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施装备1.池塘养殖设施装备:我国池塘养殖设施的构建特点是:“鱼池+进排水沟渠”。
2.工厂化养殖设施装备:工厂化养殖一般分为换水型工厂化养殖和循环水工厂化养殖。
3.网箱与筏架养殖设施装备:普通网箱或称“鱼排”,主要设置在沿海内湾水域和内陆湖泊水库。
4.深远海养殖设施装备二、鱼苗1.挑选优质鱼苗。
优质健康的苗种是养殖生产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种好半塘鱼”,这充分说明了苗种质量的重要性。
苗种要规格基本一致、体格健壮、体色正常、逆水游泳力强且未用高温促苗和抗生素培育的苗;苗种场要选择规模大、技术好、信誉好的。
2、运输方法。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减少运输密度,防止苗种受伤,提高运输成活率。
3、放苗时间。
放苗的时间,要避开刮大风、下大雨、天气骤变等恶劣天气,选择晴好天气时进行放养操作,以免苗种被风浪吹到池壁造成擦伤或死亡;另外,太阳过烈时也不要放养苗种,避免下池后气泡病的发生及水花被烫死的现象。
4、苗种消毒。
这个步骤主要针对规格鱼苗,水花不考虑。
投放的苗种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病原微生物,因此,在下塘前一般采用3%-5%的食盐或者20mg/L聚维酮碘溶液浸泡消毒5-10分钟5、消除温差。
放苗前要平衡袋内与池塘水的温度,不超过2摄氏度。
将鱼苗袋放入水中,放置约10—15分钟,待袋内与水体温差不超过2摄氏度时,打开袋口,让其自然的进入池塘。
6、饱食下塘。
这一步与第4点是同时的。
以前很多人忽略这一步,但实践证明,饱食下塘的成活率比直接下塘的高,这主要是减少了水花下塘后因池内没有足够饵料而饿死的几率。
三、鱼的养殖阶段(一)鱼苗培育阶段1、自水花下塘后,一般第二天就开始投饵,由于水花的主动摄食能力较差,一般以泼洒豆浆为主,部分微细的豆浆可以被水花直接摄食,大部分被用来肥水之用。
水肥起来之后,丰富的藻类、轮虫可以供给鱼苗充足的营养,尤其是轮虫更是鱼苗适宜的开口饵料,营养丰富。
泼洒豆浆一般按水面计算,每亩水面用黄豆6-8斤,可以按水体的肥瘦适当增减,最好每天泼洒6-8次,少量多次更利于鱼苗的摄食生长,减少浪费。
2、随着鱼苗的逐渐长大,可以主动摄食较大的原生动物和浮游动物如枝角类、桡足类等。
对饲料的颗粒要求也逐渐加大,这时可以泼洒豆饼粉或粉末状配合饲料,泼洒方式还是以全池泼洒为主,到转换为破碎料之前几天,逐渐由全池泼洒转变为池塘单面泼洒并逐渐向投饵台引导形成定点喂食习惯。
3、鱼苗培育阶段,鱼的食性还未转化,要选择高蛋白营养丰富饲料以促进鱼的快速健康生长。
一般选择36%以上蛋白的开口料。
(二)、鱼种培育阶段:1、一般鱼苗达到寸片(夏花)阶段,食性转化已经完成,如鲢鳙为滤食性、草鱼为草食性、鲤鱼为杂食性。
这个阶段可以根据不同的鱼种主养类型选用不同营养的饲料。
2、主养鲤鱼、鲫鱼鱼种的应选择36-40%蛋白的鱼种料。
主养草鱼鱼种的应选择30%蛋白的鱼种饲料。
饲料蛋白含量过低不利于鱼种的生长,过高则造成饲料的浪费,还会诱发鱼种肝胆病变。
3、鱼种培育阶段应保持较肥的水质,以利于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弥补人工饲料营养的不足。
(三)、成鱼养殖阶段:1、根据不同的主养品种选用不同营养水平的饲料。
主养鲤鱼或网箱养殖鲤鱼应选择30-33%蛋白以上的饲料,主养草鱼应选择26-28%蛋白的饲料,如果长期饲喂高蛋白饲料易造成草鱼的脂肪肝。
若选择偏高蛋白的饲料应降低饲料的投饵率。
2、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选用不同粒径的颗粒饲料。
大鱼吃小料会造成活动量增加影响生长、小鱼吃大料会造成吐料现象浪费饲料,而且换料期间应有2-3天换料期,应逐渐换过来,以防换料应激。
3、根据季节、天气、水温、水质、鱼体健康状况适宜调节投饵率及投饵次数,把握好22-28℃鱼的快速生长增重期。
