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

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

上海市奉贤区曙光中学—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0年9月——2013年7月)(征求意见稿)一、学校发展的背景分析(一)基本状况:自2011年9月,学校将整体搬迁新校区后,学校占地150多亩,建有集教学、实验、图书阅览、活动室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楼群,一座行政办公楼,一个体育馆、八幢学生宿舍楼、一幢餐厅,一幢校史陈列室及接待室,共计建筑面积达到4.7万多平方米。

学校硬件设施先进,拥有一个600多座位的小剧场,两层宽敞的餐厅、各类体育场馆、图书馆、标准的400米塑胶跑道、绿茵足球场和篮球、排球、手球、网球场等。

各类实验室及专用教室一应俱全,所有教室均配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校现有27个教学班,1157名学生,141名教职员工。

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办学质量稳步提高。

在上一个学校规划期内,学校不但连续获得市文明单位、市安全文明校园、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市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市优秀家长学校等市级荣誉称号,而且,学校高考本科录取率以每年7-8个百分点持续高位攀升,2011年本科录取率达87%。

这些荣誉与成绩的取得,标志着我校办学水平跃上了新台阶。

(二)发展优势1、新校区地理位置优越,周边环境绝佳。

我校位于奉贤东部重镇奉城镇,新校区建设质量优越,周边远离闹市,道路便捷,有着优越的教学环境,利于学校的发展。

2、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建设已初具成效,在南京教科所的协作下,通过对学校传统和现状的实态调研,学校的视觉文化识别系统和办学理念文化识别系统已经形成,目前,新校区环境中文化氛围初具规模,“沐曙光、循大道”的核心理念正逐步形成共识。

3、学校管理层课程与教学的领导力强。

我校行政人员几乎都是教学骨干,其中,市名师工程培养对象5人,区名教师6人,优秀骨干教师3人,并且都在教学一线担任本学科的教学工作,这就使得我校行政人员不仅能及时把握学校课程教学工作执行情况,而且,能将课程教学执行力与领导力在共振中获得最大幅度的提升。

4、学校有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勤勉治学、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114名专任教师中有高级教师36人,中、高级教师占70%,市“双名工程”培养对象6人,市“优青工程”培养对象3人,奉贤区“名教师”6人,奉贤区“优秀骨干和优秀青年教师”14人,市、区级“品牌”教师正在形成群体。

这支敬业爱生的师资队伍是曙光中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5、学校已经连续四届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和谐校园),2011年被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评估认定为优质学校“一级乙等”,并在学校特色创建上取得初步成效,是“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校”、“上海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校”,目前正在申报“全国百所特色学校文化实验基地校”6、重视德育特色的打造,初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弘贤育德”德育工作亮点。

学生在班级内甚至学校内的角色体验丰富,班级呈现出学生自主管理特色,为学生创造了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种种机会,班级因此而充满成长的气息。

在班级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学校以“温馨教室”的创建为抓手,从让墙壁会“说话”入手,经过几年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逐渐形成了系统,使班级文化环境五彩纷呈,同时也使每一个教室焕发出了生命成长的活力。

7、重视课程改革,以“人文课堂、有效教学”为目标,促使教学质量稳步攀升。

学校按照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三类课程,并逐步形成自己学校特色。

如陶艺特色教学,校史教育课程等等,在短短的时间内通过不断摸索,自编了一部份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推动和完善了学校课程资源的发展。

通过对教师进行新基础理念和二期课改精神的校本培训,以实施“导学案”教学为载体,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推动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

并通过教研组视导和与优质资源的嫁接,一系列教学评比活动的开展,为教师搭建了专业发展的平台,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有了很大进步,使课堂充满成长的气息,教学质量整体上稳步提高。

8、该规划正处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期,规划目标达成之日,也正是学校即将迎接创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规划评估之时,全体曙光人将肩负历史的重任,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姿态,为实现规划既定目标,全力以赴,不懈进取,这是保证本规划目标达成的强大内驱力。

(三)制约因素1、学校虽然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学校文化发展战略还属于刚刚启动阶段,学校的理念文化还没有与师生的行为文化有效的接轨;学校由于办学模式与以前有着较大的变化,各项管理制度也正在逐渐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学生生源质量也是制约了学校发展的空间。

2、我校的师资队伍总体来说还是非常年轻,引领青年专业自主发展是学校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加强青年教师(特别是职初教师)的培养是关系到我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何进一步落实好青年教师“三环四层”式培训的内容体系、评价体系、激励机制是规划实施中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此外,教学辅助人员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后勤保障机制有待改进与完善。

3、教师教育教学特色不明显,个人专长不突出,“模仿型”、“教学型”教师多,“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少,在市、区内有影响力的骨干教师还是偏少,为学校实现整体式跨越带来一定难度。

4、教学常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课程方案需要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加大力度,特色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关注,“减负增效”的落实需要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还需进一步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及“二期课改”的推广,教师的教学观念逐步改变与更新,教师的专业化进程也开始启动,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机制同样逐步完善。

