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杂剧的繁荣与关汉卿的剧作

元杂剧的繁荣与关汉卿的剧作

元杂剧的繁荣与关汉卿的剧作 一、中国戏曲概况与元杂剧的繁荣(一)中国戏曲概况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瑰宝,它综合了唱、念、做、打、舞,在表演上又具有虚拟性、程式性的特点,极富民族特色,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

它在世界剧坛上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等基本形式。

宋元南戏产生年代较早,但现存剧本很少,因此我们着重讲述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

元杂剧的繁荣与关汉卿的剧作 (二)元杂剧的体制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这是为了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有的名称。

元杂剧虽盛行于元代,但他在金朝末年就已经产生了。

Array元杂剧的体制,有五个特点:◆ 特点一是元杂剧通常一本四折,一般按照剧情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束来划分。

有时为剧情的需要,在四折之外,加上“楔子”,有的穿插在剧本中间,相当于现代剧中的过场,有的放在剧首,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

◆ 特点二是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

◆ 特点三是元杂剧的唱词占比重很大,在音乐上要求严格,每一折由同一宫调(乐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

◆ 特点四是杂剧剧本的组成,包括唱(歌唱)、白(道白、对白)、科(动作、表情)三部分。

◆ 特点五是全剧一般由主要演员一人来唱,其他角色有白无唱。

主要的角色通常是“正旦”或“正末”,故剧本分“旦本”或“末本”。

2元杂剧的繁荣与关汉卿的剧作(三)元杂剧的繁荣元代 杂剧创作繁荣,其历史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

元杂剧的前期,大抵是指从金朝灭亡至元成宗大德年间。

这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大都(今北京)是前期杂剧创作的中心,剧作家也主要是北方人。

关汉卿的《窦娥冤》、《单刀会》,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梧桐雨》、《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都是优秀剧作。

这些作家多半经历了元初社会的剧烈动荡,对人生有着深切的洞察与体认,他们所写的作品多以历史传说、公案故事、爱情故事为题材,大都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种种矛盾,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高度的审美价值。

由于此期的每个杂剧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们共同构成了前期剧坛绚丽多姿的局面。

元杂剧的后期,是指从大德以后至元朝灭亡。

这是元杂剧由鼎盛逐步走向衰微的时期。

后期杂剧创作的中心由大都南移到临安(今杭州),其中重要作家多是流寓在南方的文人,也有部分作家是南方人。

后期的优秀作品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乔吉的《两世姻缘》、宫天挺的《范张鸡黍》、秦简夫的《东堂老》等。

元杂剧作家中的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简称为“关、白、马、郑”。

3元杂剧的繁荣与关汉卿的剧作 二、关汉卿的杂剧(上)(一)关汉卿的生平与创作关 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人。

约生于金末,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间,与白朴年辈相同,生活年代似在1220至1300年之间。

关汉卿长期生活在燕京(后改名大都),与许多曲家共同从事创作活动,如杨显之“与汉卿莫逆交,凡有珠玉,与公较之”;梁进之“与汉卿世交”。

南北一统后,关汉卿离开大都,在扬州逗留期间,与“杂剧当今独步”的著名演员珠帘秀来往密切。

他的散曲《赠珠帘秀》有所反映。

后又到杭州,曾在散曲《杭州景》、《大德歌》中盛赞杭州山水和江南风情。

关汉卿长期混迹市井青楼,培植了风流自适、滑稽佻达,甚至玩世不恭、放纵不检的狂狷性格,他在套曲《不伏老》中宣称:“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一粒铜豌豆”,“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这与唐宋文人所恪守的人格范型迥然有异。

与众多书会才人一样,关汉卿和杂剧艺人联手编演杂剧的艺术活动,使他从民间文艺中汲取滋养,将满腹才学倾注到“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的杂剧创作活动中。

他是勾栏瓦舍哺育的伟大作家,书会才人的杰出代表。

4元杂剧的繁荣与关汉卿的剧作据各本《录鬼簿》的记载及其他有关材料,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67种,现存18种。

按题材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社会剧(或称公案剧),有《感天动地窦娥冤》、《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包待制三勘蝴蝶梦》等;第二类是爱情风月剧,有《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望江亭中秋切鲙》、《诈妮子调风月》、《闺怨佳人拜月亭》等;第三类是历史剧,有《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梦》等。

5元杂剧的繁荣与关汉卿的剧作(二)《窦娥冤》——窦娥悲剧的社会必然性《窦娥冤》将古老的“东海孝妇”故事直接移植到吏治黑暗的社会现实之中。

剧中的窦娥出生于书香之家,母亲早逝,7岁时父亲为抵债将其送与蔡婆做童养媳。

17岁成婚,不久丧夫。

幼年所受的教养,被卖后心灵上承受的磨难,逼迫她对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深信不疑。

自甘命苦,守志励节,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内容:“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

