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唐雎不辱使命(最新部编版)

10.唐雎不辱使命(最新部编版)


1.秦王先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后来却说“安陵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徒以有先生也”,为什 么他前后说话矛盾,表现了他什么本质呢?请谈 谈你的看法。
秦王前后矛盾的话正说明了秦王的虚伪。 先借口“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表 现了他的假仁假义;后来却说“徒以有先 生也”,表现他欺软怕硬、色厉内荏。
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 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拓展训练
基辛格问: 为什么中国人走路总喜欢低着 头,而美国人走路总是抬着头?
周恩来答: 因为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所 以总是低头攀登;而美国人正 在走下坡路,所以两眼望天。
西方记者:你们国库里到底有多少人民币? 周恩来答:共有十八元八角八分。
尼克松
3、安陵君回答秦使者的话和唐雎 回答秦王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何 异同?
内容上:都极力拒绝秦王的无理 要求。
语气上:都委婉。但唐雎把安陵 君的“弗敢易”改成反问句,远 比安陵君的回答更坚定有力。
概括第二段段意?
• 从容应对,据理力争。(发展)第一 回合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 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 策·魏策四》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 作。它流传甚广,差不多称得上 “家传户诵”,文艺性很强。
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 汉室皇族。西汉文学家。
给红色字注音
唐雎 jū
怫然 fú
韩傀 guī
免冠徒跣xiăn
缟素 gǎo
庸夫 yōng fū
色挠 náo
以头抢地qiāng
休祲 jìn
分析目录 问题
概括第三段段意
• 针锋相对,效法三子。 • (高潮)
列举这三个事例,运用了什 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排比
增强语势,表明唐雎要效 仿他们刺秦,突出了其不 畏强暴、 大义凛然的形象.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挠:屈服; 谢:道歉;
长跪:直身而跪; 此:代词,这样;
译文: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
“辱”是“辱没、辜负”的意思。 题目的意思是:唐雎没有辜负使 命,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谋略和言论的 汇编,又名《国策》、《国事》,是西汉末年刘 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东周、 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 中山十二策,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六 国灭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 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
使:① 派,派遣②;
出使;
译文:秦王不高兴。安陵君于是派遣
唐雎出使到秦国;
思考:概括第一段段意?
• 易地被拒,唐雎出使(开端)
思考:
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的 魏属安陵小国,其用意是什么?
秦王包藏祸心,采取的“以大易小” 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并吞安陵国
易地的故事
• 秦惠王曾派张仪入楚,把商於之地六百里 许给楚怀王,让怀王与齐断交,怀王上当。
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译文: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
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 意愿,是轻视我吗?”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 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 直五百里哉?”
若是:像这样;若,像;是,代词,这样,如此; 虽: 即使; 岂直:何况只是;
译文:唐雎回答说:“不,不像这样。安陵
安陵君 愿终守之弗敢易
(明辨之) 唐雎
虽千里不易岂五百里 (从容答辩) 布衣之怒 (针锋相对)
挺剑而起 (不辱使命)
写出我国历史上三个不辱使命的例子,请说 出其名字及主要事迹。
晏 婴:晏子使楚
蔺相如:完璧归赵
诸葛亮:舌战群儒 墨 子:止楚攻宋
懂得一个道理:
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 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怫然: 愤怒的样子; 公: 对人的敬称,相当于“先生” ;
未尝: 不曾;
译文: 秦王大怒,对唐雎说:“先
生曾经听说天子发怒吗?” 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流血千里。”
伏: 使动用法,使……伏(倒下); 流: 使动用法,使……流;
译文:
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 百万,血流千里。”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必: 果真,要; 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是也:是这样。是,代词,这样;也,表判断。 挺: 拔出;
如果勇士发怒,死人两个,血流 译文:五步,天下穿丧服,今天就是这
样。(唐雎)拔出剑站起来。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 容是什么?
庸夫: 平庸无能的人; 士: 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译文: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 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夫: 发语词,用在一句话或一段话的开头, 引起下文要议论的内容。
之: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地图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 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 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它 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 独立的地位。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 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 一场外交斗争。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 秦国谈判。
解题: “辱”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外强中干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曰:“ 先生坐!何至 于此!寡人谕矣:夫 韩、魏灭亡,而安陵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秦王:
阴险狡诈、 狂暴无理
外强中干、 的封建统治者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唐雎是什 么样的人?
爱国忠君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 缟素,今日是也。
加惠: 给予恩惠。加,施加;
虽然: 虽然这样;
受地于先王: 于先王受地;从先王那里接受土地;
愿: 希望;
弗: 不;
译文:安大陵的君 地说方:换“小大的王地给方予 ,恩很惠好,;虽用
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 土地,希望终身守护着它,不敢 交换。”
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说: 通“悦”愉快,高兴;因:因此;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布衣:平民;
免冠徒跣:跣,脚;摘了 帽子,光着脚;
以头抢地尔:以,用;抢,撞;尔,罢了; 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译文:
唐雎说:“大王听说过平民发怒 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 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我记得战国时晏子出使楚国,曾经说齐国人可以在故园安居乐业,而到 楚国却成为盗贼,原因仅在于民风问题。因此我建议贵国的政府应该致 力于民众道德礼仪的培养,只有环境好了,才可以杜绝偷盗,才可以从 根本上防止贵国人民忘记礼仪廉耻。
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 巧的名言警句?试列举一二。
分析目录 问题
列举这三个事例,运用了什 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排比
增强语势,表明唐雎要效 仿他们刺秦,突出了其不 畏强暴、 大义凛然的形象.
4、“与臣而将四矣”中的臣指谁?他说 这句话有何用意?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臣”指唐雎。 他说这句话的用意是暗示秦王,他 将效法专诸、聂政和要离三人,刺 杀秦王。 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以:①凭借②; 把; 者: 代词 引出原因,;
错意:在意;错,通“措”,放;
译文:况且秦国灭亡韩国、魏国,而安
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 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 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在意他。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 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以: 用; 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大;
逆:违背;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2、秦王问唐雎“天子之怒”的用意 是什么?
用意是:以武力威胁, 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分析目录 问题
3、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 要离刺庆忌的史实有什么用意?
用意有两个: (1)证明“士之怒”的影响之大 (2)警告秦王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 动,自寻死路。。
仓: 通“苍”;
译文:专诸刺杀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
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 道白光直冲向太阳;要离刺杀庆 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 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者: 语气助词,不用翻译。
休祲: 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译文: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胆识, 有才能的人,心里的怒气没有发作 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 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
• 秦王想以十五座城换和氏璧……
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 作用?
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为 下文作铺垫,更能突出唐雎出 使任务的艰巨。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 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听:听从;
译文: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
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 从我,为什么?”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 坐,哪里到这种地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谕: 明白,懂得;
以:① 凭;② 因为;
徒: 只;
译文: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 了,
可是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国土幸 存,只是因为有先生你啊!
概括第四段段意
• 折服秦王,不辱使命。(结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