4、投饵台应设置在池塘背风向阳,池塘溶氧充足的地方,并在投饵台周围设置局部增氧设施促进鱼的摄食。
5、根据水面的大小和鱼的放养密度选用合适的投饵机。
6、鱼病发生季节,提前拌服药物饲料加以预防疾病。
7、做好饲料储放措施,谨防饲料发霉变质。
四、饲料投放科学投喂是节约饲料成本的关键,在养殖过程中,要把握好投喂方法和技巧。
1.合理放养鱼种。
池塘基本条件要满足,要求水深在1.5米~2.5米,注排水方便,水源充足且稳定,水质条件好且无任何污染,还须配备增氧机和潜水泵。
池塘放鱼前要清塘消毒,以彻底杀灭病原体和寄生虫。
放养品种要符合精养条件。
如使用配合饲料养鱼,一般吃食性鱼类如草、鳊、鲫等放养比例要大,一般占放养总量的80%,而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只能占20%。
鱼种放养前要进行消毒处理后入池。
放养规格要整齐,应一次性放足同规格的鱼种,其个体差异不得悬殊过大,最好不超过20%。
2.适时调节水质。
良好的水质条件是搞好饲料投喂的保证,要加强水质管理。
一般每月加水2次~3次,每次加水的深度为10厘米左右,要求水体透明度达到25厘米~30厘米。
同时,在塘中定期将生石灰兑水泼洒,既能提高池水pH值,有利于鱼类生长及饵料生物的繁殖,又能防治鱼病。
也可采用微生态制剂或定期搅动底泥的方法进行水质调节。
还要常开增氧机,可通过增氧机使池水上下层水体溶氧趋于平衡,及时改善底层的低溶氧状态,促进鱼类生长发育。
3.坚持科学投喂。
科学投喂是搞好饲料投喂的关键。
一方面要驯化投喂。
投喂配合饲料时,在投饵前5分钟用同一频率的音响(如敲击饲料桶的声音)对鱼类进行驯化,时间一般5天~10天。
驯化方法是:先停食一天。
然后在第2天喂食,先将一瓢颗粒饲料慢慢地呈扇形撒放水中,力求饲料同时到达水面,分布范围要小,第2次以同样的方法投料,两次投料时间相隔5分钟左右,保持此频率不变,驯化1.5小时。
第3天重复头一天的动作,驯化1小时。
第4天以后每天保持1小时的驯化时间,直到吃食性鱼类全部上浮到水面抢食,饲料在水表层20厘米的深度内全部吃完并养成在水面争食的习惯为止。
在驯化投喂过程中,注意掌握好“慢~快~慢”的节奏和“少~多~少”的投喂量,一般连续驯化10天左右便可进行正常投喂。
另一方面,要坚持“四定”投饵。
定点,选择池中固定位置定点投喂,一般选在饵料台上进行投喂。
最好在池塘中间离池埂3米~4米处搭设好饵料台,一般每亩池塘搭建1个~2个,以便定点投喂;定时,选择每天溶氧较高的时段,根据水温情况定时投喂,当水温在20℃以下时,每天投喂1次,时间在上午9时或下午4时;当水温在20℃~25℃时,每天投喂两次,在上午8时及下午5时;当水温在25℃~30℃时,每天投喂3次,分别在上午8时、下午2时和6时;当水温在30℃以上时,每天投喂1次,选在上午9时;定量,按饲料使用说明,根据池塘条件及鱼类品种、规格、重量等确定日投喂量,每次投饵以80%~85%的鱼群食后游走为准;定质,蛋白质是鱼类生长所必需的最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含量也是鱼饲料质量的主要指标。
对于同一种鱼类,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可适当减少投喂量,而蛋白质含量低的饲料就应增加投喂量五、水质监控与环境1.自动监测养殖水质环境养殖水质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实现水质环境参数自动在线采集、无线传输。
养殖户通过手机、掌上电脑( PDA) 、计算机等信息终端,能及时了解养殖水质环境信息,并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分析养殖环境因素与饲料摄取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养殖品种各生长阶段对营养成分的需求情况,建立起养殖对象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最佳投喂模式,实现按需投喂、最优化养殖。
