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编制依据 (3)二、编制原则 (3)三、工程概况 (3)3.1设计概况 (3)3.2工程地质水文情况 (4)3.2.1地形地貌 (4)3.2.2水文地质条件 (4)3.2.3地层岩性 (5)3.2.4地质特征 (6)3.2.5 地震基本裂度 (13)3.2.6 隧道围岩类别统计 (13)3.2.7不良地质 (24)四、隧道风险类型及防措施 (30)4.1洞口工程 (30)4.1.1洞口工程 (30)4.1.2明洞施工 (30)4.1.3洞门施工 (31)4.2超前地质预报 (31)4.3洞身开挖 (33)4.4装渣与运输 (35)4.5支护与加固 (36)4.5.1一般规定 (36)4.5.2管棚和超前小导管 (37)4.5.3预注浆 (38)4.5.4喷射混凝土 (38)4.5.5锚杆 (38)4.5.6钢架 (39)4.6衬砌 (39)4.6.1一般规定 (39)4.6.2衬砌台车 (40)4.6.3防水板 (41)4.6.4钢筋 (41)4.6.5混凝土浇筑 (41)4.7监控量测 (42)4.7.1一般规定 (42)4.7.2施工安全性评价 (43)4.8施工排水 (43)4.8.1一般规定 (43)4.8.1斜井排水 (44)4.9通风、防尘与风水电供应 (45)4.9.1通风与防尘 (45)4.9.2供风 (46)4.9.3供水 (46)4.9.4供电 (47)4.10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地段隧道 (48)4.10.1一般规定 (48)4.10.2岩溶 (49)4.10.3软弱破碎围岩 (50)4.10.4风积沙和含水砂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0.5瓦斯 (50)4.10.6岩爆段进入瓦斯工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逃生及救援 (53)5.1一般规定 (53)5.2应急救援 (55)一、编制依据1、万9标隧道相关设计文件及图纸资料;2、铁路隧道工程风险管理技术规Q/CR9247-2016;3、万9标隧道施工组织设计;4、《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9604-2015;5、铁路建设安全风险管理暂行办法(铁建设[2010])。
二、编制原则1、符合环水保要求。
2、在施工中能够保证施工人员安全。
3、对本工程职业健康与安全危害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识别以及采取的安全及预防措施。
5、规划指导万高铁段ZWZQ-9标隧道的施工建设。
三、工程概况3.1设计概况新建至万州高铁位于豫、鄂、渝三省市境,线路自东站引出,先后经长、禹州等地,过邓州后进入省境,经襄阳东津、兴山、巴东等地后进入市境,经巫山、奉节、云阳至万州接上在建的渝万客专。
本标段为新建至万州高铁段ZWZQ-9标,起点位于省市兴山县古夫镇、经镇、昭君镇、止于高桥乡境;线路于兴山县古夫镇北斗坪设兴山站。
起点里程D1K567+745.000,终点里程D1K600+308.003,正线长度33791.5599m(含断链长度)。
3.2工程地质水文情况3.2.1地形地貌本标段属岭大巴山体系,岩溶剥蚀地貌区,区地势北高南低,山顶浑圆,河谷纵横,溪沟由北向南深切。
主体山势呈西-东-北东延展,连绵起伏,地形切割深。
段奇峰异岭、层峦叠嶂、山高谷深、峡谷众多,形成溶蚀洼地、溶洞、落水坑、伏流、林等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
3.2.2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隧址区地表水主要为地表迳流、沟水,分布于线路附近的冲沟;主要由大气降水和上游支流补给,向地下渗流和向河流排泄。
