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第二章 柳永与第一代词人群1

(古代文学)第二章 柳永与第一代词人群1



柳词的内容:
反映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宦途 潦倒后的悲愤和不满心情。如《鹤冲天》 (黄金榜上) 抒写羁旅行役之苦。如《八声甘州》(对 潇潇暮雨洒江天) 描写都市风光与繁华。如《望海潮》(东 南形胜) 描写歌妓及于歌妓的恋情,以及离情别绪。 如《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词的创新:
悲凉感伤是小晏词的总格调。
语言自然真率、清浅可爱、语
淡情深是小晏词的风格特色。
三、欧阳修(1007—1072)
有《六一词》和《醉翁琴趣外编》,存词242首


欧词革新之处:



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 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 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 而与柳永词相互呼应; 借鉴和吸取了民歌的“定格联章”等表现手法, 创作联章组词,咏叹复杂的内容,他是第一个自 觉向民歌学习的人。
柳永与第一代词人群
词人群体的更迭 政治环境的变化 抒情范式的变革
第一代词人群: 以柳永(987?—1053?)、范仲淹 (989—1052)、张先(990-1078)、晏殊 (991—1055)、欧阳修(1007—1072)等为 代表。另有宋祁(998—1061)、杜安世等人。
他们主要生活在真宗、仁宗两朝的“承平”时代,个体的社 会地位都比较显达,其中晏殊、范仲淹和欧阳修官至宰辅,位极人 臣,人生命运相对来说比较顺利适意。其词所反映的主要是“承平”

六、柳永(987?—1053?)
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 (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为举子时,多游狎 邪,善为歌词。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 为词。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仁宗景祐元年(1034) 进士,授睦州团练推官。历知余杭县令、监晓 峰盐场、泗州判官、著作郎、西京灵台令、太 学博士。累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死于润州(镇江)。有《乐章集》传世,存词 213首。
三是创法。 晚唐五代词,最常见的抒情方法是意象烘托 传情法,即运用比兴手段,通过一系列的外在物 象来烘托、映衬抒情主人公瞬间性的情思心绪。 而柳永则将赋法移植于词,铺叙展衍,或者对人 物的情态心理进行直接的刻画;或者对情事发生、 发展的场面性、过程性进行层层的描绘,以展现 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不同的情感心态。因而他的 抒情词往往带有一定的叙事性、情节性。从小令 到慢词,体制扩大,结构有变。柳永的铺叙衍情 法,正适应、满足了慢词体制、结构变化的需要, 解决了词的传统抒情方法与新兴体制之间的矛盾, 推动了慢词艺术的发展。后代词人,诸如秦观、 周邦彦等,多承此法并变化而用之。

张词的创新之处:



