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屈原投的什么江

屈原投的什么江

屈原投的什么江
阅读精选(1):
屈原投江而死的地方叫汩罗江。

汨罗江在洞庭湖东侧,属洞庭湖水系。

在汨罗江注入湖口以上约公里处,潭水很深,是屈原投江殉难处,有石碑记其事。

汨罗江
汨罗江发源于江西省修水县黄龙山梨树埚,经修水县白石桥,于龙门流入湖南省平江县境内,向西流经平江城区,自汨罗市转向西北流至磊石乡,于汨罗江口汇入洞庭湖。

汨罗江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称汨水,为主源;北支称罗水,至汨罗市屈谭汇合称“汨罗江”。

汨罗江全长253公里,流域面积达5543平方公里。

长乐以上,河流流经丘陵山区,水系发育,水量丰富。

长乐以下,支流汇入较少,河道展宽可通航。

为东洞庭湖滨湖区最大河流。

屈原投江
当地传说,屈原投江始不沉,待衣裤装满泥沙才自沉下去,因此今又称此地为沉沙港。

屈原自被楚襄王放逐于洞庭湖一带后,无日不为他的祖国的命运忧心,想到处于战乱中的同胞的悲惨处境,他更痛心。

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楚襄王逃陈。

屈原惊悉后,怀着极其悲痛的情绪,经汉水北岸,永远告别了故乡秭归和首都郢,然后南行至今长沙。

但心中总在眷恋着祖国,于是又折回洞庭。

残酷的现实最后使他感到了绝望,自度已无出路,平生的理想和抱负都已付诸东流,便在汨罗写完《离骚》的最后一章后,在此怀沙自沉。

今留有屈子祠、骚坛、屈原墓群等古迹和遗迹。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汨罗江畔的百姓总要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以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阅读精选(2):
汨罗江位于湖南岳阳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称“汨水”,为主源;北支称“罗水”,至汨罗市屈谭(大丘湾)汇合称“汨罗江”。

汨罗江全长253公里,流域面积达5543平方公里。

长乐以上,河流流经丘陵山区,水系发育,水量丰富。

长乐以下,支流汇入较少,河道展宽能够通航。

为南洞庭湖滨湖区最大河流。

诗人屈原曾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杀。

汨罗江的主要支流有昌江河、纸马河、车对河、钟洞河、木瓜河、黄金洞。

罗水发源于岳阳县芭蕉乡坳背里,西南流至汨罗市大丘湾入汨罗江,长88公里,流域面积595平方公里。

昌江河又名梅仙水,源出平江县西北部幕阜山西麓傅家洞,于杨梅港入汨罗江,长84公里,流域面积670平方公里。

战国末年,楚国诗人屈原因为反对楚怀王和楚顷襄王的对外政策,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玉笥山,在那里他写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如《离骚》、《天问》等),将楚辞这一体裁发扬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前278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内)被秦国攻占,屈原感到救国无望,于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作《怀沙》而自投汨罗江。

汨罗江(汨为左水右日)发源于江西省修水县黄龙山梨树埚,汨罗江龙舟节经修水县白石桥,于龙门流入湖南省平江县境内,向西流经平江城区,自汨罗市转向西北流至磊石乡,于汨罗江口汇入洞庭湖。

汨罗江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称汨水,为主源;北支称罗水,至汨罗市屈谭(大丘湾)汇合称“汨罗江”。

干流长度253公里,流域面积达5543平方公里,为东洞庭湖滨湖区最大河流。

汨罗江的出名,主要是因屈原的关系。

战国末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屈原被流放时,曾在汨罗江畔的玉笥山上住过。

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县)被秦军攻破,屈原感到救国无望,投汨罗江而死。

汨罗江在洞庭湖东侧,属洞庭湖水系。

在汨罗江注入湖口以上约公里处,潭水很深,是三闾大夫屈原投江殉难处,名曰河泊潭,有石碑记其事。

河泊潭为汨罗江的一部分,因为此处不太深,又为汨罗江的弯曲部位,故名河泊潭,相传三闾大夫屈原就在此处投江,为了纪念他,每年五月初五,沿江的人们都在此处投放粽子给屈原飨食,另外还举行大型的民间龙舟赛。

