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臭氧层

臭氧层


基本概述

臭氧在大气中从地面到70千米的高空都有分布,其最大浓 度在中纬度24千米的高空,向极地缓慢降低,最小浓度在极 地17千米的高空。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就发现臭氧浓 度有减少的趋势。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 测发现臭氧层空洞,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 臭氧层的臭氧浓度减少,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 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 有机体的正常生存。关于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在世界上占主 导地位的是人类活动化学假说: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 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 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 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 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为此,于1987年在世界范围内 签订了限量生产和使用氯氟烷烃等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另 外还有太阳活动说等说法,认为南极臭氧层空洞是一种自然 现象。关于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产生危害
• 10多年来,经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照射 到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加2%,人的皮肤癌就增加3%,还受到 白内障、免疫系统缺陷和发育停滞等疾病的袭击。现在居住 在距南极洲较近的智利南端海伦娜岬角的居民,已尝到苦头, 只要走出家门,就要在衣服遮不住的肤面,涂上防晒油,戴 上太阳眼镜,否则半小时后,皮肤就晒成鲜艳的粉红色,并 伴有痒痛;羊群则多患白内障,几乎全盲。据说那里的兔子 眼睛全瞎,猎人可以轻易地拎起兔子耳朵带回家去,河里捕 到的鲜鱼也都是盲鱼。 推而广之,若臭氧层全部遭到破坏,太阳紫外线就会杀 死所有陆地生命,人类也遭到“灭顶之灾”,地球将会成为 无任何生命的不毛之地。可见,臭氧层空洞已威胁到人类的 生存了。 臭氧是一种温室气体,它的存在可以使全球气候增暖。 但是,臭氧与其它温室气体不同,这是自然界中受自然因子 (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对高层大气氧分子进光化作用而生成) 影响而产生,并不是人类活动排放产生的。
成因揣测
• 臭氧层为什么会出现“空洞”?
• 许多科学家认为,是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及在其他方面使用的结 果。氟利昂由碳、氯、氟组成,其中的氯离子释放出来进入大气后, 能反复破坏臭氧分子,自己仍保持原状,因此尽管其量甚微,也能使 臭氧分子减少到形成“空洞”。 • 我国科学家新近提出,仅仅是氟利昂的作用还不够,太阳风射来 的粒子流在地磁场的作用下向地磁两极集中,并破坏了那里的臭氧分 子,这才是主要原因。而无论如何,人为地将氯离子送进大气,终是 一种有害行为。 臭氧是大气中的微量气体之一,其主要浓集在平流层中20-25km 的高空,即大气的臭氧层。臭氧层对保护地球上的生命界以及调节地 球的气候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在平流层内 运行的飞行器日益增多,人类活动产生的一些痕量气体如NO。和氯 氟烃等进入平流层,使臭氧层遭到破坏,以致于在南极上空出现了 “臭氧空洞”。 导致大气中臭氧减少和耗竭的物质,主要是平流层内超音速飞机 排放的大量NO。以及人类大量生产与使用的氯氟烃化合物(氟利 昂),如CFCl3(氟利昂-11)、CF2Cl2(氟利昂-12)等。1973年, 全球这两种氟利昂的产量达480万,其大部分进入低层大气,再进入 臭氧层。氟利昂在对流层内性质稳定,但进入臭氧层后,易与臭氧发 生反应而消耗臭氧,以致降低臭氧层中臭氧的浓度。
发布了北京市的紫外线指数,以帮助人们适当预防紫外线辐射。
紫外线
紫外线对皮肤的影响
• 如何看懂紫外线指数?
• 紫外线指数一般用0~15表示。夜间紫外线 指数为0,在热带或高原地区、晴天无云时, 紫外线最强,指数为15。当指数值为0、1、 2时,表示紫外线量最小;指数为3、4时, 表示紫外线量比较低,影响较小;指数为5、 6时,表示紫外线辐射为中等强度,对人体 皮肤有一定伤害;指数为7、8、9时,表示 紫外线辐射较强,危害较大,外出应戴太 阳帽、太阳镜或使用遮阳伞,也可涂擦一 些防晒霜(SPF指数应大于15)。当指数≥10 时,人们应减少外出时间。
环境问题: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
• 臭氧层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最大处, 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臭氧层是平流层中 臭氧集中的层次,极大值在20~25km高度 上。臭氧是氧原子与氧分子在第三体(N2、 O2)参与下产生的,因高层大气中气体分子 太稀少,低层大气中光离解的原子氧又太 少,故只在平流层内形成了臭氧层。
Hale Waihona Puke • 对生态影响• 1.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试验200种作物对 紫外线辐射增加的敏感性,结果2/3有影响,尤 其是大米、小麦、棉花、大豆、水果和洋白菜等 人类经常食用的作物。估计臭氧减少1%,大豆减 产1%。 • 2.减少渔业产量。紫外线辐射可杀死10米水深 内的单细胞海洋浮游生物 。实验表明,臭氧减少 10%,紫外线辐射增加20%,将会在15天内杀死 所有生活在10米水深内的鳗鱼幼鱼。 • 3.破坏森林。
影响推测
• 臭氧除了能够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从 而影响环境和生态外,还对人类健康产生 强烈的直接影响。由实验及实际观测推论 会造成以下的影响。
• 1.对人类健康影响 • 2.对生态影响

