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案

诗歌鉴赏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抒情方式之情景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考纲要求,掌握高考诗歌鉴赏中有关抒情方式中情景关系的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步骤2.涵咏诗歌,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根据命题规律总结出答题步骤学习难点:辨析情景关系的几种基本形式能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分析新的考题,并运用规的答题步骤准确作答。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练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是文学世界中的异彩纷呈的奇葩,亦是璀璨夺目的珍珠,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有“诗言志”之说,志,即怀抱情感,而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志向、抱负。

先儒家在《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是表现作者志向的,在心里称为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诗。

汉代陆机在《文赋》中云:“诗缘情而绮靡”,诗因为它由情生所以显得精妙、美好。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曰“诗者,吟咏性情也”。

写诗的人,是吟唱和歌颂性情的。

当代诗人缺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即诗这种题材,是因作者对当时所处的境况有所感,从心深处以诗这种文艺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看来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在灿若繁星的众多诗歌中,诗人心深处充沛真挚的情感,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则需要通过抒情方式表达,请同学们分类回顾一下你所掌握的抒情方式,你能否给它归类?二、回顾概括抒情方式(意在让学生对抒情方式有一个宏观的把握)问题:抒情方式是表达技巧的当中的一种,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抒情方式有哪些?学生回答,可能比较零碎。

(归类总结)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在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这种方式较直观,这里不深入讨论。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过渡: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利用“晴”与“情”的谐音双关,将恋人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这就是间接抒情了。

2、间接抒情:(鼓励同学们举例)A、借助物抒情——具体形式为:借物抒怀托物言志B、借物喻人托物寓理如:我们学过的《咏鹅》,贺知章《咏柳》,赞美创造性劳动。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词以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自己的坚贞不屈,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C、借助历史上的人事物——借古抒怀咏史述怀用典抒情D、借古讽今怀古伤今E、借助事——因事缘情借事抒情F、借助景——即情景关系a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景结情b 情与景的特殊关系:①以乐景衬哀情②以哀景衬乐情作用:以乐景写哀或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E、借助修辞抒情:比喻,比拟等如:2014年卷诗歌鉴赏题:《武陵春·春晚》“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采用比拟(拟物)的手法,无尽的春愁像小鸟一样放飞出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

1.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2.拟物有时是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补充:比拟和比喻的区别:比拟:修辞手法的一种,包括拟人、拟物。

是直接把人当作物或把物当作人来写。

举例:小鸟在树上唱歌。

这就是拟人。

比喻:一种修辞方式,即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

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举例:她像一只受伤的小鸟瑟缩地偎依在他的身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过渡:抒情方式是高考考察的重点,而借助景抒情又是重中之重,所以今天我们要深入探讨并熟练掌握最后一种情景关系。

三、通过辨析清楚掌握情景关系(一)总论——情与景的关系: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过渡:明代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一切景语皆情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历代诗人所追求的,也只有达到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是诗歌中的上乘之作。

讲到诗歌,特别是写景诗,弄清了景和情,也就把握了诗歌的主题,做诗歌鉴赏题也就成功了一半了,因此我们必须准确识记和辨别情和景的关系。

(二)辨识情景关系的几种基本形式A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缘情而选景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有“情”也有“景”(有情有景);B“触景生情”是先见景,因景而生情,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在的思想感情。

(先景后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

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C“寓情于景”(情含景中)。

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明写景,暗含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有景无情):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

寓情于景是意境创造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往往是情的触媒和载体,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到的什么景,寄的什么情,则因人、因时、因境而异。

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

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析】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

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D.情景交融:(景情融合)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析】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三)情与景的特殊关系:如果景物的色调是明朗的,让人赏心悦目或心情舒畅的,一般认为是乐景,反之则是哀景。

如果感情是伤感的,悲愤的,孤独的,寂寞的,低沉的,可认为是哀情,反之则是乐情。

①以乐景衬哀情例:“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例:“昔我往矣,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析】依依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例:“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白《塞下曲》)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

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

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例:“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杜甫《江汉》)例: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长恨歌》以哀景衬乐情②以哀景衬乐情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一哀景写乐情四、小试牛刀,举例判断1.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草原送别》(借景抒情)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触景生情)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子昂《登幽州台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4.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

籍《秋思》(借事抒情)5.今宵酒醒何处,柳岸,晓风残月。

永《雨霖铃》(寓情于景)6.“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以乐景衬哀情)7.“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白的《塞下曲》(以哀景衬乐情)8.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用典抒情)五、真题演练,知己之弊高考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行即兴华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答:描写了城、草、水、树、山、鸟,表现出一种对大自然的感慨,怀才不遇。

(0分)答:写了自己看到的景色,春天的景物,作者借景抒情。

把情感通过草、水、花、鸟表现。

(1分)答:这里抒发了一种感伤之情。

通过作者春天看到的景物来表现的,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烘托、反衬。

(2分)存在问题:缺少文化积淀,没有一定的诗歌鉴赏术语储备,答题“踩”不到点上。

脑中有一点诗歌鉴赏术语,但不能准确、规的运用诗歌鉴赏术语,答题思路很混乱,不易得分。

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题目如何问?(一)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提问变体:1、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情景,或从景情角度赏析诗歌等。

2、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3、请简要描述诗中写到的主要景物。

它们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5、这句诗(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6、这句诗(这首诗)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赏析。

7、这首诗无一“情”字,却处处含“情”,试分析本诗抒情的特色。

8、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作者情感是否协调(二)解题步骤:(1)明手法:该诗采用了…(明确手法)…抒情方式(2)阐运用:结合诗句阐述这种手法的具体表现作者通过写…(列举景物)…容,营造了……氛围或意境,抒发了……感情提醒:①通过联想、想象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1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3)析效果:这种手法的效果起到了……效果或有……好处提醒:判断“景”和“情”是否和谐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