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的一般步骤——引自维基百科一般而言,交互设计师都遵循类似的步骤进行设计,为特定的设计问题提供某个解决方案(注意,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案)。
设计流程的关键是快速迭代,换言之,建立快速原型,通过用户测试改进设计方案。
如下是交互设计步骤的要点:用户调研通过用户调研的手段(介入观察、非介入观察, 采访等), 交互设计师调查了解用户及其相关使用的场景,以便对其有深刻的认识(主要包括用户使用时候的心理模式和行为模式),从而为后继设计提供良好的基础。
概念设计通过综合考虑用户调研的结果、技术可行性、以及商业机会,交互设计师为设计的目标创建概念(目标可能是新的软件、产品、服务或者系统)。
整个过程可能来回迭代进行多次,每个过程可能包含头脑风暴、交谈(无保留的交谈)、细化概念模型等活动。
创建用户模型Scenarios/Personas/Profiles基于用户调用得到的用户行为模式,设计师创建场景或者用户故事或者storyboard来描绘设计中产品将来可能的形态。
通常,设计师设计用户模型(persona)来作为创建场景的基础.创建界面流程通常,交互设计师采用wireframe来描述设计对象的功能和行为。
在wireframe中,采用分页或者分屏的方式(夹带相关部分的注解),来描述系统的细节。
界面流图主要用于描述系统的操作流程。
开发原型以及用户测试交互设计师通过设计原型来测试设计方案。
原型大致可分三类:功能测试的原型,感官测试原型以及实现测试原型;总之,这些原型用于测试用户和设计系统交互的质量。
原型的可以是实物的,也可以是计算机模拟的;可以是高度仿真的,也可以是大致相似的。
实现交互式设计师需要参与方案的实现,以确保方案实现是严格忠于原来的设计的;同时,也要准备进行必要的方案修改,以确保修改不伤害原有设计的完整概念。
系统测试系统实现完毕的测试阶段,可能通过用户测试发现设计的缺陷;设计师需要根据情况对方案进行合理的修改。
“交互”的三个条件一本1984年出版的书《Evolution of Cooperation》,提出了人们产生合作的三个必要条件,这三个必要条件对于网络社区交互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针对这三个条件来做相应的产品设计将事半功倍:1、相遇的可能性People will act selfish if there is no future to the relationship,所以创造相遇的可能,是激励交互的一种方法,为什么很多社区网站的同城搜索功能使用率高?我认为这样主要是因为这个功能反映了用户间相遇的可能性。
进一步说,让用户间看到各自相遇的可能,无论是线上的还是线下的,在用户资料体现出经常出没的地方和经常上网的时间(这点应该可以系统计算实现…),这将会有利于交互的产生;2、可确认的身份If people can’t identify who they’re dealing with, then they can’t hold that person accountable. 无法确认身份的人很难取得信任,所以个人头像、身份认证、详细资料对成熟的社区来说,一样都不能少,而实名制是重点,这让用户能更容易搜索到自己所认识的朋友,如果这点针对中国的社区习惯比较不好实现,至少可以做后台实名制……不认识的人看不到,认识的人可以通过搜索搜到。
对于头像,保证“相对真实”有三种方法:Webcam实时拍摄认证、照片上传认证、手机拍照上传(这点网站成本高…但同时可以获取手机信息…用户操作也不复杂);3、以往行为的记录Thus having a positive record of behavior leads to cooperation例如你已经上传了多少照片、你写了多少文章,特别是在B2C网站中你的信任等级等等的数据体现,这都是促进别人与你进行交互多寡的前提手段,除了这些?还能有哪些数据?你看过哪些朋友的页面?你加入了哪些圈子?你过去做了些什么?你给谁留言了?这些在用户允许公开的前提下进行展示,将极大地提高交互量。
方法和技术在不断随着潮流更新,但有些原则永远不会变。
切记切记。
来源:草根网() - 互联网界的读者文摘解密腾讯星云(转载)judy / 交互设计 / 2012.07.09 / 相关标签腾讯星云项目总结68腾讯星云,是基于QQ同时在线人数的即时数据动态可视化产品。
在QQ的世界里,身在天涯,心在咫尺。
我们将在线用户拟成星辰,形成一片时刻变幻的璀璨星云。
这片星云,向大家展示了中国QQ在线用户的即时分布情况。
你会看到,每一秒,都有亿万颗星星陪着你。
星云不仅仅是那片璀璨的蓝色点状,还包括星云的状态、分布及24小时动态播放。
同一时间内星云的状态包括:登录中、活跃中、挂Q中、下线中这四种状态。
白色星状点代表正在登录的用户;蓝色点代表在线的QQ用户;蓝色点状的闪动代表用户的在线活跃程度;蓝色点状越密集代表在线用户数越多;蓝色点状的消失代表用户下线。
星云分布,所见即所得,蓝色点所在区域就是QQ同时在线人数的分布区。
24小时同时在线人数变化,通过播放的方式,让观者在短短二十几秒内纵览QQ用户一天的在线情况。
24小时高低起伏,星云变幻,震撼!震撼!在信息和数据超载的时代里,腾讯星云直观地展示了QQ同时在线的使用情况,只需要瞄一眼,就能了解用户的分布,状态和24小时在线情况。
不需要过多的文字解释,更不需要繁冗复杂的报告。
数据没我们想象的乏味。
从枯燥的数字变成有趣的图形,从复杂的计算到简洁清晰的呈现。
化繁为简,为用户提供了解数据的新方式;通过图形和动画,清晰地整合和展示数据,让用户与数据有效沟通。
整个设计和开发过程,谨慎而不失趣味,紧凑而不失质量。
过程节奏如下图展示:用户赞好,便是晴天。
