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发展及其作用
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发展及其作用
渐合而为一,成为统一的遗赠——信 托制度。至此,公民的公益捐助完成
统,富有的公民捐建剧场、竞
技场、文化场等公共设施。
了从柏拉图时的一次性行为到常态性
公益基金的转变。
二、基督教与中世纪的教会慈善
• 中世纪的自治城市中出现过行会基特尔和一些慈善组织。如在16世纪 的意大利都灵地区出现过慈善医院、在文艺复兴时代的佛罗伦萨出现 过孤儿院。 • 中世纪的欧洲是神权政治时代,教权高于政权,形成了与世俗权力平 行的一套复杂的权力系统。教会享有专门税收——什一税,拥有宗教 法庭,还拥有大学、图书馆等。基督教之爱使教会能够动员教徒通过 不断捐献来赎罪,由此救济不幸者,彰显“主”的慈爱。教会医院、 育婴堂、孤儿院、救济院、养老院等在欧洲各地都由教会建立起来, 到14世纪的时候,教会又大量投资于教育,办起了大学。
• 16世纪的宗教改革,教会对公益的垄断受到沉重打击,教会公益事业开 始走向衰落,世俗国家在慈善活动中的地位开始上升,随之而来的是慈 善基金开始由教会控制转向世俗控制。 • 17世纪以后,大批修道院解散,教会对公益领域的主导地位急剧下降。 王权的集中使英国、法国成为绝对主义国家,欧洲向中央集权化发展, 行会、村社等服务于小共同体礼仪的组织形式也在王权的打击下削弱、 萎缩。与此同时,国家开始逐渐承担起社会公益的责任来。 • 1601年,英国通过了两个著名的法律:《慈善事业法》,即后来的《慈 善法案》和《济贫法》。 在英国政府对民间公益捐助的倡导下,出现了一些响应者,比较著名的 是1602年捐建了牛津大学图书馆的托马斯•波德里爵士。17世纪下半期, 英国还出现了私人捐助办学的现象。
非政府组织的历史演变往往是和社会与国 家相分离的过程紧密相连的。社会与国家分离 这一过程是从现代民族国家产生开始的,非政 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和成熟起来主要是20 世纪70年代以来的事情。据此,很多学者在探 讨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史时,往往从这个时候 开始论述。 然而,“任何组织的产生都 有其历史渊源和传承过程,非 政府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有其各 种形式的前身。” 因为在人类 的发展历程中,国家和商业组 织外,一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 的民间组织形式,为当代非政 府组织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 史基础。
二、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 在公共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1、非政府组织自身特性决定其独特的地位 2、在西方社会,非政府组织是政府和企业(市场) 之外的第三种力量
治理的 含义、背景、 趋势
罗西瑙:治理是“一系列活动领域里
的 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 却能有效发挥作用。”
定义:寻求多主体协作参与,对事务能作出有效应对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背景:政府面临严峻的信任危机、财政压力和行政压力,积极干预政策
监 护者、宣传者和服务的主动提供者 • 具有国际法人身份 • 联合国观察员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提供的人道服务主要包括
• 救济和医疗援助 • 探视战俘 • 寻人转信
在一次和平的反政府示威游行 演变为流血冲突,红十字会迅速 到达现成救护。当红十字会急救 员正在救护一位伤势严重的示威 者时,是位警方负责人前来表示 一位警察也受了伤,要求红十字 会急救员先去救护受伤的警察。 这个案例涉什么基本原则, 红十字急救员应如何处理这个情 况?
索尔弗利诺1859
1862
“索尔弗利 诺回忆录”
主要建议:
• 救助组织
• 国际公约
给予救护组织和人员中立地位 对待伤病员一视同仁 白底红十字臂章为保护性标志
1863年国际会议 第一部分日内瓦公约签署
红十字会运动基本原则
人道 公正 中立 独立 志愿服务 统一 普遍
在国际事务中的身份
• 日内瓦公约和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的
一、古希腊罗马的公益捐助传统 柏拉图学院 与希腊三杰
柏拉图的契约并不 属于永久法律性安 排,而是需要其后 的每一代继承者用 遗嘱对学园的公益 种子加以延续。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 这种富人的个体性公益行为一方面难 了“近似原则”, 以在社会上形成慈善风气,另一方面 对当代公益非政府 还可能蜕变成富人们彼此攀比和哗众 组织解散后资金的 取宠的形式。因此,这一公益慈善的 处理具有巨大影响。传统在基督教兴起之后就衰落了。
3. 调整改革阶段:世界范围内的引导和协助
二战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的进一步密切,非 政府组织数量剧增。这种现象被称为“全球社团革命”。非政府组织种类繁 多,名目林立,它们关心的问题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身影在国际舞 台上随处可见。不仅继续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人道主义救助等领域,而且 在军事安全、环境保护、社会稳定、人权维护、甚至体育运动和文化保存等 方面发挥了举世公认的作用。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 非政府组织在世界范围发展 很快,不论是在全球社会经 济发展中,还是对全球事务 的影响力,都上升到了一个 新的水平。
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状况,原有的社会福利制度遭到质疑, 政府服务的不断扩张已经超出了公众支付相应款项的意愿。公共 行政方式需要进行根本的变革,政府放权社会成为必然,而NGO 被认为是承接政府原有部分职能的理想单位。 趋势: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市场的作用受到强调,民间非营利、非政府 组织趁势而起。在权力重新界定、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和协作提供 公益物品方面,大力推动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以适应非政府组 织兴起的现实和治理理论的价值取向,成为西方国家公共治理变 革的必然选择。
非政府组织管理
鲁新安 教授
第三章
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的 发展及其作用 • 案例导入
• 第一节 • 第二节 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的崛起 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在公共治理 中的作用 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 与国际非政府组织
• 第三节
案例导入: ——人道主义之路将通向地狱吗?
