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春天》教学设计
潜山县痘姆中心小学徐惠萍
教材简介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意境丰满、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的美文。
读着读着,我们仿佛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通读儿歌……感受语言的优美。
所以,本课秉承着“读写并重,言意兼得”的思路进行设计:“读写并重”是指要一如既往地注重学生朗读和写字、写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文本所描绘的意境,感受意境美、语言美;“言意兼得”是指教学中紧扣文本语言,在想象、朗读、补白、欣赏中体会语言的意境,领会其中的情与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春天的美好和丰富多彩,同同时在说写训练中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歌曲《春天在哪里》,文字课件)。
(教师)
2.生字卡片、生词卡片。
(教师)
3.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
(学生)
4.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寻找大自然中的春天。
(学生)
学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2、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2.交流: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去大自然中寻找春天,你们找到春天在哪里了吗?(自由交流)
3.揭题:是的,春天来了!她已经悄悄来到我们的身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她藏在哪里呢?让我们和文中的小朋友一块儿去“找春天”吧!(板书课题并指导朗读课题——找春天)
【设计意图:未有曲调先有情,借助曲调情更浓。
这样设计导入的目的有两个: 是通过《春天在哪里》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歌声中开始了对新课的学习。
二是通过交流各自寻找的春天,让学生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适当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检查预习
1、了解预习情况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
在预习中你都解决了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2、检查生字读音。
(1)出示生字。
(采取各种形式读,并扩词【结合课后找找说说】,引导学生说记字的方法。
)
(2)出示生词。
(采取各种形式读)
(3)出示带本课词语的句子。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我们触到了它。
她在柳枝上荡秋千。
◆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名读句子。
(一个学生读一句,读完把生词读两遍。
在读的过程中正音)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鼓励
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本环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
紧扣“会读、会认”两个要求,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自
主识字。
】
三、多种形式读
1.自读《找春天》。
2.个别读:我来寻找我们班的朗读者,有请第一排的同学来做朗读者。
师评价:
(1)声音好听,像小鸟一样。
(2)一个错误都没有,太棒了!
(3)好,我喜欢。
(4)好极了
(5)还有这样的音符啊,真好听。
3.齐读最后一段。
4.师:这篇文章有三个词语很特别: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叮叮咚咚,这三个词语有什么共同点?像火眼金睛一样(是AABB的)
师:说的真棒,这样的词语读起来特别好听。
读书有三种层次:最差的是念,高一点的是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就是读。
而最高的是诵,其实就是朗读。
刚
才我们只是读,那现在就要努力做到从读到诵。
5.个别读“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师:为什么写两个,不啰嗦吗?
要怎么读呢?(第一个轻,第二个重)
为什么这么读呢?(第一个“春天来了”不确定春天来没来,而第二个“春天来了”确定春天真的来了。
)
6.同桌间配合读:一个捂嘴巴读,另一个手张开读。
7.师:什么是朗诵?就是读出情感变化,读出声音的变化。
喜欢这样的朗读吗?
8.个别读第二段
师:去找春天的心情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了?
生:冲、脱、奔、去寻找
师:指导书写寻
师:这些字是读快还是读慢?(读快)
师:是啊,读快。
这样才能表达出兴奋急迫的心情。
齐读这段话
师评价:小脸都涨红了,真是很急迫地要找到春天。
9.师:找生读第三段。
害羞,能做个害羞的动作吗?害羞的羞怎么写呢?上面是一个“羊”,羊尾巴歪了想把什么遮住呢?(丑)中国汉字就是这样有趣,羊尾巴把丑的地方遮住了就是害羞,小朋友把自己的眼睛和脸挡住了就是害羞。
10.师:全体起立,让我们表演着读第三段。
躲躲藏藏,躲在哪里呢?躲在哪里呢?
小春天们出来吧,你们就是春天。
把文字中的画面通过朗读表演出来就是朗诵。
11.师生合作读:小草……那是春天的眉毛吗?
师生交换读,师评价:我真喜欢你们。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本语言中流淌的情感,使“情”“文
声”三者循环互发,碰撞融合,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
四、多个角度思
1.师:思下面要加一个问号,有问题才要思考,接下来看看哪个同学最会思考。
出示: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这一句有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
2.师:小朋友们真是小小思想家。
老师如果把这句话改成“春天是个慈祥的老太太”可不可以?为什么不能这样改?
生交流
师:比作小姑娘会怎么样?(年轻、欢快、美丽)
3.师:春天像个活泼的小男孩,行不行?同桌间比较一下,男女生谁更像春天?
生交流
4.师:为什么是害羞的呢?(春天刚来,比较害羞。
)这就告诉我们打比方要非常“恰当”。
仅仅恰当就够吗?读“小草……那是春天的眉毛吗?”
生读
师:作者把小草比作什么?为什么要比作春天的眉毛呢?比作汗毛好不好?
5.变、变、变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____吧?
生交流,师随机评价:
(1)我喜欢春天的头发,软软的,细细的,多好啊!
(2)绿绿的嘴唇。
(3)睫毛,忽闪忽闪的多美啊!
(4)手指,互握一下。
师:比方不仅要恰当,还要新奇,想别人想不到的。
6.出示: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_____吧?
生交流(耳朵、耳环……)
师:想象力真丰富,真好看、好玩。
思考要恰当,要新奇,还要美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引导学生
在想象体验中活化语言形象,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意境美。
】
五、仿照样子写
1.师:我们学习写的第一个本领是什么?知道吗?是仿写。
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会模仿的人也是会学习的人。
你们看,“秋天来了”。
出示:秋天来了,秋天来了。
天气变得凉爽了,大雁飞走了,稻田变黄了。
一片片黄叶从枝头飘落,那是__________?
枫树的叶子红彤彤的,那是____________?
果树上刮落了累累果实,那是__________?
秋天的雨水淅淅沥沥的,那是_______?
啊,秋天真的来了!
生仿写,师随机评价。
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大本领,一个是读,让我们成了朗读者;一个是思,让我们成了思想者;一个是写,让我们成了写作者。
哪个本领最关键?思考是最重要的,学会了思考才能读好,写好。
【设计意图:课堂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而是学生学习的开始。
本环节教学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深入,又锻炼了学生观察、表达、合作的能力,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融合。
】
五、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2、写一写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题目自拟。
或者画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然后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
找春天
高兴冲出奔向
害羞仔细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