的炼狱。
主人公的幽灵杨飞,一路行进,从殡仪馆出发,一路跌跌撞撞,见到一群和他一样死无葬身之地的亡魂,这其中有作者的亲人,邻居,也有陌生人。
他们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民,遭遇到各种惨死。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第三天中杨飞回顾自己的身世,杨飞的母亲在火车快进站时上厕所生下杨飞,杨飞从厕所丢到铁路上被年仅21岁铁路工人杨金彪捡到,从此开始了他们之间父子情深的故事,读之无不为之动容。
杨金彪对杨飞倾注了无限的爱,上工他将小杨飞绑在背上,冲好奶粉放在胸前给小杨飞吃。
他能够根据小杨飞的声音判断他是否饿了、渴了,还是需要换尿布。
因为杨飞的存在,他拒绝了所有的女孩,终身未娶。
当杨飞要与亲生父母相见时,他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为杨飞置办行装。
为了杨飞能够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支持杨飞到北方城市工作;当他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时,为了不连累杨飞又离家出走。
我觉得这部小说的神来之笔就是塑造了杨金彪的形象,他一生善良勤劳,为曾经”遗弃”杨飞二十四小时而内疚一生,死于异乡后,为了能够与杨飞见一面,他自愿在殡仪馆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维护着公平正义。
作者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这两个极致的世界,批判审视着现实,给予最残酷和最温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第七天》体现的是这个年代正在奋斗着的一代人的世界。
小说文风很紧凑,快速有力,不点缀不渲染,有一种死亡般的寒冷和压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着喘不出气。
活着的世界里充满了艰辛,死亡却只是绝望的开始。
然而余华又在绝望中给人留着希望——”死无葬身之地”为现实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个乌托邦,用荒诞的变形记演绎出一种底层世界的冷暖人生。
第七天读后感(二)不幸背后刚入手kindle,还不太会弄,就用闺蜜的帐号把她的云端都下到了我的本地,结果一眼就看中了《第七天》,因为是余华的作品。
余华,太喜欢了,他的文字总有一种温暖的力量,用朴素得几乎通篇没有形容词的描述,把残酷和悲剧娓娓道来,然后,让人心生勇敢,接受并珍惜人生的所有磨折或者馈赠。
记得第一次读他的作品,正逢我人生的低谷,各种不顺利,让我变得怨天尤人,一个不经意的巧合,读了他的《活着》,也许你不相信一本小说能够唤醒一颗沉溺于忧伤的心,但事实如此。
《活着》属于伤痕文学,我不曾经历那个年代,主要感受来自文学影视作品对我的影响。
而《第七天》是现实主义作品,它里面包含了许多昨天今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比如强拆,比如低收入人群对拥有一部iphone的渴望,比如房价及墓地价格的飞涨等等,在一个个让人扼腕的悲剧故事背后,流淌着许多温暖朴素的情感。
在小说里,他用了生前和身后的两种境遇去描述形形色色的人们,每个故事的主人都死掉了,但最后却没有殊途同归,富人去了他们的豪华墓地,穷人去了死无葬身之地,听起来很残忍吧?事实上却相反,死无葬身之地,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人人死而平等……来梳理一下小说的主脉络,主人公”我”,先是被生母弄丢,然后与养父相依为命,后来养父为了爱情将”我”抛弃,但又受不了内心情感的折磨将”我”找回,从此养父戒了爱情,孤独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