第一节
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的崛起
一、古希腊罗马的公益捐助传统 二、基督教与中世纪的教会慈善 三、现代非政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1.非政府组织自身特性决定其独特的地位
非政府组织具有的特性使它们有可能在某些领域发挥市场组织和政府 组织无力发挥的作用,也 NGO在提供公共物品中具有效率 决定了它们在以政府改革 的优势,有效地弥补了政府缺陷 为核心的公共管理改革中 的独特地位。 NGO创造了大量的就业 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NGO的发展增加了资源运用的透 明度和合理性,扩大了社会公平 NGO的发展培养人 们的互助协作精神 西方国家的NGO已经成长为一支主要的经济和社会力量, 成为个人和社会追求各种公共和私人目的的普遍机制
三、现代非政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以社会救济和
福利性服务为
工作重点
以推动社会 发展和经济 开发为 工作重点
世界范围内的 引导和协助
1. 创建普及阶段:以社会救济和福利性服务为工作重点
最初的非政府组织大都带有宗教特色,成员多带有普世情结,根据共同的 信念走到一起。关注于为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个人和家庭提供维持基本生存性 质的人道主义援助和物质支持。由于他们能解决一些社会难题,因此得到民 众的认可并获得了稳定的成员来源。 除宗教非政府组织外,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国际红十字大会也是极具代表 性的非政府组织。1863年10月26日,欧洲14个国家参加了公共福利协会在 日内瓦召开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创世会议,制定了红十字会的基本原则,并 将其命名为“伤病员救护国际委员会”。1964年8月8日到22日,又签定被 有关各国承认的《红十字公约》。确立了以人道、中立、公正为原则来指导 自己的全部活动,公约规定:战场上进行救护的医院及人员处中立地位,应 受保护。 经过1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到1965年,维也纳第20届 国际红十字大会正式通过了7项红十字基本原则:人道性、 公正性、中立性、独立性、志愿服务、统一性、普遍性。
对抗 关系
从横向看:西方非政府组织 与政府存在着三种典型关系
合作互补性关系是以上三种模式中讨论最多的一种, 多数学者认为政府 应该通过与非政府组织定立协约, 使后者成为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提供者, 分 担政府的部分责任。 首先,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应该建立一种合作关系, 即“委托政府”。政 府 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将提供公共服务的任务委托给非政府组织来承担, 二者 之间达成一种依赖各自比较优势的分工, 政府负责资金动员, 第三部门负责 提供服务,二者的合作可以使双方各自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这一措施可以提 高效率,节约成本,政府可以利用已有的机构,节约了建立新的组织架构和 雇用雇员的成本。同时,这种合作可以较快地适应服务地方需求的要求, 避 免了庞大的官僚系统的弊病。 其次,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 政府通过把一部分职能下放, 达到节约 政府成本的目的。从科斯的交易成本扩大的理论出发, 可以证明, 尽管政府 需要订立合约和进行监督,但是这些都低于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 再次, 第三部门的特点使得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比与私营组织的合 作更加有保障。除去成本的节约之外, 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机制、结构使它们 与营利组织相区别, 客观上保证了它们的行为目标, 同时也降低了讨价还价 的机会成本。
to 组织性质的 组织运作的 add 非营利性 非政府性 Text Click
组织活动 的志愿性
组织内容 的多样性
组织目标 的中立性
2.在西方社会,非政府组织是政府和企业(市场) 之外的第三种力量
第二节
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 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一、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二、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在公共治理中 的积极作用
“地球一小时”活动
一、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传统范式: 冲突的对手关系
合作互 补关系 补充 关系
J
从纵向看:西方非政府组织 与政府存在着范式转型的关系
治理范式: 多样化、多渠道的合作式
3. 调整改革阶段:世界范围内的引导和协助
冷战中,非政府组织依附于两大政治集团,成了它们对抗的工具。冷战 结束后,非政府组织同时向多个领域、多个方面稳定迅速发展。非政府在联 合国体系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一方面被列入经社理事会咨询名单的非政府组织数量剧增,在90年代初 达到969个,几乎占了非政府组织总数的五分之一。 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体系内的发展突破了原有机制上的限制, 几乎进入了联合国全部主要机构。非政府组织与联合国四个主要机构经社理 事会、安理会、大会及秘书处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展开积极的合作。 冷战后,非政府组织注重国际范围内组织网络的建立,很多非政府组织 的工作基地由西方转向发展中国家。 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跨越传统经社领域,关注世界和平与发展大业的趋势 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