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婴医院实施方案

爱婴医院实施方案

创建“爱婴医院”活动实施方案为响应国际卫生组织及世界儿童基金会发起的创建爱婴医院活动的倡仪,为了普及爱婴知识,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婴儿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

于2014年9月起在我院开展创建“爱婴医院”活动。

通过活动,提高我院产儿科技术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提高住院分娩率,实现爱婴宗旨。

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一、目标通过在卫生院爱婴活动的开展,普及母乳喂养知识,促进母乳喂养的成功经验,使我院的产儿科专业技术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1、推行住院分娩,在本镇住院分娩率达80%以上;2、住院分娩的新生儿母乳喂养率达95%以上,6月婴幼儿母乳喂养率达80%以上;3、实行母婴同室,按需哺乳,建立母婴同室制度。

实现“三早”既早开奶、早接触、早吸吮,“三早”率达100%;二、实施内容与具体措施1、建立领导机构加强领导,组织实施我院开展创建爱婴医院活动,把创建爱婴医院与提高住院分娩、提高产科质量和促进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结合起来;成立组织机构,制定措施,抓好落实。

要求按照创建“爱婴医院”全球十条标准的要求,进行自我评估。

并要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妇产科、儿科、防保科等参与的创建爱婴卫生院领导小组,院长亲自抓。

各司其职,积极主动的做好创建爱婴医院工作。

成立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对创建工作的指导和业务培训,2.制定爱婴医院的工作制度。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点措施》、《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制定出有利于贯彻母乳喂养规定的本院的规划及制度。

规划应包括创建爱婴医院的组织领导、实施方案、培训计划、所采取的措施及达到爱婴医院标准的时间。

有关规章制度应包括:住院分娩制度、健康教育宣教制度、母婴同室消毒制度、孕产妇保健管理及接诊、转诊、访视制度,医护人员工作职责等。

并且建立促进母乳喂养的支持组织,通过医院的热线电话、母乳喂养咨询门诊,解决在母乳喂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宣传培训工作宣传培训工作是创建爱婴医院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在广大医务人员中开展促进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能的宣传培训。

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爱婴气氛。

在医院母婴所到之处张贴妇幼保健的挂图、海报以及促进母乳喂养的“双十条”规定等。

也可利用书、画、板报、标语、展版、录像等多种方式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母婴同室的重要性和按需哺乳以及“三早”的重要意义。

培训方面,制定对各类人员的书面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及教材按卫生部编印的《创建爱婴医院18小时课程》和《母乳喂养培训教材》、WHO/UNICEF制定的《促使母乳喂养成功的十点措施》和《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及本院母乳喂养规定、促进母乳喂养适宜技术等为教材。

培训时间要求,全员培训时间至少要达到8小时,妇产科、儿科人员培训达到18小时,其中包括3小时的临床实习。

重点人员(助产士、产儿科护士)可增加授课与临床操作时间,达到每一个医护人员都能宣传母乳喂养知识,指导和实施促进母乳喂养的适宜技术。

培训结果及要求,必须对本单位全体职工进行母乳喂养知识与技术的培训。

对所有接触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医务人员均进行促进母乳喂养适宜技术的重点培训。

通过培训、考试使全院职工都掌握了有关爱婴医院的知识,成为爱婴医院的支持者、宣传者、执行者,人人树立爱婴的意识。

4.产儿科建设创建爱婴医院与产儿科建设和产儿科质量密切相关,首先有产科和儿科。

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硬件指房屋、设备和人员等。

软件指制度规范和病历文书资料等。

(1)房屋。

产科门诊:有妇产科门诊室一间,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

产科检查床须用屏障与外界隔开,有条件的应设单独的检查室。

分娩区:分娩区总面积应在80平方米以上,相对独立,远离污染源,分娩区与外界之间应有缓冲区,缓冲区内有更衣、换鞋处。

分娩区内应设有待产室和分娩室。

待产室应设待产床1张。

分娩室面积不小于15平方米,地面、墙壁、天花板应便于清洁和消毒,光线充足,环境安静,室内应有调温设备,应设电源接口和流水洗手设施。

分娩室在一楼应设地漏。

手术室16平方以上。

母婴同室区:每组母婴床使用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有调温设备,室内安静、清洁、通风、光线好、温度适宜。

(2)、设备:基本设施:检查床、待产床、产床、照明灯敷料柜、器械台、推车(担架)、急救药品柜(内放急救设备药品)、紫外线灯、常规消毒设备、刷手与污物处理设备、污物桶、调温设备。

诊断测量用具类:体重计、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婴儿磅秤、软尺、骨盆测量器、多普勒胎心仪(或筒式、额头式听诊器)、集血器、量杯、磅秤、时钟、消毒手套。

治疗器械类:注射器、开口器、舌垫(压舌板)、电动吸引器、胎头吸引器、产包、导尿包、侧切缝合包、刮宫包、内诊包、氧源吸氧装置、新生儿气管导管、吸痰管、新生儿复苏囊、新生儿保温用品、给氧面罩、新生儿喉镜、输液器、输液架、沙袋、上下叶拉钩、宫颈钳、卵圆钳、刮匙。

