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途径
泰山区教研科研中心鞠庆华
有些教师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逐渐形成了个人的一些特点和风格,学生也喜欢上他(她)的课,这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怎样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呢?我认为转变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许多经验型的教师注重了对本学科专业的学习,却忽视了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经验型教师往往凭着热情进行教学探索和实践,由于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薄弱,他们很少主动、深入地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教学,这使其很难在教育教学方面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和魅力。
我就曾只满足于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而学生的这种喜欢是不持久的,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可能会记得生物老师教学认真,师生关系融洽,但深刻难忘的教学片段,甚至影响人生的教育教学事件则甚少了,这与自己只关注学科教学,忽视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有密切关系。
可见没有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持,课堂教学及教育工作很难再向纵深发展。
那么怎样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呢?我认为研读教育家、名师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是非常必要的一种学习方法,只读理论有时让人觉得艰涩,应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案例来领会学习,只读不写收效不大,要将名家的理论转化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比较好的方法是写读书笔记。
长此以往坚持学习,理论水平丰厚了,教育教学工作就会唤发出新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和魅力。
二、广泛地涉猎各方面的知识。
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必须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
在一个知识和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地得以更新和充实,要使自己的知识丰厚而广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1)就专业知识而言,要进一步夯实和拓展,要时刻关注本学科的发展。
进入大学深造是比较好的选择,一来可以有一段较为充裕的时间静下心来仔细钻研、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夯实基础,二来可静下心来审视、反思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得失,能经常聆听教育专家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经验,并细细地反刍。
而如果没有机会深造,则可自学,结合中学教材有针对性的复习大学内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也要温故而知新。
通过以上方法,使专业知识精深,运用自如。
(2)在打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
例如读名篇名著,提高人文素养;夯实其它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备课实现电子化,通过互联网获取有关教育教学的信息等。
三、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必须创造有利于其成长和发展的外部环境。
除硬件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宽松、良好的发展空间,即要取得学校领导的信任和支持,获得周围教师的理解和帮助,征得家长的认同和理解。
如果没有上述各方面的认同和支持,特别是学校和家长的支持,教师要实现上述转变将是举步维艰。
青岛二中语文教师王泽钊既是典型的例子,王老师上课,“不循常理之处”甚多。
人家上课都用人教版教材,他却在开学三周内就将教材有选择地讲完,余下的时间讲自己精选的文章。
尽管他带的毕业生历年高考名列前茅,尽管他自编的教材即将出版,他还是不能被认可,在学校推行竞争上岗时,他被降岗使用。
王老师的遭遇说明,没有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很难使教师能自由地在教学中探索和创新,也就是说很难造就研究型教师。
怎样建立一种和谐、宽松的外部
环境呢?首先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能力让学校领导放心,在此基础上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改革,在改革实践中,获得领导的认同和理解。
同时也要争取其他教师的帮助和支持,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
对于家长而言,孩子只要愿学且有长足的发展,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也就容易获得。
只有这样,才能有序、高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才有可能成为公认的名师。
四、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研究型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创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
要实现这一目标,即教师的创新到学生的创新,要研究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
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策略,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此,教师要从以下方面努力:1、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知识。
要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熟知各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
2、要对学生始终如一的保持一颗爱心、耐心、恒心。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种稳定、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才能为有效地实施教学建立良好的基础,提供有力的保证。
3、要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如低年级的学生想像力丰富,对感性认识能力强,理性认识较差,易于调动,参加活动主动性较高,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可在直观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感性)方面多下功夫。
而针对高年级学生理性认识提高,不太爱动,个性较强等特点,可通过社会实践、实验设计、专题研讨等深层、理性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4、经常反思并改进教学策略。
在教育教学中树立反思意识,经常深入地研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存在的问题,逐步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认知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达到教与学的双赢。
五、具有较高的课堂教学能力。
现在许多教师只满足于教学基本功尚可的程度。
而在语言锤炼,教学表情、亲和力上却缺乏一种有意识的改进和不懈地追
求。
我认为,教师要有意识地追求语言、教态的最佳表现。
这需要一个长期的锤炼和孜孜不倦地追求。
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在上大学的时候,语言表达不够畅达,后来他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有心地加以改进,且在多种场合有意地锻炼自己,现在做报告讲话流畅而精彩,这得益于他的刻意追求和不断的磨炼。
在形体的表达上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性格外向的可慷慨激昂,热情似火,性格沉稳的可娓娓道来,儒雅而有魅力。
除了外在的表达方式,还要内功来增加与学生的亲和力,不管是熟识的学生,还是不熟识的学生,几句话或一个小游戏,或一个小故事就拉近师生的情感,为新课作好准备。
除此之外,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动手实践能力。
理科教师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实验设计能力、丰富的课外实践知识和能力。
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让我们不懈地追求,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