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通信技术基础》第3章-第三版

《现代通信技术基础》第3章-第三版

制单元控制下完成连接的建立和释放过程。 不同的交换方式中可有物理连接或逻辑连接。
基本交换原理
物理连接:指用户通信过程中,无论用户有无信息传送,交 换网络始终按照预先分配的物理带宽资源保持其专用的接续 通路。
逻辑连接:只有在用户有信息传送时,才按需分配物理带宽 资源,提供接续通路,因此逻辑连接也称为虚连接。
会中断,必须重新建立连接。
分组交换
(2)无连接方式的特点 无连接方式中同时选路与传送信息,没有连接建立过程。 属于同一个通信的信息沿不同路径到达目的地,该路径无法
预知,信息发送与接收顺序不一致。 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引入了较大时延,信息传送的时延比
面向连接方式大。 对网络故障不敏感。
连接功能:可实现任意入线和任意出线之间的连接(物理连接 或虚拟连接)。
控制功能:实现信息自动交换的保障;分为集中控制和分散控 制方式。
信令功能:使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交换节点设备和传输设 备协同运行。
返回
3.2.2 基本交换原理
1. 交换节点的基本组成
如图3-3所示。 (1)交换网络 用于提供用户通信接口之间的连接,交换结构与硬件,在控
数据信号在网络上的传输或交换都基于OSI网络模型的第二 层(即数据链路层或帧层),故称为帧中继。
与分组交换不同,帧中继的信息传送最小单位为帧,信息与 信令传送信息则是分离的。
帧中继
在帧中继通信中,局域网(LAN)分组通过路由器接入公共 通信网。
帧中继通过分组节点间的重发、流量控制来纠正差错和防止 拥塞,将分组交换网内的处理移到网外端系统中来实现,从 而简化了节点的处理过程,缩短了处理时间,有效地利用了 高速数字传输信道。
ATM交换
2. ATM交换的技术特点
①固定长度的信元和简化的信头 ②采用了异步时分复用方式(如图3-8所示) ③采用了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 ④技术复杂
返回
3.3.5 交换技术的发展
1. IP交换
IP交换指IP与ATM融合的技术,即IP over ATM。 IP over ATM 中常采用:
返回主目录
内容简介
3.3 常用交换方式 3.3.1 电路交换 3.3.2 分组交换 3.3.3 帧中继 3.3.4 ATM 交换 3.3.5 交换技术的发展
返回主目录
内容简介
3.4 数字程控交换 3.4.1 数字交换网络 3.4.2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组成 3.4.3 信令系统
返回主目录
内容简介
3.5下一代网络与软交换 3.5.1 软交换概述 3.5.2 软交换技术解决方案
返回主目录
3.1 电信业务网概述
电信业务网是向用户提供诸如电话、电报、传真、数据、图 像等各种业务的网络,包括电话网、数据网、智能网、移动 网、IP网等。
交换设备是构成业务网的核心要素,其基本功能是完成接入 交换节点链路的汇集、转接接续和分配,实现一个呼叫终端 (用户)与其所要求的另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之间的路由选 择的连接。
①IP交换 ②标记交换 ③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等
帧中继采用虚电路技术,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具有吞吐量 高、延迟低和适于突发性业务等特点。 返回
3.3.4 ATM交换
1. ATM的基本概念
ATM采用异步时分复用方式,实现了动态分配带宽,可适应 任意速率的业务;固定长度的信元和简化的信头,使快速交 换和简化协议处理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网络的传输处理 能力,使实时业务应用成为可能。ATM可以实现高速、高吞 吐量和高服务质量的信息交换,提供灵活的带宽分配,适应 从低速率到高速率的宽带业务的交换要求,具有高效的网络 运营效率交换和复用技术。
分组交换
(2)数据报方式 数据报的处理过程与报文处理类似,采用无连接工作方式,
在呼叫前不需要事先建立连接,而是边传送信息边选路,并 且各个分组依据分组头中的目的地址独立地进行选路,每一 个分组都当作独立的报文来处理。
分组交换
数据报方式的特点为: 不需要建立源到目的之间的连接而直接发送分组; 分组沿不同路径传送; 发送分组与接收分组顺序不一致。
从完成一次通话的连续过程来看,电话通信分为三个阶段: 呼叫建立、通话、呼叫拆除。
电路交换的基本过程与电话通信的过程相同,也包括连接建 立、信息传送和连接拆除三个阶段,如图3-6所示。
电路交换
2. 电路交换的特点
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物理连接)
同步时分复用(固定分配带宽)
时隙是信息传送的最小单位
时发现并拆除连线。
电话通信网
2. 电话通信网基本构成