其他设备:医院应具备B超、心电图机、X光机、健康教育基本设备和材料,医院应嗵开展血、尿、便常规、乙肝五项、血小板、红细胞积压、出凝血时间及肝肾功能检查等,应有测定血型条件。

以上设备要定时检查维修,应保证在功能状态,要随时可及、随时能够投入抢救。

(3)、床位:设床位不少于6张。

并配备婴儿床。

(4)、科室设置:设独立妇产科。

条件不具备可暂不设独立的产科,但妇产科检查室与产科检查室分开;妇科病房与母婴同室严格分开。

(5)、药品:宫缩剂、心血管系统药物、解痉药、降压药、升压药、镇静药、利尿药、止血药、补溶剂、纠酸药、麻醉药、其他必备药品。

以上药品要求:在有效期内、规范摆放、安全保存、随时可得、正确使用。

(6)、人员助产工作应由2名以上获得助产技术资格的医生、助产士承担,并有儿科医师参与;取得助产资格并在产房工作的护士可作为助产士。

助产技术人员应具有国家认可的中专及以上医学专业学历,取得医师执业资格或护士执业资格。

助产技术人员必须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助产技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具体考核内容根据助产相关技术所要求的确定。

经考核合格,获得从事助产技术的《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助产技术人员每年应接受助产技术业务培训,培训应不少于20学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结合实际提出助产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要求。

助产技术人员脱离助产专业岗位2年以上者,需重新接收助产技术岗前培训与考核,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分娩室施行24小时负责制,接产时必须由2名以上助产技术人员在场,进分娩室负责抢救危重新生儿。

建立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助产士分工负责制度。

妇产科医生:掌握所有助产相关技术助产士:负责正常产程的观察和处理儿科医生:参加新生儿日常查房及异常新生儿抢救。

(7)、助产相关技术产前检查:及时筛查高位母亲和胎儿,给予保健指导,及时转诊;产程中母婴监测技术:提供全程护理、监测产程进展、正确绘制产程图、母婴生命体征检查、胎心听诊、羊水异常的识别等;正常分娩四个产程及新生儿处理;常用助产技术:包括催产素的使用、常规阴道分娩接生、人工破膜、人工剥离胎盘书、胎盘残留剖宫术、会阴侧切和简单裂伤缝合等、胎头吸引术等;、产妇及胎婴儿危险因素识别、紧急处理及转诊;难产的识别、紧急处理及转诊;产科出血的预防、诊断、鉴别诊断、正确测量及估计出血量的方法,以及处理与转诊;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及转诊;正确的消毒和隔离技术;母乳喂养适宜技术;健康教育及咨询指导技术。

(8)、工作制度:产科质量管理制度;产科医务人员职责分工及管理制度;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产科转诊、急救制度;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制度;与产妇死亡评审及婴儿死亡评审制度;产科信息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产科病历书写规范;母乳喂养工作制度;其他临床医疗规范和管理制度,包括值班及交接班制度、消毒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差错防范制度、急救药品管理制度、查房制度等。

(9)、必备常规具体内容参照卫生部授权中华医学会发布的妇产科诊疗常规及操作规范。

一般需具备并掌握以下常规:妊娠高血压疾病诊治: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合并肝脏病;妊娠合并贫血;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合并慢性肾炎;妊娠合并急性肾盂肾炎;子宫破裂;羊水栓塞;子宫内翻;产后出血;晚期产后出血;产科失血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产褥感染;引产、催产;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诊治;新生儿寒冷损伤诊治。

(10).儿科建设硬件:成立专门的儿科,其房屋设备逐步达到县级要求,至少有1名主治医生职称的儿科医生负责儿科技术把关。

内儿科病房内设置1-2间房屋为儿科病房,设床位2-4张;逐步配备婴儿取暖设备,复苏设备,红外线辐射抢救台,吸痰器等。

内儿科内有1-2名以儿科专业为主的儿科医生,同时兼新生儿科医生工作。

软件:建立必备常规,掌握镇乡能够处理的基本技术,按等级医院标准书写儿科病历及建立儿科文书(11).产儿科质量管理。

产科门诊建立健全与产妇保健及高危产妇管理监护制度;建立填写《孕产妇保健建卡登记本》、《孕产妇保健卡》和《高危孕产妇管理监护登记本》;常规开展孕产妇母乳喂养知识及妇幼保健知识指导,并填写《母乳喂养及妇幼保健知识宣教登记本》。

产科病房实行24小时值班制,在第一时间迅速出击组织抢救高危重急孕产妇,并做好抢救记录。

对本院不能处理的高危重急孕产妇建立转诊转院制度并能及时安全上转。

及时认真填写分娩及产伤记录:产科病历按等级医院标准书写;病历产科一律书写病历。

阴道分娩、各种难产、破宫产在施行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