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2012版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4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学分:6建议学时:68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的精神,制订本课程标准。
本标准所给学时,均为建议学时。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和作用(一)课程性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全院各专业教学的必修公共课程,是学生基本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础课程,影响力大、受益面广,也是我院重点建设课程之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也是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计算机技能基础。
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作用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网络、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等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技术,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课程标准设计思路及依据(一)设计思路和依据1.由于本课程是一个实践操作很强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综合处理能力。
所以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理论学时和上机学时的比例设置为1:1,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操作性的知识。
通过实验指导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2.通过向学生提供课余免费的上机时间,布置实用性强的上机练习内容或课外实验大作业,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
为增加学生得兴趣将整本书中的内容分成入八个独立模块进行组织教学。
3.“活动导向设计”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方法组合。
适时选用提问、讨论等生动多样的形式,设置教学情境,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4.考核方式突出“四个注重”。
考核内容“注重”能力,考核形式“注重”多样化,考核评价“注重”过程,考核机制“注重”多种奖励。
注重过程考核,坚持全面评价,强调知行统一,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积极作用。
5.开辟网上教育教学新领域。
在保证全国统编教材使用的前提下,通过教学资源建设,打造方便学生学习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
通过网络平台,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课程标准、教学课件、典型案例、视频资料、阅读材料、参考书目以及其他相关知识拓展材料等充足的学习资源,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课程的教学特点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培养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它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较好地掌握实际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采集和分析各种信息的意识,并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
(三)基本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1.基本教学方法在本课程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中的主导作用,提倡结合现有教学条件,灵活选择、运用教学方法。
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利用计算机的图、文、音、视、动画等手段,生动灵活地表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
各个模块的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设计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2.学习方法为了扎实地学好该门课程,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要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比较广泛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首先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其它方面的相关知识做准备。
(2)加强实践教学训练,提高操作设计能力在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前提下,更要注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学习过程,这对于计算机课程实践环节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多次上机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3)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利用所学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结合专业或实际问题思考能做什么,实际动手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做几件事,这样一定会巩固你所学的知识,而且还会发现应该有的功能,以后学习的时候目的性会更强。
(4)明确上机目的上机练习的时候要有明确的内容,学习起来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真正掌握一些东西,这样才会越学越有兴趣,有的同学提前没有准备,一到机器上不知道干点什么,时间浪费了很多,收效却不大。
在上机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上机练习软件,在软件提供的要求和环境下练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开阔思路,勇于创新上机练习的时候要开阔思路,每一种操作一般都不止一种方法,而我们刚学的时候,可能只能记住一两种方法,当熟练掌握方法后,再回头看其它方法时,会很容易记住,而且能知道在哪一种情况下用哪一种方法最好,这样就形成了真正熟练的技巧。
(6)注意积累,拓宽知识面多看些参考书或其它学习资料,扩大自己的视野,这样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掌握许多别人不知道的技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能力-素质。
一、知识目标1.掌握计算机的初步知识;2.了解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3.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掌握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方法;4.掌握可以实现文字图表混排的实用文字编辑软件Word2003 的使用方法;5.掌握使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2003 处理各种报表的基本方法,掌握一种常用的汉字输入方法;6.掌握使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3制作各种演示文稿;7.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知识;8.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及操作。
二、表现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网络、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等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技术,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的能力。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理论水平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意识,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品性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和工作作风;(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意识和职业道德;(5)培养学生创新意识;(6)使学生信息化处理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6789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一、教学条件(一)学习场地及设施要求(二)师资要求1.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主要包括: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团结同事,集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
2.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
主要包括:要掌握广泛而深厚的文化科学知识,这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学生的前提和基础;掌握扎实可靠的专业基础知识、理论体系和相关的专业技能技巧,熟悉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准确把握本学科重点、难点和知识点,这是讲好本门课的根本;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及其相应的技能技巧。
3.教师的教育能力。
即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格,对教育内容进行精细加工,对教学手段进行正确选择和组合的能力;具有比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较好的表达能力;较强的组织能力。
4.坚定的政治方向。
授课教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收集与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合理应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方法建议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本课程在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方法组合。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选用提问、讨论、辩论、演讲乃至角色模拟等生动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本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设计与内容安排如下:(一)案例教学法使用目的: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过程:1、精选典型案例,案例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2、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给出案例,提出思考问题,由学生自主回答。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分析,既要鼓励学生,又要有所提升。
实施效果:以小事件引导大思维,以小故事传授大道理。
(二)情境教学法使用目的:以“境”促“情”、以“情”促“学”、以“学”促“思”。
实施过程:1、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手段,利用情境因素创设教学氛围。
2、教师通过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2、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邃的内涵和力量激发高尚情操,树立远大的志向,从而转化为自己的行为。
实施效果:1、使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2、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情理交融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三)讨论式教学法使用目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综合能力,澄清认识。
实施过程:1、给出讨论主题,提出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课下搜集准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