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问题与难点分析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问题与难点分析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巨大决策社会安定风险评估的问题与难点分析
中央推动开展的“巨大决策社会安定风险评估”工作,已经初步使各级政府、各业务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工作人员形成了社会安定风险评估的意识和观念,按照要求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巨大决策社会安定风险评估工作实际运行过程中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效果,防范和化解了一些社会风险。

但是我国当前转型和深化改革过程中,政策领域特别是民生领域的政策面临的各种社会风险日益繁复,巨大决策的政策空间与社会承受力间不再存在稳态的平均;当前开展的“稳评”工作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巨大决策社会安定风险评估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同时应该从三个方面重视评估过程中的难点。

一、六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制度框架有待建立
从实际情况来看,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社会安定风险评估的顶层设计缺失,制度框架未有用建立,社会安定风险评估机制无法有用地嵌入原有的政府决策模式,使得评估由“战略地位”沦为“略占地位”。

一是顶层制度框架设计缺失。

201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根据中央2号文件制定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巨大决策社会安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试行)》,地方人社部门在当地政府的要求和指导下也相应制定了省一级或地市一级的巨大决策社会安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意见。

总体来看,这些文件的出台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巨大决策社会安定风险评估制度框架建设的起点与尝试,但尚未出台整体的规范性文件,未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安定风险评估工作实际运行过程中“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二是制度规范性不够,在一些严重领域存在空白。

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还没有通过立法的形式将社会安定风险评估的概念、原则、范围、程序、主体、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等明确规定下来,存在制度规范性不强、权威性不够等问题。

如制度框架中关于社会安定风险评估在决策哪个环节进行并没有规定,只是规定“凡是按规定应当进行社会安定风险评估的严重决策事项,未经评估不得做出决策”。

详尽评估是在政策酝酿环节还是在决策框架成形后进行语焉不详,社会安定风险评估极易成为可有可无的装饰机制。

从决策与风险评估的时序来看,目前大凡都是巨大政策和项目的决策在前,然后再进行相关政策和项目的社会安定风险评估,极少是先进行相关政策和建设项目的社会安定风险评估,然后再进行决策。

也就是说,大凡都是把风险评估当作决策以后补充进行的一个程序“走一走”,而极少把风险评估当作相关政策和建设项目决策前的“依据”。

(二)组织领导体系不力
目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开展的巨大决策社会安定风险评估工作存在“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领导意志,轻风险预判;重评估形式,轻评估过程;重决策部门意见,轻社会参与”。

这些现象的存在,主要都是由社会安定风险评估的组织领导体系不力所导致的。

一是“稳评”工作严重性认识程度不一,未建立战略思维。

社会安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终结点不是风险定级,而是最终实现风险控制,为改革和发展营造优良的社会环境。

当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级部门的领导对于开展巨大决策社会安定风险评估工作的严重性认识参差不齐,许多领导尚未真正认识到社会安定风险评估工作的严重性,也未建立起社会安定风险评估的战略思维。

二是评估多来自领导部署,工作开展缺乏预见性。

当前政府管理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繁复,未来的风险决定我们今天的选择,因此越来越要求公共政策以前瞻性或预防性为导向。

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会安定风险评估工作实际操作看,有的干部把社会安定风险评估看作是党政机关内部自我评估,根据领导的需要来决定风险等级以及应对措施,大凡是上级要求哪个问题就评估哪个问题;哪个领域出现巨大问题,就评估哪个领域。

“应评尽评”多来自领导部署,而非业务部门或决策部门从政策科学性本身出发,从控制社会安定风险的工作需要出发进行,把社会安定风险评估变成推卸责任的“挡箭牌”,致使评估流于形式。

三是地方被动地以决策后的实施可行性评估为主,缺乏预前评估。

实际工作中,地方人社系统主要是政策执行部门,负责将中央的各项决策在本地贯彻
实施,因此决策的空间不大,更确凿地说,当前部分地方的“稳评”工作多的是对某项政策实施方案社会安定的风险评估,用来最终确定实施方案。

(三)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一是队伍培训不够,疲于应付评估工作。

中央出台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实施办法》,都提出对于巨大决策要做到“应评尽评”,这个工作量对于各部门来讲还是比较大的,最严重的是社会安定风险评估工作还处于探索期,工作人员对于如何才能更好地实施评估,怎样才能把结果真正用于科学决策还存在能力上的不够。

社会安定风险评估工作推进过程中,没有对决策制定部门的人员开展过专门培训或辅导,相关工作人员业务烂熟不等于能做好社会安定风险评估工作,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无法与社会安定风险评估工作的要求相匹配。

迫切需要对社会安定风险评估的基本原则、关键环节、重点技术、风险分析等方面给予辅导和支持。

二是评估开展以工作便利性为主,分析研判严重不够。

调研发现,有的部门开展的评估工作按照程序走过场,为了迎合决策需要做出评估结论,偏离了评估的初衷。

中央要求巨大决策社会安定风险评估应从“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四大方面进行评估。

实际工作中,评估报告分析的重点大凡是合理性和可行性,对于合法性和可控性的分析、研判严重不够;如合法性方面,主要是缺乏对改革决策涉及依据的说明和相应分析,对于是否存在被公民、法人提起合法性审查的风险缺少研究。

三是评估方法与工具落伍,创新和探索匮乏。

公共政策的风险评估主要是考虑社会安定和民众拥护方面的风险,既不能完全照搬企业风险管理的评估方法,也不能僵化恪守于政府传统的工作方式。

中央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巨大决策社会安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指导意见(试行)》中提出采取公示、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充分获取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和确定风险等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据此进行了评估工作安排。

由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领域范围较广,因此例外政策决策的社会安定风险评估需要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实际操作中,社会安定风险评估基本是在原有政策流程中增加了部分意见听取环节,做出了风险分析结果;但总体来看,评估所采用的工具与方法匮乏,舆情民意调查、相关利益群体协商、利用各类媒体特
别是互联网作为载体收集风险点等等手段使用不到位,评估结果也基本以定性分析为主,缺少对风险数据的合理收集和定量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