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_以北京大学为例_叶静漪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_以北京大学为例_叶静漪

第8卷第6期2016年12月高校辅导员学刊?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DOI:10.13585/j.cnki.gxfdyxk.2016.06.004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北京大学为例*叶静漪(北京大学办公室,100875)摘 要:北京大学提出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够传承和弘扬人类文明、引领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核心使命。

坚持以“立足教育、扎根中国、面向国际、引领未来”为宗旨,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并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充分发挥北大学科综合优势,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大学生和全社会提供创新创业理论指引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思考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16)06-0014-04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围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教育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总体部署,北京大学提出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够传承和弘扬人类文明、引领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核心使命。

围绕这一目标,学校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思路———坚持以“立足教育、扎根中国、面向国际、引领未来”为宗旨,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并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充分发挥北大学科综合优势,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大学生和全社会提供创新创业理论指引与实践指导,服务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构与发展。

在过去一年中,北京大学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全校涌现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合计200余项,其中毕业生创业54人,较上一年有了大幅攀升。

全年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1000余万元,合计有近50名在校教师参与学生创业指导工作,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50余门,校内外创新创业场地逾3万平米,培养出一批兼具创新潜能与实践能力的创业人才生力军,敢为人先、勇担责任、宽容失败的校园创业氛围正逐步形成。

一、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协同推进,强化基础保障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帮助学生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一把手工程”,成立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和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的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党办校办、教务部、研究生院、校团委、校友工作办公室、产业技术研究院、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教务长办公室等单位,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制定并实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教学主管部门牵头,各相关单位联动配合、协调发展的创新创业工作机*作者简介:叶静漪(1963-),女,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链:一是以教务部、研究生院、教务长办公室和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与输送主干体系;二是以学生工作部、校团委以及相关院系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实践与课外活动支撑体系;三是以校友会、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科技园为主体的创业训练与企业孵化实操体系。

这一过程中,学校整合各部门和院系资源,以专业机构、专职人员、专用经费和专属场地作为标准,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行全程指导、持续支持和一站式服务。

其中,学校不断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支持创新创业教学和实践,重点对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项目予以倾斜;优先保障建设相关学科、改进教学条件、建设实践基地、支持学生科研训练等;学校教育基金会和校友企业家俱乐部均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对创新创业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扶持和奖励。

此外,学校以新太阳学生中心、电教中心大楼、二教地下空间为坐标,建设北大创新创业“新青年”创客空间,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集会议、办公、路演、实验室、试制、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空间,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全方位的场地与设备支持,其中二教地下创新创业空间占地3200平米;此外,创新训练营还在校外多地总计设立超过3万平米的初级孵化场地。

二、统筹人才培养,完善教学设计,出台配套政策从人才培养改革角度出发,北京大学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最大程度实现知识传授、思维训练、能力养成和品格培养的有机统一,不断完善由学科大类培养、元培模式改革、拔尖创新人才遴选、跨学科人才训练、辅修/双学位项目等板块综合构成的多样性、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明确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案例研究;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用,提高全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意识和本领,通过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等多种教学培训活动,建设专兼结合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学校有关部门和院系均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业校友和优秀人士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举办讲座或讲授课程,有效帮助学生创新创业、成长成才。

2012年9月,北京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率先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创业基础”公共选修课,实战演练小班创业课程“模拟创业”、“新创企业的技术商品化”与“新创企业的创新管理”,至今累计培养千余名北大学生。

2013年9月,光华管理学院面向非管理类本科生开设全国第一个创新创业的双学位———“创新创业管理”,每年招收30名来自北大各院系的学生,至今已经完成第三届招生,第一届双学位学生已经毕业。

2015年1月,光华管理学院又推出国内顶尖高校首个创新创业EM-BA学位项目。

此外,学校多院系学科联合设立“政治、经济与哲学”“古典语文学”“古生物学”等交叉学科专业,开展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强化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的创新意识和跨学科整合创新行为。