目前,国内应用最广的养殖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已在全国建设了786 个水质监测点,覆盖26 个省,100 多个市县。
2.基于太阳能供电的水产养殖智能增氧控制针对我国水产养殖自动化水平低、增氧设备耗能高以及太阳能发电技术普及不足等现状,设计了一套以太阳能为主要动力来源的水产养殖智能增氧控制系统。
该系统采用基于ATmega128 单片机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的设计,运用电导增量法、三阶段式充电法、逆变电路等技术,实现了最大功率点的跟踪、蓄电池的智能充放电、逆变器SPWM 控制、供电源切换、增氧设备自动启停等主要功能。
3.基于Zigbee 的水产养殖温度监控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水产养殖不断减少,集中型的大规模水产养殖不断发展,对水产养殖的成活率要求越来越高。
水产养殖中,温度是养殖物成活的最关键因素,控制好温度就是控制了经济效益。
基于Zigbee的温度监控设计,测温用的是防水型的DS18B20 数字温度传感器。
通过DS18B20传感器进行温度检测,输出数字量,通过CC2530数据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后无线发送给协调端节点,协调端节点再通过串口传输给监控端,完成系统的监控工作。
通过对温度的实时监控,以达到对水产养殖场的温度进行估判,从而做出相应的措施,保证水产的最高效益。
基于ZigBee 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技术,设计了一种节能型水产养殖环境监测系统,用于实时监测水的温度、pH 值、溶解氧浓度和浊度等水产养殖环境参数。
系统运用电池为无线传感器节点供电,以实现系统的无线化;并分别从软件和硬件上设计了相应的节能策略来降低网络功耗,提高网络寿命。
该系统采用网状网络对水产养殖环境进行监测,系统容量扩充方便,能对大、中、小型养殖环境实时监测。
4.可移动式智能供氧设备水产养殖业的可移动式智能供氧设备,使其能够采用超声波测距使增氧机向目标方向移动,能够及时、准确、高效地对水下缺氧部分实施增氧并且实现了全自动化检测,减少人力等优点,增强了水产养殖增氧的效率,提高了水产业的产量,保障了水产生物的健康生长。
该智能化可移动式水下供氧设备以AVR 单片机为核心,并结合溶解氧传感器、超声波测距离传感器、移动平台、信号调理单元、无线射频模块以及声光报警电路和RS232 接口电路等部分组成六、水产养殖过程中做好鱼病防治工作的措施1、清塘与水质调控养殖人员必须专注养殖的技术性和科学性,按照专业指导,依照鱼病防治步骤进行养殖。
①定期清塘。
清洁养鱼塘是降低鱼病发生率的直接方式,因为在清洁过程中会自动扫清鱼病病毒源,杜绝了鱼病爆发的源头。
人们可以用生石灰来杀死养鱼塘中的各种病菌和有害生物,然后通过晾晒使池底晒干,最后重新注入调节好的水源。
②水质调控。
注入鱼塘的水流要经过净化和营养,因为人工养殖的鱼类与野生养殖鱼类存在差异,对水源的要求条件较多,需要工作人员按照要求进行调控。
如鱼塘注入的水是经过除污、除害后的清水,在高温高产季节则可在池塘中加入水质改良剂或微生物抑制剂,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步骤保证鱼塘内水源的良好水质。
2.2加强药物预防与鱼病防治鱼病的预防和治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药物治疗。
药物防治工作的开展要根据鱼塘养殖情况进行具体规划,一般来说,当养殖户初步引入鱼苗后的一个月可以着手进行药物预防,特别是春季三四月份交替时节,可以用适量漂白粉均匀撒向鱼塘,要求是鱼塘内水与药的浓度保持在 1 mg/kg 左右,再向鱼塘喷洒生石灰,生石灰的量在 10~15 kg/667 hm2 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