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现行国家赔偿义务机关设置模式的弊端作者:潼关法院刘智中发布时间:2015-04-20 15:33:26分享到:腾讯微博新浪人人网QQ空间【字体:大中小】【打印本页】【关闭本页】【摘要】国家赔偿义务机关是保障公民赔偿请求权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赔偿义务机关设置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国家赔偿制度功能的发挥和公民权益的保障。
我国现行分散式的国家赔偿义务机关设置模式虽然在《国家赔偿法》实施的十三年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凸显了很多缺陷和不足,严重阻碍了国家赔偿制度的发展。
因此在分析研究我国现行国家赔偿义务机关的弊端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现状进行一定的改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赔偿义务机关自然公正原则分散制模式集中制模式赔偿委员会在世界各国历史上,国家和国王都是至高无上的代表,臣民对于国家的任何行为只有服从。
但是,随着国家主权豁免原则的消退,国家对其侵权行为也需要承担责任,国家赔偿制度在世界各国相继建立。
但是国家是一个抽象的存在,不可能直接出面对具体的受害人进行赔偿,必须在制度上寻找代理人来代其承担赔偿责任,于是就出现了赔偿义务机关的制度设计。
我国现行的赔偿义务机关设置模式是以侵权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的分散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弊端。
尤其在当前这种看重“面子”、讲究“政绩”的行政实践氛围中,侵权机关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会千方百计的逃避责任,为赔偿请求权人设置很高的“门槛”,导致受害人索赔无门,严重损害了赔偿请求权人的合法权益,也使国家赔偿制度形同虚设。
因此,本文将在分析我国现行国家赔偿义务机关设置模式的弊端的基础上,对改革现行赔偿义务机关模式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赔偿义务机关的概念及其作用(一)赔偿义务机关的概念赔偿义务机关这一概念是随着国家豁免原则的消退,“拟人化”理论等国家赔偿责任理论的兴起和各国国家赔偿制度的建立而产生的。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王权就是主权,国王掌握着社会生活的一切权力,长期奉行着主权豁免原则。
在主权豁免原则的影响下,不仅国家行为享受豁免,公务员个人的侵权行为也长期受到豁免。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一系列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放弃主权豁免,开始建立国家赔偿制度。
在各国相继建立国家赔偿制度后,赔偿义务机关这一概念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赔偿义务机关是指代表国家这一赔偿责任主体履行赔偿义务的机关。
赔偿义务机关与侵权机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代替国家具体履行赔偿义务的机关,而后者则指“实施了违法侵害公民权益的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机关,或者工作人员实施的侵权行为在法律上归属的机关”。
由于各国采用的模式不同,所以有的国家的侵权机关就是赔偿义务机关,而有的国家规定了统一的赔偿义务机关。
我国在建立国家赔偿制度之初,结合实际选择了分散模式,即由侵权机关作为赔偿义务机关。
由于我国仅存在行政赔偿和司法赔偿,因此我国赔偿法中所指的赔偿义务机关也仅指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和司法赔偿义务机关。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是指代表国家接受行政赔偿请求、支付赔偿费用、参加赔偿诉讼的机关。
司法赔偿义务机关是指在司法赔偿程序中具体承担赔偿义务、支付赔偿费用的机关。
(二)赔偿义务机关的作用国家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其职能都是由下设的各级国家机关履行的,因此,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害公民合法权益时,国家这个抽象的责任主体却无法直接对受害人进行赔偿,必须在制度上为其寻找一个代理人,代其履行赔偿事务。
赔偿义务机关就充当了这个代理人角色。
作为国家赔偿责任的履行者,赔偿义务机关的职责就是受理国家赔偿案件,对侵权机关的致害行为是否合法进行确认,并与赔偿请求权人就赔偿事宜进行协商,对赔偿请求作出处理。
对赔偿请求权人而言,只有知道了哪个机关是赔偿义务机关才能进行索赔。
“赔偿义务机关作为代替国家履行赔偿义务的机关,是为了解决发生损害后,受害者应该向哪个具体机关提出国家赔偿请求的问题” 。
国家机构庞大,部门林立,很多部门存在职能交叉的情况。
当公民权利受到公权力的侵害时,公民不知道应该向哪个部门提出赔偿,加之机关之间的相互推诿,导致国家赔偿案件一拖再拖,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的救济。
赔偿义务机关的作用在于使赔偿主体由抽象的实体变为具体的实体,使受害者易于找到索赔对象,从而救济自己受损的利益。
二、赔偿义务机关设置的模式赔偿义务机关设置模式是指法律根据一定的具体原则确定在发生国家赔偿案件时,受害者向哪个机关提出赔偿请求的问题。
当今世界各国赔偿义务机关的设置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分散模式和集中模式。
“分散模式即由实施侵权行为机关作为赔偿义务机关” 。
在分散模式下,侵权机关和赔偿义务机关一致。
其优点是:第一,便于受害人申请赔偿。
在侵权机关实施违法行为后,受害人对于谁侵害了其合法权益这一事实十分明确,可以直接找侵权机关赔偿,而且侵权机关作为赔偿案件的当事人之一,比其他机关更了解案件的具体情况和赔偿请求人的实际需求。
第二,便于国家对侵权机关进行监督。
因为国家机关受理赔偿案件的多少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这个机关的能力。
但是分散模式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
由侵权机关作为赔偿义务机关违反了自然公正原则。
自然公正原则“体现了以下两个特定要求:(1)任何人都不得在与自己有关的案件中担任法官;(2)应听取双方之词,任何一方之词未被听取不得对其裁判” 。
任何人在涉及到自己利益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偏私和不公,侵权机关亦是如此,当其滥用权力给公民造成损害时,机关会想方设法地逃避责任以维护自己的形象,根本就不受理或拒绝受理受害人的赔偿请求,这对于受害人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
“集中模式是指设立专门的,相对独立的机构办理赔偿事务,赔偿义务机关与侵权机关分离,与赔偿裁决机关有时一致。