(2)地下水根据区岩性和地下水的分布形式、水理性质和水动力特征,可将测区地下水分为松散堆积层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构造裂隙水四类。
①松散堆积层隙水主要赋存于由碎土、粉质粘土等残坡积、坡崩积松散层和冲洪积、坡洪积的漂卵层含水岩类中,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在松散岩类的隙中形成隙潜水。
主要分布于隧址区进出口河床、较大冲沟沟底处、坡面下部、坡角处及部分丘顶。
②基岩裂隙水兴山隧道主要赋存于志留系下统罗惹坪组(S1lr)页岩夹砂岩、新滩组(S1x)页岩夹砂岩、志留系与奥系并层龙马溪组(O3S1l)炭质页岩、硅质页岩、寒武系下统牌组、牛蹄塘组(∈1s+n)页岩夹泥质白云岩、灰岩等非可溶岩地层中。
岩层中的裂隙、隙是地下水的主要赋存、运移空间,由于页岩透水性差,构成区域相对隔水层。
香炉坪隧道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侏罗系中统下砂溪庙组(J2xs)泥岩、砂岩互层,中下统聂家山组(J1-2n)粉砂岩夹泥岩,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1z)粉砂岩夹泥岩、页岩,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砂岩夹页岩及页岩夹煤层中。
主要由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沿层面和裂隙向低处径流,主要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于地表,流量随季节而变化,流量不一。
③岩溶水主要赋存于奥系中上统宝塔组(O2+3b)灰岩页岩互层,奥系下统南津关组-牯牛潭组(O1n-g)灰岩夹页岩,寒武系上统娄山关组(∈2O1l)白云岩,中统覃家庙组(∈2q)白云岩,下统天河板组、龙洞组(∈1t+s1)灰岩夹页岩,牌组、牛蹄塘组(∈1s+n)页岩夹灰岩、砂岩,震旦系中统灯影组(Z2dn)白云岩等可溶岩地层中。
岩溶裂隙是地下水赋存、运移空间,富水性视补给条件而定。
以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为主,邻近含水层径流补给为辅。
沿垂直循环带、季节交替带和水平循环带运移,向区侵蚀基准面进行排泄,多以泉水排泄地表或沟谷,流量随季节而变化。
④构造裂隙水兴山隧道主要赋存于由于构造作用形成的断层破碎带和节理密集带,本隧经过新华断裂,钻探揭示新华断裂的断层破碎带主要有断层泥、断层角砾岩、断层压碎岩和断层的破碎岩体,加之断层上盘为志留系页岩,为隔水岩层,因此本隧经过的新华断裂具有较好的富水性,且节理裂隙发育,是地下水赋存、运移的空间。
香炉坪隧道构造裂隙水主要位于香炉坪断层和家坡断层带,赋存于断层破碎带和节理密集带,含水岩组主要为断层泥、断层角砾岩、断层压碎岩以及各类构造作用形成的破碎岩体。
以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为主,流量随季节变化。
3.2.3地层岩性兴山隧道出口段上覆第四系全新统洞穴堆积岩层(Q4ca)粉质黏土、角砾土,人工填土(Q4m1)角砾土,坡洪积(Q4d1+p1)粉质黏土、角砾土,冲洪积(Q4a1+p1)粉质黏土、卵土,崩坡积(Q4d1+co1)粉质黏土、碎土、坡残积(Q4a1+c1)粉质黏土、块土等;下伏基岩为志留系下统罗惹坪组(S1lr)页岩夹砂岩、新滩组(S1x)页岩夹砂岩,志留系与奥系并层龙马溪组(O3S1l)炭质页岩、硅质页岩,奥系中上统宝塔组(O2+3b)灰岩页岩互层,奥系下统南津关组-牯牛潭组(O1n-g)灰岩夹页岩,寒武系上统娄山关组(∈2O2l)白云岩,下统牌组、牛蹄塘组(∈1s+n)页岩夹灰岩、砂质白云岩,震旦系中统灯影组(Z2dn)白云岩,断层角砾岩(Fbr)。