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在日常交际中的 实用功能,从而在观念上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率先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缘题赋词, 写眼前景、身边事,使词的题材取向逐渐贴近作 者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以往词作有调无题的格局, 也加强了词的纪实性和现实感。 创调。谙于音律,创有十六调之多,如《师师 令》、《醉红妆》等。 写慢词。张词中有不少慢词,尽管写得不算好, 却是小令到长调的过渡桥梁,作用是重大的。
“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名句。
从动态中刻画了月夜的景色,特别是‚弄‛字, 写态传神,历来受到称赞。‚破‛、‚弄‛两 字用的极其生动、细致,天上云破,地下花影 在动,暗示有风,为下面‚遮灯‛、‚落红应 满径‛埋下伏笔。这一句,不仅在于修词炼句 的功夫,还在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之 后,居然在一天将尽时品尝到即将流逝的盎然 春意这一曲折复杂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 象给曲曲传绘出来,让读者也分享到一点欣悦 和无限美感。
柳永与第一代词人群
一、晏殊 晏殊生平(991—1055) 《珠玉词》三卷,存词140首。 晏词的思想内容与新变 1. 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写男女 恋情,但过滤了五代“花间”词所包含的轻佻 艳冶的杂质,显得纯净雅致,略去对女性容貌 色相的描写,而着重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恋情。
2.对人生的反思和体悟。晏词感叹 人生短促,人生有限,是圆满人生 体悟人生的不圆满,即想延续这圆 满的人生而苦于人生的短暂。本质 上是乐极生悲的人生哲学。晏词虽 流露感伤,但最终表现的是词人对 生活的热爱,以有节制的情感抒发, 启迪人们的思考,富有厚重的哲学 韵味。
晏词的艺术特色:
风流蕴籍、温润秀洁
王灼《碧鸡漫志》:晏元献公(长 短句),风流蕴籍,一时莫及;而温 润秀洁,亦无其比。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被后人 称为天然奇偶、工巧丽对。明人卓人月:“实处 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
“花落去”只能惋惜,“燕归来”是丝丝欣慰。在惋惜 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 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 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这一 联,将情、景、理融为一体,在对景逝去的感叹中,表
二是创意。 柳永给词注入了新的情感特质和审美内涵。晚唐五代以来的文 人词,大多是表现普泛化的情感,词中的情感世界是类型化的、 “共我”的情感世界,与词人自己的内心世界分离错位,不像诗中 的情感世界那样与诗人自我的心灵世界对应同一。 其中只有韦庄和李煜的有些词作开始表现自我的人生感受。柳 永沿着李煜开启的方向,注意把词的抒情取向转移到自我独特的人 生体验上来,表现自我的情感心态、喜怒哀乐。他的"羁旅行役"词, 就是倾泄他在仕途上挣扎沉浮的种种苦闷。他的羁旅行役词中的情 感世界,是"荡子"柳永自我独特的心灵世界,从而冲决了此前词中 普泛化、类型化的情感世界的藩篱,给词的情感增添了个体化、自 我化的色彩,使词的抒情取向朝着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回归、贴近。 此后的苏轼,虽然词风与柳永大相径庭,但在抒情取向上却是沿着 柳永开辟的自我化、个体化方向前进的。
张先的年岁与柳永相仿而高寿,他享年八十九岁, 创作活动一直延续到第二代词人陆续登上词坛后的神宗 熙宁年间(1068—1077),颇受新一代词坛领袖苏轼的敬 重。张先创造了不少脍灸人口的抒情写景名句,提高了 词的艺术品位。他创作的慢词,数量仅次于柳永,对慢 词艺术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张先词又常用题 序,缘题赋词,写眼前景,身边事,具有一定的"纪实 性"。词的题材取向开始由远离创作主体的普泛化情事 转向贴近于创作主体的日常生活环境,由因情"造境" 转向纪实"写境"。从此,词像诗一样也具有表现创作 主体自我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的功能。其后苏轼词多用 题序,点明词作的时、地、环境和创作动机,就是受到 张先的启发和影响。
不过,晏殊和欧阳修等人,在宋词的发展史上,仍然有其创 造性的贡献。他们以众多的艺术圆熟、意境浑成的典范之作,强化 了温庭筠等花间词人开创、定型的抒情范式,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 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
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将艺术镜头由传统 的青楼歌妓、红粉佳人移到了乡村“采桑径里”的女伴,人物形 象的描绘生动传神,一洗秾艳的脂粉气,给词坛带来一股自然清 新的气息。 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更将艺术视野延伸 向塞外孤城,让“白发将军”和戍边征夫昂首走进词世界,尤其 具有开创性。 伴随“白发将军”而来的,还有欧阳修笔下“挥毫万字”的 “文章太守”(《朝中措》)、“四纪才名天下重”的元老勋臣 (《渔家傲》),苏舜卿笔下“壮年憔悴”“耻疏闲”的大丈夫 (《水调歌头》)等抒情人物形象。 这些男子汉、大丈夫形象的出现,动摇了五代以来词世界 由红粉佳人一统天下的格局,预示着男性士大夫的抒情形象,已 开始进入词世界而欲与红粉佳人平分秋色。
游”。
四、张先(990—1078)

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仁宗天 圣八年(1030)进士。明道元年(1032), 为宿州掾。康定元年(1040),以秘书丞 知吴江县。庆历三年(1043),为嘉禾判 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 辟先为通判。五年(1053),知渝州。嘉 祐三年(1058),知安州。以都官郎中致 仕。元丰元年(1078)卒,年八十九。有 《张子野词》,存词165首。
大量创作慢词,丰富词调,使慢词取得了与小 令并峙的地位。创作了慢词87调125首。他还改 造旧调,自创新调,所增新声多为长调慢曲。 如《长相思》本双调三十六字,增为双调103字; 《浪淘沙》本双调54字,增为三叠144字。又创 三叠词调(此前无),如《夜半乐》、《戚氏》 等。词至柳永,体制始备。慢词体制加长,篇 幅加大,音调更加繁复曲折,句式又富于变化, 扩充了词的内容含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六一词》和《醉翁琴趣外编》不同:

《六一词》:

《醉翁琴趣外编》:
较庄重 用文言 代表的风格是五代 南唐词风的余波 风格以婉和为主

较艳冶 用俗语 代表的是新兴宋词 的某种趋势 以明畅为主

欧词艺术风格:

轻柔妩媚、疏隽深婉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评欧
词,称其“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

达“无可奈何”之情,从而表达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
理。然而作者对生活十分热爱,感伤而有节制,这便是
晏词既有理性的思致,而又含蓄蕴籍、温润秀洁的特色。
二、晏几道(1038—1110)


与乃父合称“二晏”或“大小晏”。有《小山词》一卷, 存词256首。 小晏词特点: 有明确的思恋对象(《小山词 • 自序》:“始时沈十二 亷叔、陈十君宠家有莲、鸿、蘋、云,品清讴娱客。毎 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已 而。……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 感情真挚,追忆往日失落的爱情(由女想男→男想女) 借梦境表现爱情如梦



晁补之云:‚张子野与柳耆卿齐名,而时以子 野不及耆卿。然子野韵高,是耆卿所乏处。‛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 陈廷焯云:‚张子野词,才不大而情有馀,别 于秦、柳、晏、欧诸家,独开妙境,词中不可 无此一家。‛(《词坛丛话》) 陈氏又云:‚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前 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 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白 石,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 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 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虽隘, 气格却近的“因革期”。既有因循传承, 又有革新创造。如果说,晏、欧们主要是因循五代花间、南唐词风, 因循多于革新,那么,柳永则主要是对五代词风的革命,其革新、创 造多于因循。 概括地说,柳永具有“三创”之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