学校还充分发挥慕课等新型教育手段的技术优势,建设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创新创业教育共享课程,如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创新工程实践”纳入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成为全国首门创新类学分慕课,吸引全国110所高校选课,三万余名学生异地同时同堂接受创新教育,成为全国最大规模创新教育网络课程。

与此同步,学校还积极探索适应创新创业个性化培养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

具体包括尝试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学术科创活动认定为一定学分;实施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停学创业,并简化审批程序。

三、实施分类指导,丰富教育载体,坚持实践导向围绕分类指导原则,学校针对具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潜质的学生,制定了专门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展开深入调查、专题工作研讨,系统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成长档案”,客观记录和全面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真实情况;学校还积极推进导师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支持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训练、创新性实验、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大赛等活动,设立针对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活动的专项激励机制。

此外,学校多部门共同开展“北京大学学生发展与创新创业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工作,首批扶持15个基层创新创业项目,充分尊重学科和院系间的差异,实现招生、培养、就业各环节的整体联动。

目前,北京大学已形成一套综合性、制度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体系。

校团委、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北大科技园和相关院系联合搭建包括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文化创业大赛等各类竞赛平台,定期组织创业论坛、沙龙、讲座、访谈等第二课堂活动;以“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牵引,鼓励学生组建跨国别、跨文化、跨专业、跨年级的创新实践和创业训练团队,制订推广暑期国内外短期科研专项计划,进一步强化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2007年由北京大学发起面向全球大学生及青少年的iCAN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多个国际组织联合主办,经过十年耕耘,已经成为源发于中国的国际创新品牌。

2015年10月,北京大学全球青年创新节之“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峰会”和“全球青年创新之夜”颁奖典礼隆重举行,宣告发起全球青年创新创业联盟。

学校举办2016年校园网络文化日,北京大学校园网络达人和网络优秀作品首次集体亮相,活动当天成立了e+网络新青年发展联盟。

此外,为给更多青年学子提供国际化创新创业交流展示机会,学校设立有多个专项奖学金,专门奖励在创新创业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

在此基础上,北京大学积极组织参与省级、国内、国际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并取得一系列显著成绩。

近三年来,学校均有团队荣获全国“挑战杯”创新及创业比赛“金奖”“特等奖”等最高荣誉。

2015年北大学生团队参加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夺得金奖并名列创意组第一名。

学校还与北京市教委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合作开展教育部立项课题,探究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与大学生创业两者之间的关系,课题荣获教育部就业创业课题成果一等奖。

四、注重资源整合,打造实战平台,提供全程护航北京大学通过强化校企、校地、校所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科研和校友等各种资源优势,建立一批实践教育、创业示范和科技创业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性创业,通过学生虚拟经营企业,熟悉创业流程,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与此同时,有效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建立大学生创业投资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

作为全公益开放创业教育与扶持平台,“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坚持“创业教育、创业研究、创业孵化、创投基金”四位一体的全新理念,目前累计开设23期创业特训班,超过400位创业导师参与课程及辅导体系,正式营员超过2000人,通过网络及直播课堂服务超过20万人。

2015年5月,学员刘统一、周灏等作为创业者代表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受到李克强总理亲切接见。

学校为学生自主创业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

两个校级孵化器为入驻的创业企业提供场地、项目论证、直接/间接融资渠道引入、工商注册、企业运营管理辅导、财务代管、法律咨询、人才支撑、专利代理、物业管理、政府项目申报等创业相关基础服务,组织企业参加各种项目推介会及融资洽谈会、协助企业申请国家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专项创业服务。

此外,学校全力推出学生“创新创业成长计划”,包含“创启智慧”“创行市场”“创越未来”三个项目,分类指导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业团队,为学生提供政策介绍、公司注册、经验帮扶和相关配套服务,对优秀的创业项目予以5至10万元的资金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