兴山车站多线特大桥主要为桥址区上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碎土,冲洪积(Q4al+pl)粗圆砾土,滑坡堆积体(Q4del)粉质黏土、粗角砾土、碎土,坡崩积(Q4dl+col)粉质黏土、粗角砾土、碎土,坡残积(Q4dl+el)粗角砾土、碎土,下伏基岩为志留系下统新滩组(S1x)页岩夹砂岩。
古夫隧道隧址区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坡崩积(Q4dl+col)粗角砾土、碎土,坡残积(Q4dl+el)粉质黏土等;下伏基岩为志留系下统罗惹坪组(S1lr)页岩夹砂岩、新滩组(S1x)页岩夹砂岩。
河双线特大桥桥址区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al+pl)卵土,坡崩积(Q4dl+col)碎土,坡残积(Q4dl+el)粉质黏土、碎土等;下伏基岩为志留系下统罗惹坪组(S1lr)页岩夹砂岩。
向家湾隧道上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填筑土,崩坡积(Q4dl+col)碎土,坡残积(Q4dl+e1)粉质粘土等;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上统九里岗组(T3j)砂岩夹页岩,中统巴东组四段(T2b4)泥岩泥灰岩,巴东组三段(T2b3)泥质灰岩,巴东组二段(T2b2)泥岩夹砂岩,巴东组一段(T2b1)泥灰岩。
下统嘉陵江组三段(T1j3)灰岩夹泥灰岩,嘉陵江组二段(T1j2)白云岩、岩溶角砾岩,嘉陵江组一段(T1j1)灰岩、岩溶角砾岩,大冶组(T1d)灰岩。
二叠系上统(P2)灰岩、炭质页岩夹煤线,下统茅口组(P1m)灰岩,栖霞组(P1q)灰岩、炭质页岩夹煤。
泥盆系中上统云台观组(D2+3y)砂岩夹页岩,志留系中下统纱帽组(S1-2S)砂岩夹页岩,下统罗惹坪组(S11r)页岩加砂岩。
香炉坪隧道上覆以冲洪积(Q4al+pl)及坡洪积(Q4dl+pl)卵土、坡崩积(Q4dl+col)碎土、滑坡堆积层(Q4del)碎土和坡残积(Q4dl+e1)粉质粘土为主。
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下砂溪庙组(J2xs)砂岩、泥岩互层夹页岩;中下统聂家山组(J1-2n)粉砂岩夹泥岩,下统珍珠冲组(J1z)粉砂岩夹泥岩夹页岩、页岩夹薄煤层。
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砂岩夹页岩、炭质页岩夹煤。
3.2.4地质特征地质特征具体详见表3-2-1所示。
序号地层岩性地层岩性分述1<0-3>粉质黏土(Q4ca) 褐黄色,硬塑状,约含15%的砾土,母岩为白云岩,黏性一般。
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口下溶洞,厚15~18m。
属Ⅱ级普通土。
2 <0-4>角砾土(Q4ca) 黄褐色,稍密、稍湿。
母岩以白云岩为主,呈尖棱状,质硬,粒径1~2cm,最大粒径3cm,含量约70%,分选性较差。
间隙充填黏性土。
属Ⅱ级普通土。
3<2-4>人工填土(Q4ml) 棕黄色、灰黄色、压实、稍湿。
母岩以白云岩为主,呈尖棱状,质硬,粒径6~8cm,最大粒径12cm,含量约80%,分选性较差。
间隙充填砂砾及黏性土。
主要分布于公路填和房屋填。
厚1~5m,属Ⅲ级硬土。
26cm,部分20~90mm块径,主要成分为白云岩,填充约15%黏性土,厚10~30m,属Ⅲ级硬土。
11<7-1>粉质黏土(Q4dl+col) 黄褐色,硬塑,含约10%~20%的角砾,质为白云岩,灰岩,呈棱角状,粒径为5~60mm,局部角砾含量较高,厚0~3m。
分布于隧道进口岩堆处,属Ⅱ级普通土。
12<7-2>细角砾土(Q4dl+col) 黄褐色,稍湿,稍密,母岩以灰岩,白云岩为主,呈次棱角状,粒径为2~20mm,最大粒径约为70mm,含量约55%,充填以黏性土为主,分选性较差。
分布于两侧斜坡,厚0~3m。
属Ⅱ级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