原先在河边立的碑石已被洪水冲倒,至今还没有修葺。

当地传说,屈原投江始不沉,待衣裤装满泥沙才自沉下去,因此今又称此地为沉沙港。

屈原自被楚襄王放逐于洞庭湖一带后,无日不为他的祖国的命运忧心,想到处于战乱中的同胞的悲惨处境,他更痛心。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楚襄王逃陈。

屈原惊悉后,怀着极其悲痛的情绪,经汉水北岸,永远告别了故乡秭归和首都郢,然后南行至今长沙。

但心中总在眷恋着祖国,于是又折回洞庭。

残酷的现实最后使他感到了绝望,自度已无出路,平生的理想和抱负都已付诸东流,便在汨罗写完《离骚》的最后一章后,在此怀沙自沉。

汨罗江边的百姓纷纷划着各自的船只往屈原投江处,想抢救这位爱国诗人。

人们担心江中的鱼虾啃噬屈原,在划船前往营救的同时,纷纷把自己船上的粽子投向江中喂鱼虾,由此构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但是一代爱国诗人还是无法抢救生还,屈原投江几天后才被渔民打捞上来,头部已被鱼虾噬去一部分,其女儿女婿便给他配上半个金头埋葬,女婿担心有人掘墓盗金头,遂以罗裙兜土筑疑冢,遇神助一夜间竟筑成12座疑冢。

阅读精选(3):
屈原投江的三大原因
端午节是纪念中国古代贤人屈原的节日。

在两千多年前,他为了力谏君主不得而自溺于汨罗江。

传说乡民怕屈原的遗体被鱼啄食,就在水上不断敲锣击鼓吓走鱼群,并且把粽子投进江中,引开鱼虾。

自此以后,赛龙舟和吃粽子就成为了端午节的习俗。

说回屈原。

换做此刻,道不同不相为谋,君主不理解劝告,国家是他一个人的,让他自食恶果好了,何必自杀?他是战国时期的人,战国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一个知识分子也许昨日是宋国人,这天就为齐国的国君效劳,齐国混不下去了,明天再去秦国也简单得很。

别看这些国家整天打来打去,其实国境开放,基本是免签证。

既然这样,屈原为甚么要投水自尽呢?
首先,他是楚国的贵族。

先秦采用分封采邑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就亲疏有别地分封到不同地方当诸侯,诸侯又按照同样的方式把国家分给不同的大夫。

楚国和其它诸侯国有点不同,国君和周天子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在其它诸侯只能称“公”、“侯”时,楚国国君就能自称为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王”的称号。

楚国的君臣同样有这种关系,屈原和楚王同姓,所以他对楚王和楚国,不仅仅有一份大臣对国家的忠诚,也有一份难以割断的血脉亲情。

屈原著名的诗歌《离骚》,开篇就骄傲地自述了自己的身世: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帝高阳,指的是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颛顼帝高阳氏。

屈原说,自己的世系能够上溯至上古的颛顼帝,这和楚国的世系是一样的。

他诞生在贵族之家,父亲伯庸抱着对他完美的期望,给他取名“正则”,字“灵均”。

“原”也是他的字。

因为原的意思包含平正开阔的大地的意思,和名“正则”互为表里。

虽然是楚国的大臣,但屈原也是楚国王族世系中的一分子,所以其它人能够离开,他却在感情上无法抛弃楚国,当祖国亡于秦人之手,他选取了以身相殉。

第二个原因,是楚国人对于个人生死和荣誉之间的独特观念。

之后在楚汉相争中败给刘邦的项羽,也在乌江边自刎了。

项羽当时也并非全无退路。

史书上说: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有作者在本栏目说过:项羽的兵败自刎,其实也是楚人风气使然。

如果他不自刎,反倒得不到楚人的心仪。

据《左传》桓公十一年载,楚国莫敖屈瑕曾率兵讨伐罗国,因骄傲轻敌而败北,结果他自缢于荒谷,而随从他的群帅们则将自己囚禁于冶父以听从楚王的刑罚。

屈瑕曾多次为楚国立功,结果一次兵败就不能不自缢以谢国人。

再如《左传》庄公十九年载,楚文王与巴人作战不利,回国时,掌管都城城门的鬻拳却不让文王入城。

文王不得已,整顿人马去讨伐黄国,仗是打胜了,可惜回来的路上病死了。

鬻拳安葬文王后,也自杀相殉。

可见在楚国,即使君主丧师辱国也是不能够原谅的。

又如战国时代的楚怀王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君主。

他曾被秦昭王骗到秦国,要他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