” 该模式的优点在于:第一,避免了侵权机关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在程序上会公正一些,裁决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一些。
第二,当出现多个机关共同侵权时,设立统一的赔偿义务机关会更易于受害人申请国家赔偿。
但集中模式也有其自身的缺点,首先,赔偿义务机关不是侵权机关,对案件的起因事实等各方面都不是很了解,在裁决的过程中会增加各方当事人的成本;其次,设立统一的赔偿义务机关,就无形中增加了国家机关的数量,导致机构冗杂庞大,不易于管理;最后,赔偿义务机关的规模和人员都是有限的,在案件数量较多的情况下会引起案件的积压,从而导致案件处理效率的低下。
三、我国现行国家赔偿义务机关设置模式的弊端在建立国家赔偿制度之初,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选择了分散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凸显了很多弊端,严重阻碍了国家赔偿制度在我国的发展。
下文将从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和司法赔偿义务机关两个方面来论述现行模式的弊端。
(一)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设定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就是指代表国家处理赔偿请求、支付赔偿费用、参加赔偿诉讼的行政机关。
根据具体情况不同又可分为六种情况:1、单独的赔偿义务机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该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这里的“及其工作人员”有两种情况:其一就是此公务员就是该行政机关的人员,那么其违法行为基于职务原因理应归属于其所在的机关承担。
其二是并不是该行政机关的人员,而是其它机关的工作人员,比如借调人员的情形。
此处所看的关键是与公务员具有委托关系的行政机关,而不完全是与该公务员具有隶属关系的行政机关。
2、共同的赔偿义务机关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共同行使职权的行政机关为共同赔偿义务机关。
作为赔偿义务机关的共同机关必须都是具有独立主体资格的行政机关。
而且当两个以上的行政机关进行联合执法时,所有参与联合执法的行政机关为共同赔偿义务机关。
其中的损害可能是由一个机关造成的,但每个机关都是被告。
该规定在现实中暴露的问题是:国家赔偿的责任主体是国家。
赔偿义务机关承担的只是赔偿事务而不是赔偿责任,最终的赔偿费用是从国库支付的。
在赔偿机关对受害人进行赔偿后,在机关之间的相互追偿是没有必要的,只会增加程序运转的成本。
3、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为赔偿义务机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组织在行使授权的行政权力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被授权的组织为赔偿义务机关。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包括规章,但不包括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除非法律法规和规章有明确的规定,否则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设定的授权都视为委托,由“授权机关”作为赔偿义务机关。
4、委托的机关作为赔偿义务机关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使委托的行政权力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委托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该规定存在的问题是:机关经常会因为地域、职务便利等因素将部分职能委托给另一个机关、组织或个人,当受托人因自己的违法行为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损害时,受害人还需要经过层层障碍找到委托机关,往往会耗时耗力,而且委托机关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可能会千方百计的阻碍受害人的索赔。
5、机关被撤销时的赔偿义务机关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没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撤销该赔偿义务机关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该规定的问题在于:如果赔偿义务机关被权力机关撤销的,而且没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赔偿义务机关该如何确定?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及国家赔偿法的基本原理,国家权力机关不能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也不能成为国家赔偿的义务机关,但国家权力机关对赔偿义务机关的撤销,并未改变有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遭受该赔偿义务机关违法行使职权行为损害的客观事实,对这种损害,应当予以补救,赔偿请求人的赔偿请求权和取得赔偿权均不因赔偿义务机关的终止而消灭。
否则,有悖于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初衷。
6、经过复议的赔偿义务机关经复议机关复议的,最初造成侵权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但复议机关决定加重的,复议机关对加重部分履行赔偿义务该规定问题在于:如果复议机关决定加重的,那么原行政行为机关对原来部分承担责任,而复议机关对加重部分承担责任,。
该规定中先后两次使用“加重”的概念,但“加重”二字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
在实际生活中,复议加重损害,主要是指对损害结果的加重;也可表现为复议机关逾期不决定从而加重了损害;还可表现为复议决定未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而维持了原行为,但仍然加重了损害。
这样一来,不管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是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还是维持了原具体行政行为,也不管复议决定对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改变是倾向于相对人还是倾向于行政机关,都可能引发加重损害的后果,复议机关也都可能由此而履行一定的赔偿义务。
这对复议机关来说,似乎有失公正。
何况,根据该规定,复议机关只对“加重部分”履行赔偿义务,但加重部分究竟有多大,认定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