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
有限空间作业风险控制措施
2、技术措施 作业前,必须对有限空间实施隔断(隔 离)、置换通风、检测监测化验等措施, 将受限空间与其联结管道或其它空间进行 安全隔离(如堵盲板或拆除一段管线), 不得以关闭阀门代替安装盲板,而所用盲 板压力等级应和系统压力相匹配。
有限空间作业风险控制措施
作业人员可佩戴长管式面具、空气呼吸器等,佩戴长管面 具时,应仔细检查其气密性,同时防止通气长管被挤压, 吸气口应置于新鲜空气的上风处。
进入受限空间使用电器,必须确保绝缘良 好并配置相应的漏电保护
有限空间作业风险控制措施
进入有坍塌危险的受限空间内作业时,应 预先清除有坍塌危险的物品或采取预防措 施(如设置保护棚、应急通道与提升工 具);进入有淹溺危险的受限空间内作业 时,应设置防水挡墙(门)、紧急通道与 提升工具,穿戴潜水服。
有限空间作业风险控制措施
作业负责人应向作业人员进行作业内容和安全技 术措施交底,并指派作业监护人。作业人员和作 业监护人必须清楚可能存在的危害、安全措施、 应急措施等。作业人员进入受限空间前、作业中, 作业负责人和监护人应进行检查、确认并签字, 落实相应安全措施。在受限空间实施作业时,严 禁同时进行各类与该受限空间有关的试车、试压 或试验。 另外,同一项目未施工完,但中断施工30分钟及 以上,再次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时,必须重新进行 安全检查,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准进入。
一、有限空间作业的定义; 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法规依据; 三、典型事故案例及特点; 四、有限空间有毒有害气体主要类型 及危险性分析 ; 五、有限空间作业危险控制措施。
一、有限空间定义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 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 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 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 含量不足的空间。发生事故时救援难且易 扩大
二氧化碳危害
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 高浓度时 则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 氧的因素。急性中毒: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 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 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 现呼吸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固态(干冰)和液 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迅速汽化,能造成-80~43℃低温,引起皮肤和眼睛严重的冻伤。慢性影 响: 经常接触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者,可有头晕、 头痛、失眠、易兴奋、无力等神经功能紊乱等。
有限空间作业风险控制措施
作业过程中应对受限空间采取机械强制通 风措施,确保受限空间内空气流通良好。 施工单位应该根据作业环境特点,合理安 排进入受限空间内的作业人员适时轮换作 业或休息。如进入受限空间内作业时间较 长,至少每1小时检测分析一次有害气体、 氧气含量;如检测结果有明显变化,则应 加大检测频率;如发现超标,应立即停止 作业,迅速撤出人员。
二、有限空间作业法规依据
有限空间作业风险控制法规标准依据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 监督暂行规定》已经2013年2月18日国 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 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7月 1日起施行 GB8958 HG 23012化工企业厂区设备内作业安 全规程
1、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无色无味,比空气轻,易于燃烧,燃烧时为蓝色 火焰。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如果达到0.04%~0.06%时, 就可使人中毒,与空气混合达12.5%时,还可能产生爆炸。 一氧化碳造成的健康危害有急性中毒和慢性影响两种,它 能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急性中毒表现 为: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 吐、无力;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面色潮红、口 唇樱红、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意识模糊,可有昏迷; 重度患者昏迷不醒、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加、频繁抽搐、 大小便失禁等,深度中毒可致死。慢性影响表现为:长期 反复吸入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可致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害。 若一旦吸入,需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 给输氧。呼吸和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术,并马上就医。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 穿一般消防防护服。
典型事故案例及特点
3、在缺氧的受限空间内作业(如料斗料仓、 涵洞、人工挖孔桩井等场所)窒息死亡。 4、受限空间内有毒气体在压力状态下溶于 水,外界环境压力下降后从水中逸散出来。
典型事故案例分布行业例举
四、有限空间有毒有害气体主要类型及危
险性分析