腾讯星云已上线半个月,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收集了用户的反馈:特别美、漂亮、梦幻、壮观、酷、喜欢、强大、有意思、有启发、加油、感谢QQ一直以来的服务、QQ在线情况反映了经济情况等。
在此感谢大家对腾讯星云的喜爱!影响用户体验的4个因素着互联网产品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用户体验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公司成立了UED相关的部门,并且职位划分已相当细致。
但是UED中职能的划分,却大部分仅对接界面的层面。
事实上,一个互联网产品从策略的产生到最终上线,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最终的体验。
总结起来,Henry认为共有4个重要的因素会对最终体验产生明显的影响。
它们是:产品策略、用户界面、技术和运营。
下面分别来说说这4个因素。
在说明每一个因素的同时,会举2个跟该因素有关的例子,一个是互联网上的例子,另一个是日常生活中相似的例子。
所有涉及到的案例,仅仅在我所能看到的层面(这意味着,我所描述的问题,在我看不到的层面上,可能是合理的做法,或者是有苦衷的),为了说明问题而设置,并仅代表Henry个人观点。
一、产品策略(对应职位:产品经理)策略是产品的灵魂。
产品策略除了决定产品的具体功能外,还对体验有重大的影响。
不好的策略可能会伤害用户体验。
Web上的例子:腾讯拍拍的收货提醒我曾在腾讯的拍拍上买过一件商品,在该商品发货的当天,我登录QQ,看到了这样一个提醒:是在提醒我,卖家发货了。
因为这件商品是从广州发出,一般的快递公司到北京需要3天左右的时间,于是我没理会这个提醒。
但是,悲剧的是,发货的第2天,我再次登录QQ的时候,依然看到了这个提醒。
同样的提示貌似每天登录都会看到,这其实已经对用户产生了骚扰。
但问题在于,我不是不想确认收货,而是,我的货还在路上,我根本没有办法“确认收货”。
于是我想,万一我要是不小心用了中国邮政平邮,路上走20天,难道我要连续20天看到同样的提示吗…?又或者,我的货物不幸遇到了什么百年不遇的山洪、地震一类的,在路上多耽搁了几天。
这时本来我已经很郁闷了,却还要天天面对这个烦人的提醒。
并且这个界面上没有明显的“消息设置”入口,我并不知道能否关掉该提示,以及如何关掉。
这显然是由于产品策略而造成的体验问题。
解决办法:那么,这个收货提醒功能,应该如何设计呢?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我想了一个简单的方法:首先,计算出从发货地点到收货地点的距离。
然后,需要获得一般的快递公司送货的速度,包括一般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延时范围(例如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差异)。
然后,大致计算出货物在路上要走的时间。
当卖家确认发货后,开始计时,过了这个时间以后,再向买家弹出提示。
如果可以跟快递公司合作,取到快递公司的物流数据,在买家签收后再弹,会更加靠谱。
并且在提示框内放置明显的设置选项,允许用户屏蔽该信息。
如果弹出的信息对于产品整体策略来说很重要,不希望用户轻易屏蔽,则可以考虑将屏蔽选项藏得深一些。
生活中的例子:中国大陆的交通信号灯“红灯停,绿灯行。
”这是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熟悉的规则。
但是这句话是对于行人来说的,如果是机动车司机,其实规则并非完全如此。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第三十八条和第五十一条阐述了机动车转弯时相关的规则,与本例有关的内容,总结如下:1、要转弯,需先占道。
向左转弯需先进入最左侧车道,向右亦然。
2、绿灯时,可以左转,也可以右转。
3、红灯时,只能右转。
但是这些策略与行人要遵守的规则会有一些冲突。
如图:首先,对于1号行人来说,在他行进方向为绿灯的时候,他首先要躲避从A车道右转的a1,然后,前进过程中,又需躲避从B车道左转的b1。
如果A,B两车道均有大量机动车排队转弯,理论上讲1号行人在不闯红灯、不与机动车抢行的前提下,永远都无法成功走到路的对面。
其次,我们看2号行人,这里更加悲剧。
当他马上就要成功的时候,遇到了从C 车道右转的c1。
但是,由于C车道旁边的2个车道上的机动车正在等待红灯,所以,它们会阻挡2号行人的视线(扇形部分是他的可视区域)。
以至于,对于2号行人来说,C车道上究竟有没有车辆要通行、有几辆,以及下一辆车距离斑马线有多远,他根本就看不到!这意味着,他每次走到此处,都要冒着生命危险试探着跨越C车道。
还有更悲惨的事情在后面。
我们看3号行人。
当他到达斑马线的后半段的时候,随时可能有机动车b1从B车道向左转弯。
而对于此时的3号行人来说,车将从他背后驶来!他或许完全无法预期,下一秒将发生什么!虽然我们注意到,在《条例》中提到,以上情况下机动车转弯时,必须是在“不妨碍直行车辆、行人通行”的基础上进行。
但是这个策略本身,很难操作和把握。
出了问题也不容易界定责任。
所以笔者认为,我们的交通信号灯系统的整体策略,是严重影响用户体验的(司机和行人都是用户)。
解决办法:因为存在上述问题,所以,有人发明了带有箭头的信号灯:这样,我们按照行进方向,将不同车道的信号分开表示。
如上例中,当水平方向有行人通行时,使用红灯禁止水平方向A、B两车道机动车转弯,而保持水平方向其他车道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