(1)用户终端(电话机) 是电话通信网构成的基本要素,为通信用户所有者。 (2)交换机 电话通信网构成的核心部件,为通信服务部门所拥有。 (3)通信信道 电话通信网构成的主要部分,通信服务部门所拥有。 (4)路由器及附属设备 为电话通信网功能扩充或性能提高而配置。
基本交换原理
(2)统计时分复用(异步时分复用)信号 分组:把需要传送的信息分成很多小段。 路由标记:每个分组前附加标志码,以标志所分发的输出端 统计复用:将上述子信道合成为一个信道的复用器,并有一
个存储器把接收到的信息按先后顺序分组发送。 如图3-5所示。
返回
3.3 常用交换方式
内容简介
3.1 电信业务网概述 3.2 交换技术基础 3.3 常用交换方式 3.4 数字程控交换 3.5 下一代网络与软交换
放映结束
内容简介
3.1 电信业务网概述 3.1.1 电信业务网分类 3.1.2 电话通信网
返回主目录
内容简介
3.2 交换技术基础 3.2.1 电信交换的作用 3.2.2 基本交换原理
分组交换
2. 分组交换工作方式
虚电路采用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其通信过程与电路交换相 似,具有连接建立、数据传送和连接拆除三个阶段:在用户 数据传送前先建立端到端的虚连接;一旦虚连接建立后,属 于同一呼叫的数据分组均沿着这一虚连接传送;通信结束时 拆除该虚连接。虚连接也称为虚电路,即逻辑连接,其不同 于电路交换中实际的物理连接,而是通过通信连接上的所有 交换节点保存选路结果和路由连接关系来实现连接,因此是 逻辑的连接。
用户对电信需求的程度。 (2)呼损率 是指损失的话务量与流入话务量之比。呼损率越小,成功话
务量越大。
电话通信网
5. 电话通信系统
固定电话系统框图如图3-1所示。
返回
3.2 交换技术基础
通信的目的是实现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和任意用户间信息的 传递;当用户数量增加,用户分布范围较广时,需在用户分布 密集的中心安装交换设备,以完成任意两个用户间交换信息 的任务。
1. 分组交换的基本过程
分组交换的思想来源于报文交换。两种交换过程的本质都是 存储转发,但最小信息单位有所不同:分组交换为分组,而 报文交换则是一个报文。由于以较小的分组为单位进行传输 和交换,所以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速度快。报文交换主要 应用于公用电报网中。
分组交换的基本过程如图3-7所示。
交换技术通常分为窄带交换和宽带交换。窄带交换指传输速 率低于2 Mbit/s的交换,如电路交换和低速分组交换;宽带交 换指传输速率高于2 Mbit/s的交换,如快速分组交换和ATM交 换,以及在宽带IP网络中应用的IP交换、标记交换和光交换 等新技术。
返回
3.3.1 电路交换
1. 电路交换的基本过程
返回
3.2.1 电信交换的作用
1. 交换的引入
引入交换设备后,交换设备与所连接的用户终端设备以及传 输线路一起,构成最简单的通信网。
多个交换设备可构成实用的大型通信网。
2. 交换的基本功能
交换系统的基本功能如图3-2所示。
电信交换的作用
接口功能:用户接口和中继接口,分别将用户线和中 继线终接 到交换网络。
返回
3.1.1 电信业务网分类
1.电话网(PSTN) 2. 移动通信网 3. 数据通信网 4. 智能网(IN) 5. 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6.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
返回
3.1.2 电话通信网
1. 电话通信过程
电话通信传递的信息是话音。其基本工作过程为:通话人发 出的话音通过话机送话器变成电信号,然后通过线路传输至 对方,对方话机受话器将电信号还原为话音,受话者能听到。 在电话传输中,话音所产生的电信号(具有一定幅度和频带 宽度的交流信号)是传输对象。
分组交换
4. 分组交换的特点
分组是信息传送的最小单位。 面向连接(逻辑连接)和无连接两种工作方式。 采用动态统计时分复用,按需动态分配带宽。 信息传送有差错控制。 信息传送不具有透明性。 基于呼叫延迟制的流量控制 。
返回
3.3.3 帧中继
帧中继(Frame Relay,FR)是一种新型的传送网络,采用动 态分配传输带宽和可变长的帧的快速分组技术,可处理突发 性信息和可变长度帧的信息,非常适用于局域网互联。
系统主要采用计算机存储程序控制。
基本交换原理
2. 交换节点中传送的信号
(1)同步时分复用信号 同步时分复用是指将时间划分为基本时间单位,l帧占用时长
为125μs。每帧分成若干个时隙,并按顺序编号,所有帧中编 号相同的时隙将成为一个恒定速率的子信道,传递一个话路 的信息。该信道也称为位置化信道,根据其在时间轴上的位 置,可以区分不同的话路。 如图3-4所示。
信息传送无差错控制
信息具有透明性
基于呼叫损失制的流量控制
返回
3.3.2 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的处理方式,将用户信息分成若干 个小的数据单元传送,数据单元称分组(packet)或包,每 个分组必须携带一个用于路由选择、流量控制、拥塞控制等 地址和控制信息的分组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