在受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性,主要是因为含易燃 易爆易中毒危险气体的理化特性,且其聚积浓度 达到或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短时间内容许接触的 最高浓度,或工作时间内容许的加权平均浓度引 起不同程度的中毒、窒息等事故;或者聚积浓度 达到爆炸极限遇到火源引起火灾爆炸事故。如: 一氧化碳的易燃易爆易中毒危险特性、甲烷(5 %~14%)、乙炔(2.5%—81.0%)、氨气、丙 烷(2.1~9.5%)等易燃易爆、二氧化碳、氮气 等易窒息气体以及如油漆稀释剂(蒸气与空气混 合物爆炸极限1.1~7.5 % )、200#溶剂油( 1.3%~8.0% )等易燃液体。
在进入有限空间前30分钟必须取样分析, 取样应按照有关规定具有代表性,特别是 置换通风后的气体。对各种可能存在的易 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烟气以及蒸汽、 氧气的含量要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如 氧含量19.5%~23.5%为合格,有毒有害 物质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车间空气中有 毒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指标),合格后才 允许进入受限空间内作业,受限空间内温 度应适宜作业人员进行作业。
典型事故案例及特点
2、在密闭空间内作业,虽然密闭设备设施 内的有害气体经置换和检测,但没有采取 可靠隔断的措施,将与之相关联的管道设 备设施隔断,造成有毒有害物质渗漏到有 限空间作业区域,导致中毒或窒息等事故 发生。
典型事故案例及特点
如,2009年3月21日8时30分,中国某冶金建设公司曹妃 甸工程项目部闻某等3名民工,在某钢铁公司连铸车间水 泵房除盐水池进行池壁渗漏修复作业时,因稳压罐内氮气 随回流水管道反串到除盐水池内,池内氮气含量超标,造 成闻某等3人缺氧窒息死亡。 2012年8月,武汉精细化工有限公司3名员工在湖南某钢 铁公司水池进行池壁渗漏修复作业,因同样原因窒息死 亡。 2010年1月18日上午8时30分左右, 河北某建设有限公司 的6名检修施工人员进入内丘顺达冶炼公司2号高炉炉缸 内搭设脚手架,拆除冷却壁时,因停产检修的2号高炉与 生产运行的1号高炉连通的煤气管道仅电动蝶阀关闭,未 进行可靠的隔断,造成6名施工人员煤气中毒死亡。
一、有限空间定义
有限空间定义 受限空间:受限空间指各种设备、设施 内部如工业炉窑(高炉、转炉、热风炉、 锅炉、加热炉等)、塔、球罐、气柜、 槽车、料斗料仓(槽)、管道、烟道、 下水道(沟)、井(人工挖孔桩)、池、 涵洞、污水处理设施等封闭、半封闭的 场所,以及其它通风不良、容易造成有 毒有害气体聚积和缺氧的场所。
有限空间作业风险控制措施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不得使用卷扬机、吊车等运 送作业人员,禁止与作业无关的人员和物品工具 进入受限空间。此外,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应有 足够的照明,照明要符合防爆要求。进入受限空 间作业所用照明应使用安全电压小于24V的安全 行灯,金属设备内或特别潮湿作业场所作业,其 安全行灯电压应为12V且绝缘性能良好。使用手 持电动工具应有漏电保护装置。若受限空间原来 盛装爆炸性液体、气体等介质的,则应使用防爆 电筒或电压不大于12V的防爆安全行灯,作业人 员应穿戴防静电服装,使用防爆工具、机具。
2、甲烷 甲烷也称沼气,为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混合 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 爆炸。 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使空气中氧含 量明显降低,也能导致人窒息。当空气中甲烷达 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 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济失调。若不 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液化本品, 可致冻伤。一旦吸入,需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 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五、有害空间作业危险控制措施
有限空间作业风险控制措施
1、管理措施 作业许可制度及要求 作业前,作业单位应针对作业内容及危险源辨识, 制定相应的作业方案、安全技术措施(含应急措 施)。 作业方案中必须明确作业负责人、作业人员和现 场安全监护人员及其职责。对受限空间作业施工 方案、安全技术措施(含应急措施)需进行审查 和审批。现场确认与安全警示等。
氧气危害
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 发生氧中毒。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 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 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 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 吸入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 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 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 死亡。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相当 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的条件下可发生眼 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氮气危害
空气中氮气含量过高,使吸入气氧分压下 降,引起缺氧窒息。吸入氮气浓度不太高 时,患者最初感胸闷、气短、疲软无力; 继而有烦躁不安、极度兴奋、乱跑、叫喊、 神情恍惚、步态不稳,称之为“氮酩酊”, 可进入昏睡或昏迷状态。吸入高浓度,患 者可迅速出现昏迷、呼吸心跳停止而致死 亡。潜水员深潜时,可发生氮的麻醉作用; 若从高压环境下过快转入常压环境,体内 会形成氮气气泡,压迫神经、血管或造成 微血管阻塞,发生“减压病”。
三、典型事故案例及特点
1、在密闭空间内作业,因为密闭设备设施 内的有害气体未经彻底置换和检测,也未 采取可靠的个体防护措施,导致中毒或窒 息或可燃气体火灾爆炸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