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挖掘晋商文化精神,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论文

挖掘晋商文化精神,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论文

挖掘晋商文化精神,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内容摘要:晋商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和不自觉地发扬了一种特殊精神,笔者概括为以诚实守信为本,以见利忘义为耻,重信重义,百折不回的精神品质,同舟共济的群体精神,博大宽厚的经营胸怀,自强不息的经营精神,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晋商精神”。

这种精神也贯穿到晋商的经营意识、组织管理和心智素养之中,可谓晋商之魂。

在今天挖掘晋商文化精神,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晋商文化精神品德诚实守信敬业博大宽厚
晋商即山西商人,是指在明清时期,活跃在国内外贸易中的“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会所为在异地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自发形成”的山西商人群体,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创下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的辉煌历史。

山西也因此被称为“海内最富”。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山西人的富有?许多学者、专家对此进行了考究,得出的结论是:晋商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和不自觉地发扬了一种特殊精神,笔者概括为以诚实守信为本,以见利忘义为耻,重信重义,百折不回的精神品质,同舟共济的群体精神,博大宽厚的经营胸怀,自强不息的经营精神,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晋商精神”。

这种精神也贯穿到晋商的经营意识、组织管理和心智素养之中,可谓晋商之魂。

在今天挖掘晋商文化精神,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了挖掘晋商文化精神,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我校开设了《晋商文化》这门课程,那么晋商文化的精神有哪些呢?
晋商文化具有经济上求同存异、自强不息、政治上博大宽厚、兼容并蓄的内力与特点。

这一文化特性,成为晋商文化的完整体系和晋商群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

晋商文化在我国商业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吸引力。

其精髓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博大宽厚的经营胸怀。

博大宽厚是晋商群体赖以兴旺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晋商文化的底蕴所在。

眼光远大,胸怀宽广,使晋商具有在商海中审时度势,游刃自如,洞察机遇的锐利眼光;善于观察商情,捕捉商机,采取主动,适机而上,乘胜获取成果的机智头脑;宽厚待人,以利厚人,以义取财,增进友谊,在协调师徒关系和化解业务纠纷方面展现的大家风度。

例如,祁县的乔致庸之所以一介儒生能有很大的成就,除天赋外,重要的是乔致庸在经营时把儒家的宽厚和仁义精神带进商业。

现在能看得到的最确凿证据是乔致庸去世后立的墓表。

墓表上的文字是乔致庸的孙女婿、民国时的文化名人常赞春写的。

他记述乔致庸幼年的家庭状况,以及他本来想通过科举考试光耀门庭,却被迫接手家业,并以儒学为经商指导大获成功。

而作为商人的乔致庸手头仍然常备有四书五经和史记等书籍,对于社会上的灾祸,他都会挺身而出赈灾。

二、勤奋谨慎的敬业精神
晋商的敬业精神,也是常为人所称道的。

敬,原是儒家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刻苦、勤奋,为事业尽心尽力。

他说过“修己以敬”、“执事敬”、“事思敬”等语。

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敬业,就是尊敬、爱崇自己的职业,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用心致志、千方百计把自己的事业办妥。

在封建社会中,传统的观念是重儒轻商,所以四民中以士为一等,商为末等。

但明清晋商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商和士农工是同等重要的事业,都是本业,同样要敬。

晋商把商和士农工同等对待,无商不克不及士、无商不兴农、无商不助工。

所以,赚钱成为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晋商把儒家教育的诚信、仁义、忠恕的精神引入了商界,他们克意经营、吃苦耐劳、最终成就了大业。

如榆次常氏家族天才地创造了“学而优则贾”的治家祖训,代代恪守,课子苦读,家学渊源,人才辈出,儒商兼融,占尽风流,堪称中国儒商第一家。

一个庞大的家族集团,能够达到儒与商的完美结合,这在“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被牢牢锁定在社会准则的最高刻度上的封建经济时代,是绝无仅有的,这是一种独特的商业精神和文化灵魂,它折射出一种标新立异的人文精神,让人隐约感到一种超现实力量的存在。

可见,把商业作为一项终身的崇高的事业来对待,正是山西商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诚信义利的价值观念。

在山西商人中讲信誉的例子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他们宁可赔钱,也拒不抛售劣质商品。