对人类健康影响
• 1.增加皮肤癌:臭氧减少1%,皮 肤癌患者增加4%-6%,主要是黑 色素癌。 • 2.损害眼睛,增加白内障患者。 • 3.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
紫外线的危害
• 紫外线强烈作用于皮肤时,可发生光照性皮炎,皮肤上出现红斑、 痒、水疱、水肿等;严重的还可引起皮肤癌。 紫外线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头痛、头晕、体温升高等。 作用于眼部,可引起结膜炎、角膜炎,称为光照性眼炎,还有可能诱 发白内障,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紫外线会使焊工患上电光性眼炎(可 以治愈)。 虽然紫外线在一年四季都存在,冬季太阳光显得比较温和且北方 多雾,但紫外线仅仅比夏天弱约20%,仍然会对人体皮肤和眼睛等部 位造成很大危害,所以冬季仍需避免紫外线照射。长期紫外线照射最 易造成皮肤产生各种色斑。所以,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户外活动时 也应涂抹隔离霜或防晒霜。当然,SPF指数在15就足够了。 如果是 外出进行滑雪运动或在雪地里长时间停留时,最好还是戴上护眼镜, 以防止紫外线和雪地强白光对眼睛的刺激。 近年来,大量化学物质破坏了大气层中的臭氧层,破坏了这道保 护人类健康的天然屏障。据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报告显示,1979年以 来我国大气臭氧层总量逐年减少,在20年间臭氧层减少了14%。而臭 氧层每递减1%,皮肤癌的发病率就会上升3%。目前,北京市气象局
例子:南极臭氧层空洞
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 60°地区观测发现臭氧层空洞, 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2000年, 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积达创记 录的28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 个澳大利亚。 2007年的臭氧空洞 面积有2500万平方公里。 2008 年形成的南极臭氧空洞的面积到9 月第二个星期就已达2700万平方 公里, 2000年9月3日南极上空的 臭氧层空洞面积达到2830万平方 公里.
大气动力学解释
• 大气动力学解释认为,初春,极夜结束,太阳辐射加热空气,产生上升 运动,将对流层臭氧浓度低的空气输入平流层,使得平流层臭氧含量减 小,容易出现臭氧洞。一般认为,在人为因素中,工业上大量使用氟里 昂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氟里昂是比较稳定的物质, 然而,当它被大气环流带到平流层(16公里~30公里)时,由于受太阳 紫外线的照射,容易形成游离的氯离子。这些氯离子非常活泼,容易与 臭氧起化学反应,把臭氧(O3)变成氧分子(O2)和氧原子(O),从 而使臭氧总量减少,形成了臭氧洞。本来,在离地20公里~30公里的大 气层内,是臭氧集中分布的地带,称作臭氧层,太阳辐射透过这层大气 时,大量的臭氧吸收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辐射(0.20微米~0.30微米波 段),大大减弱了到达地面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强度。然而,若臭氧层 的臭氧含量大大减少,则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的能力减弱,到达地面的 太阳辐射强度会增大。从医学上来说,较短波的紫外线辐射杀伤能力最 大,能杀死细胞,破坏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如染色体、脱氧核糖核 酸等,严重时会导致生物的遗传病,产生突变体,导致人类的皮肤癌。 强烈的紫外线还可以穿透海洋10米~30米,使海洋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 力降低四分之三左右,抑制浮游动物生长。人们一旦了解了臭氧洞的危 害和形成原因,相信会对臭氧洞演变的预测和防止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 在臭氧层内各地分布不均匀,世界三极地区即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气 候寒冷,臭氧层微薄。某处臭氧层中臭氧含量的减少等于在屋顶上开了 天窗,如果减少到正常值的50%以上,人们形象地说这是个臭氧洞。臭 氧洞可以用一个三维的结构来描述,即臭氧洞的面积、深度及延续时间。
原因解释
• 对南极臭氧洞形成原因的解释有三 种,即大气化学过程解释,太阳活 动影响和大气动力学解释。
• 大气化学规程解释
大气化学过程解释,认为臭氧层 中可以产生某种大气化学反应,将 3个氧原子含量的臭氧(O3)分解 为分子氧(O2)和原子氧(O), 从而破坏了臭氧层。
太阳活动影响解释
太阳活动影响解释,认为当太阳 活动峰年(即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期) 前后,宇宙射线明显增强,促使双 电子氮化物(如NO2)与O3发生 化学反应,使得奇电子氮化物(如 NO3)增加,O3转换为O2。
相关数据
• 2008年形成的南极臭氧空洞的面积到9月第二个星期 就已达2700万平方公里,而2007年的臭氧空洞面积只有 2500万平方公里。2000年,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积达 创记录的28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澳大利亚。科学家 目前尚不清楚2008年的臭氧空洞面积是否会打破这个记 录。 大气圈的臭氧入不敷出,浓度降低。科学家在1985 年首次发现:1984年9、10月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中, 臭氧的浓度较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低40%,已不能充分 阻挡过量的紫外线,造成这个保护生命的特殊圈层出现 “空洞”,威胁着南极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存。据世界气 象组织的报告:1994年发现北极地区上空平流层中的臭 氧含量,也有减少,在某些月份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了 25-30%。而南极上空臭氧层的空洞还在扩大,1998年9 月创下了面积最大达到2500万Km2的历史记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