目前,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其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之间的差距还较大,这是在这个规划期内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5、创建市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要形成实验性示范性项目,该项目既要有校本特色,又要运行机制的高效。

就目前而言,学校各条线工作虽然在运行机制上都逐渐形成抓手,但特色的形成还需要假以时日,这也是规划中要解决的难题。

二、学校发展的基本思路“坚持内涵发展,建构文化特色”为学校发展的基本思路。

该思路是指要深度发掘学校传统文化资源,紧紧围绕“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运用好利于学校发展的各种有效元素,切实解决制约学校前进的根本问题,使各发展要素自然组合、相互促进、活力涌流、充满生机,从而激发学校内在活力,开发师生多元智能,最大限度发挥学校文化的引领力,丰厚内涵,创建特色,形成示范。

校训(核心理念):沐曙光,循大道。

校风:循道、明道、弘道。

学校精神:布置烘炉铸少年。

办学定位:共性相融,个性彰显。

办学目标:一所奉贤领先、上海知名的市实验性示范性寄宿制高中。

办学特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振。

培养目标(学风):得智、得识、得道。

让曙光学子不断增长学习知识技能、增强认识能力、形成正确人生观。

教育理念:学业与生活合一,教育与生命相融。

管理理念:宏豁有道,精微有序。

教风:立德、立功、立言。

三、学校发展的阶段目标(一)总目标通过三年努力,把学校办成初步具有现代学校文化特色、学生综合素质区内领先、办学水平督导达到一级甲等。

并能顺利通过创建市实验性示范校高中规划申报评估。

(二)具体目标1、办学规模:三个年级 30个高中班级。

2、学校管理: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合作进取、管理高效。

学校保持为市文明单位,办学水平督导评估达到优质学校“一级甲等”。

3、队伍建设:形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富有活力及创新精神的教工群体。

2010学年度:完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保证教师申报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有六至七名教师被评为区“名教师”或“名校长”,优秀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成群;2011学年度:完善骨干教师的培养机制,鼓励骨干教师参加高一学历的培训,学校研究生学历教师增加二至三名。

2012学年度:学校中高级教师比例达到市实验性示范校高中的要求,力争有一至两名教师成为市特级教师,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数量增加。

4、德育工作:以完善“弘贤育德“工程实施为引领,以校史教育为抓手,扎实开展“贤文化”教育,以“贤”引领学生和谐发展,形成健全人格,实现有本校特色的育人目标。

恪守“得智、得识、得道”的为学准则,行走在宽阔的曙光大道上,有滋有味生活,有声有色成长。

5、教学工作:教学质量:各类区内学科统考与抽测中,合格率、优秀率列同类生源学校第一,毕业率达到100%,升学率达100%,力争高考本科录取率再有提升,重点提高高考一本学生的录取率;体育合格率、达标率均达到100%,体教结合布局项目力求得到更好的发展,力争使手球项目成为在全市颇具影响力的特色体育项目;近视率的发病率控制在5%以下;活跃第二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特长,力争在参加区级以上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6、科研工作:教师人人有课题,学校教研活动课题化,有二至三项学校龙头课题能成为市立项课题,。

2010年度:区级课题的数量和级别超过2009年;所有备课组、大多数教师都能参与学校龙头课题及市、区、校级课题的研究。

2011年度:“以点带面”,以学校龙头课题带动二级课题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师全员科研能力的,每位教师至少参与一项校级及以上课题的研究,力争有一项国家级课题立项。

学校被评为“区教育科研示范校”。

2012年度:全校教师的课题、论文获奖面和获奖等第得到全面的提高,显现科研在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和课改中的作用。

学校有一至两项市级以上课题引领下一轮学校规划的实施。

7、信息技术:重新构建学校网站,形成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评价、活动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最终实现学校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建成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校园博客系统,使信息化教育贯彻在日常教学过程;建成高效的校园信息网络系统,做到班班有主页,人人会用网,全面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构建高水平高效益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8、特色发展:通过单项特色的建设及拓展,完善优势项目的内容、实施途径、评价方式等的基础上,通过几年的积淀,形成鲜明的办学风格和学校文化特色。

9、总务后勤继续搞好学校的绿化工作,将新校区建设成为市花园单位;尽快适应新校区的后勤管理模式,培训现有的后勤职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按照学校文化战略设计的校园视觉识别系统,规范学校各文化场所的环境布置,为具有现代学校特征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四、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及实施办法(一)优化学校管理系统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树立服务意识,注重学习培训,强化责任考核,不断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使班子人员人人成为教育的能手,协调的好手,管理的高手。

2、全面修订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努力使制度条例修订完善的过程成为统一认识、凝聚人心的过程,使各项制度条例能切实保障学校规范有序运转、有效引领促进教师的发展。

制订《学校管理手册》,让每位教职工都知晓学校在发展中的不同岗位要求,使之明确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从而在建立个人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逐层建立并完善各部门及学校发展的共同规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