例如,靠对俄对蒙经营茶叶贸易起家的
祁县渠家,在恰克图做茶叶时,很多商人为了和渠家竞争茶叶行业,看到其买卖红火,于是就在渠家的茶叶里面掺上假货,然后将假货运到恰克图,俄罗斯人一看,怎么山西人也卖假货?面对这种情况渠家明明知道是自己的竞争对手掺了假,但他一言不发,十倍的罚款,返还俄罗斯商人。

三年以后,那个掺假货的商人出了事,并供出来他曾陷害渠家一事,俄罗人从此对山西商人肃然起敬。

(《解密晋商文化》王进)。

四、同舟共济的群体精神
晋商信奉“和气生财”,重视与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尤其在同业往来中既保持平等竞争,又相互支持和关照。

在晋商中,相互指友好的同行为“相与”,凡是“相与”,必须善始善终,同舟共济。

他们不乱交友,需经过了解,认为可以共事,才与之银钱来往,否则婉言谢绝。

既然“相与”,必竭力维护,即使无利可图,也不中途绝交。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很重视发挥群体力量。

他们用宗法社会的乡里之谊彼此团结在一起,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的方式,增强相互间的了解,通过讲义气、讲相与、讲帮靠,协调商号间的关系,消除人际间的不和,形成大大小小的商帮群体。

五、自强不息的经营精神。

由利益而起动的进取精神,是明清山西商人鏖战于商场的精神动力。

清人纪晓岚说:“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

”这就是说,事业不成,甚至连妻子也不娶。

可见晋商是把经商作为大事业来看,他们通过经商来实现其创
家立业、光宗耀祖的抱负,而这种观念正是使其在商业上不断进取的极其巨大的精神力量。

六、勤俭持家的家规与家风
晋商还很重视勤劳节俭。

他们认为勤俭才能致富,致富必须勤俭,勤俭是经商之本。

如乔家发迹后只是在旧院里盖了个像样的四合院。

乔贵发深知,买卖有赚就有赔,既要赚得起也要赔得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买卖兴隆时,他便把赚下的银子积存起来,以备不测。

并且教导子女,要勤俭持家,绝不能奢侈浪费。

到乔致庸时代,乔在中堂又比较明确地制定了家规家法,约束子弟。

其家规主要是:一不准纳妾;二不准虐仆;三不准嫖娼;四不准吸毒;五不准赌博;六不准酗酒。

乔氏子弟基本上都能遵照执行上述条款。

晋商文化带给我们的是在精神与物质、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传承影响。

它带给人们的是启迪、思索、吸收、借鉴。

对历史文化的钩沉和对文化遗产的继承绝对不能忽略创造历史文化的精神力量。

我们在赞叹晋商文化精神的同时,还应该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那就是在历史的基业上创造新的辉煌。

那么,如何挖掘晋商文化精神,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实行人文学科辅修专业制。

学校要在全校大学生中开设晋商文化、法律、中文、经济、外语、哲学、管理等辅修专业,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促进。

二、举办人文社会科学讲座。

如多举办晋商文化讲座,让学生
了解晋商,传承晋商文化精神,还可以请外面的专家、学者、英雄、演员等登上人文讲坛,做精彩的讲演。

三、多看书,一学期倡议学生至少读一本经典著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与《论语》的历史影响很大,读了终生受益。

四、置身校园之中,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努力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

首先要置身于校园的人文环境之中,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美化环境。

优美的环境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情操。

还要加强人文景观的建设,可以建校纪念碑、世界文化名人园、山西文化名人园等。

其次,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自己的言行开始,一点一滴地做。

如参观乔家大院、常家大院等晋商旅游胜地,了解晋商文化,接受教育。

参观后可要求学生写出小论文,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受到的启迪。

再次,要感悟、内化。

内化就是把我们所学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悟,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生命之中。

晋商精神表现了山西人经商的思想品质、经营谋略、经营作风、文化观念等,这是晋商取得商业成功的宝贵精神财富,实践证明挖掘晋商文化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贾晓燕、朱永新:从心理学角度解析晋商的诚信体系及其现代价值
2.张正明:《晋商兴衰史》山西古籍出版社
3.王进:《解密晋商文化》。

4.余秋雨:《抱愧山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