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歌赏析选
鹊桥仙 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 春晓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 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 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②犹自不堪听, 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 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 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 么? 答: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 风雨凄迷的景象。它是为词中的主 角“杜鹃”的出场所做的铺垫。 (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 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 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 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 山。
1.陆游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 任,但却屡遭贬黜,有志难申。 词用了对比写法: 以 与 形成鲜明对比。 现实 梦境
3、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两 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B.诗中“尚”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 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 写实相映衬。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 烈的感染力。
4、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句 略作赏析。
写时间、环境和现实生活中的诗人形象。 “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 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 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 境自然地联想起来,使“铁马冰河”的 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 抒发爱国之情。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 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 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 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 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 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 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选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对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轮台"原系汉代西域地名,诗中借指 宋代北方边疆。"天山"也是代指抗敌前 线。 B"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 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 拾河山的壮志。 C两个"戍"字意思相同,"冰河"亦即"关 河"。 D"此身谁料"是"谁料此身","谁料"写出 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 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 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 处? 答:衬托(或:烘云托月),好处 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3、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 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 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 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 和悲叹。
2.词的上阕“觅封侯”表达的 是作者 精神;下阕 “泪空流”表达的是作者 心情。 当年自信的精神 坚定执着的追求的内心的失望和 痛苦以及对南宋朝廷的不满
3.“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 老沧洲”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是如此之大, 爱国的热情,报国的志向无法实 现的痛苦和失望之情。
4。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2、对诗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词都写诗人身处江湖,未忘国忧,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 B两处写梦:诗中"梦"将感情推向高潮;词 中"梦"形成一个强烈的感情落差,慷慨化为 悲凉。 C善于对照,是作品的特色:"孤村"与“轮 台”、"风"与"雨"、"万里"与"匹马"、"胡未 灭"与"鬓先秋"、"天山"与"沧州",表现时间、 空间、事理的反差。 D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 无战场"。但诗的基调昂扬向上,词的基调 悲壮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