”窦娥的这种生活被流氓张驴儿父子的闯入搅乱了。

窦娥公开顶撞婆婆,抗拒张驴儿的蛮横无理,除了恪守“一马难将两鞍备”的贞节妇道外,主要还是对人格尊严的坚决捍卫,和对社会邪恶势力的不屈抗争。

尤其是当张驴儿毒死亲父,反而要挟窦娥“私休”之时,她更是义正辞严,迎头痛击。

直至被昏庸残暴的桃杌太守动用酷刑,打得她“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肉都飞,血淋漓”之时,依然当面痛斥张驴儿:“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6元杂剧的繁荣与关汉卿的剧作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弱女子,为了维护传统的贞节观念和起码的人格尊严,却被黑暗腐朽的专制政权推上了刑场!当一切希望都被严酷现实击得粉碎时,窦娥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声:【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顿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尽管无处不是扬恶抑善,罪恶公行,窦娥还是执意要向天地神灵讨回公道,还她一个清白!刑前她罚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年。

她冤痛无比地对天呼告:“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她坚信:“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你道是天公不可欺,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作为一个被黑暗社会吞噬年轻生命的弱女子,除了幻想让天公证实她的冤情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因此,第四折鬼魂诉冤就应视为窦娥“争到头,竞到底”不妥协斗争的延续。

剧本运用超自然的手法验证了窦娥的誓愿,完成了对窦娥悲剧形象的塑造。

7元杂剧的繁荣与关汉卿的剧作窦娥悲剧有其社会必然性。

恩格斯说:“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就构成了“悲剧性的冲突”(《致斐•拉萨尔》)。

这样的悲剧冲突实际上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

所以普列汉诺夫说:“真正的悲剧是以历史必然性的观念作为基础的。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4卷第67页)喜剧性往往在情节的阴错阳差里诞生,喜剧总与偶然性的误会巧合结为伴侣,而悲剧讲究体现必然性。

《窦娥冤》写出了窦娥悲剧的深刻社会根源,表现了它的社会必然性。

从情节关目看,导致窦娥被屈杀的直接原因有三个:高利贷剥削,流氓恶势力横行和官府贪赃枉法对无辜生灵的血腥残害。

这三件事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

8元杂剧的繁荣与关汉卿的剧作 (三)《窦娥冤》——窦娥悲剧性格的基本特征元杂剧的繁荣与关汉卿的剧作10元杂剧的繁荣与关汉卿的剧作元杂剧的繁荣与关汉卿的剧作12元杂剧的繁荣与关汉卿的剧作13元杂剧的繁荣与关汉卿的剧作14元杂剧的繁荣与关汉卿的剧作 (二)《单刀会》——歌颂强者的诗【上小楼】你道他“兵多将广,人强马壮”;大丈夫敢勇当先,一人拚命,万夫难当。

(平云)许来大江面,俺接应的人,可怎生接应?(正末唱)你道是隔着江,起战场,急难亲傍;我着那厮鞠躬、鞠躬送我到船上。

15元杂剧的繁荣与关汉卿的剧作《单刀会》并不靠情节取胜,它是以情感激越蠃得观众与读者共鸣的。

第四折当视为该剧的情感高潮。

独赴单刀会的关羽上场所唱的两支曲子让人热血沸腾,心潮如涌:【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

又不比九重龙凤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

大丈夫心别,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春社。

(云)好一派江景也呵!(唱)【驻马听】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

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带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16元杂剧的繁荣与关汉卿的剧作【新水令】以波涛汹涌的长江为衬垫,展示了单刀赴会的关云长的凌云气概。

“小舟一叶”与“千丈虎狼穴”形成的极大反差,烘托出大英雄豁达宏壮的胸襟气魄和视强敌如无物的必胜信念。

曲词气势磅礴,沉雄激昂,把关羽这位忠肝义胆、豪气不减当年的老英雄浮雕般地推向人们面前。

【驻马听】写关羽注目眼前涛激浪卷的大江,思绪奔涌,赤壁鏖兵的壮烈场面依然历历在目,浩浩江水似乎还带着当年激战的余温,永无休止地向东奔流,它带走了多少美好的年华,又给人多少英雄垂暮的悲凉。

此情此景,何等惨烈和悲壮!这两支曲子,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句,以当事人的身份,感慨万千地追忆了当年那场重大战役,把剧作家对历史、人生的沉挚悲郁之思,藉戏剧主人公之口宣泄而出,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哲理启示;既拓展了关羽的情感世界,也让这位古代英雄更贴近了现实人生。

谁能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的感慨不是发自作者的肺腑之间呢?《单刀会》是一首歌颂强者的诗,而以上两支曲又是诗中的最强音。

这“强”,可以用“一往无前”四个字来概括。

【新水令】一曲,是面对险恶形势而仍一往无前;【驻马听】一曲,是历尽世事沧桑、参透人生悲剧而仍一往无前。

这两支曲酣畅淋漓地展现出关羽的大英豪气概,正所谓人生有限,而英雄的浩然正气永远充盈于天地之间。

17元杂剧的繁荣与关汉卿的剧作 (三)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第一开创戏曲艺术范式,树立“当行”的典范。

关汉卿现存杂剧大抵都能做到结构完整,开阖自如,首尾照应。

开头不拖沓,折第二运用典型化手法,塑造各类戏剧形象。

关汉卿杂剧中活跃着众多风神独具的戏剧人物形象。

其中最为光彩夺目者,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女性形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