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医学]针灸学经络总论ppt课件
最新[医学]针灸学经络总论ppt课件
[医学]针灸学经络总论
绪言
针灸学的定义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 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 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主要内容:经络、腧穴、刺灸法及针灸治疗。
四大优点:适应证广、疗效显著、 应用方便、经济安全。
三、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理论部分: 经络:掌握经络的概念、组成、循环规律及分布特点,
④《内经》、《难经》以后经络学说的发展
•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
• 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 ; • 明代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
《伤寒论》:医书。十卷。东汉张仲景撰于三世 纪初。本书是作者所撰《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伤 寒病证为主的部分。作者以六经(太阳、阳明、 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辨证为纲,对伤寒各 阶段的辨脉审证大法和立法、用药规律,以条文 形式作了较全面的论述。总结了汉代以前有关急 性热病及有关病证诊治的丰富经验,奠定了辨证 论治的基础,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 影响。 在《内经》十二经脉的基础上,将手、足同名经 合并为“六经”,六经的证候也由十二经病候偏 重于经脉循行部位的症状发展为联系较广的全身 症状,从而总结了外感热病的发病规律,是是经 络学说在内科方面的应用典范。
;
土 的 帛
说 的
书发
中展
①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关经脉的记载
• 现存最早的有关经络的文字记载见于1973年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该帛书用 秦篆文字手录的有关“脉”的内容,共两类, 均记载了脉的循行与主病。但帛书中只提及 了十一条脉,而无“经”字。其中以足臂命 名的十一条脉,近人称之为《足臂十一脉灸 经》,以阴阳命名的十一条脉,称为《阴阳 十一脉灸经》。帛书记载的脉没有互相衔接 的联系,也无全身的循环流注,且循行路线 和分支短少,病候记载也很简略。 由此可知, 马王堆帛书中所载脉的内容为经络学说的雏 形。
率先正式提出了“十四经”名称,着重于十四经 脉分布部位的考证和循经路线的分析,补充记述 各经脉所属的腧穴,是研究经脉的专书。
《奇经八脉考》:医书。一卷。明代李时 珍撰。刊于1578年。书中汇集了历代医籍 中有关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等论述,加 以系统整理,并有个人见解和发挥。
熟记每条经的具体循行路线及主治概要。 腧穴:掌握腧穴的概念、主治特点及规律,熟记常用
穴的定位、主治,尤其是特定穴。 技术部分:主要为刺法灸法,加强指力,勤于练习。 应用部分:加强针灸学理论、技术与内外妇儿各科综
合知识的学习。
第一章 -- 经络总论源自一、了解经络和经络学说概念
知
二、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识
点
和
三、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
要
求
四、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五、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第一节 经络和经络学说概念
经络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 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经 脉是直行的主干。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经脉 和络脉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经络学说: 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 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 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第二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经络学说的形成
对针灸感应 现象的观察
对腧穴功 效的总结
对体表病 理现象的 推理
受解剖生 理知识的 启发
气功练习者 的“内景隧 道”体验
针刺腧穴或一 定的部位时, 患者会产生酸、 麻、胀、重等 感应,称为 “针感”或 “得气”。这 种感觉有时沿 着一定的径路 向远部传导
《十四经发挥》:医书。三卷。元代滑寿撰。刊 于1341年。本书主要根据《金兰循经》等书中关 于全身十四经脉循行的文字作了较详细的注释和 发挥,并补充记述各经脉所属的经穴。滑氏认为, 有穴位的十四经脉应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在人体 中具有重要作用,故着重于十四经脉分布部位的 考证和循行路线的分析,并提出了“络脉传注, 周流不息”的理论,发展了经络学说。该书亦是 经络学说发展史上的一部巨著。
由上可知,经络学说的形成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观察和亲身 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推理并不断修正完善的结果。
• • • •
后 经 络 学 说 的 发 展
;
④的 《贡 内献 经; 》 《 难 经 》 以
③
《 难
经 》 对
经
络
学
说
的②
形《
成内
;
经 》
中
经
络
学
说
二
有①、
关 经 脉 的
马 王 堆
经 络
出学
记 载
②《内经》中经络学说的形成
• 《内经》是中医学中最早的经典著 作,总结了秦汉以前医学方面的成 就,尤其对经络的论述更为详尽, 说明战国时代经络学说已基本形成。
• 《内经》中有关经络学说的记载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②③④⑤
①.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 器官的关系,经脉流注依次衔接,周而复 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②.阐述了十二经脉功能失调 时所发生的 病候。 ③.分别论述了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 络脉、十二经筋和皮部的分布与作用。 ④.阐述了十二经脉的标本、根结联系。 ⑤.阐述了人体中营、卫、气、血在经络内 外流行散布的情况,以及对人体组织器官 所起的营养濡润和卫外作用。
③《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 《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其第 一难论切脉时就提出了“十二经皆有动 脉”,突出 地阐述了经络问题。二十三 至二十九难更直接地论述了脉的长度、 循行和十二经顺序,以及流注关系、十 五络脉的作用、脉气竭时出现的症状等, 尤其对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 临床运用进行了更详细的阐述。此外, 还论述了“肾间”动气是经络脉气产生 的根源,对经络学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长期的针灸 临床实践中, 古代医家发现 了穴位并对穴 位主治作用进 行分类,进而 发现主治范围 基本相同的穴 位往往有规律 地排列在一条 线上
临床实践中发 现,当体内某 一脏腑发生疾 病时,在体表 相应部位可出 现一些病理现 象,如压痛、 结节、皮疹、 色泽变化等异 常反应
古人通过直观 气功养生术的 方法,对血脉、 练功者常从静 筋骨和内脏的 中求功,当肌 构造和生理功 肉放松,精神 能等有一定了 专一,意守丹 解,并在此基 田时,往往觉 础上,联系病 得体内有脉气 理现象进行推 沿着一定路径 理,从而形成 流动 经络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