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动物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

论动物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

论动物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摘要:在中国古代诗歌里,意象使用甚广。

乐府诗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精神,将意象手法的运用推至新高度。

在这当中,最为深刻的变化莫过于大量动物意象的涌现。

正是一系列动物意象的使用,《诗经》乃至乐府诗歌的创作,文人的情感才有了抒发的出口,将现实生活的愤懑和悲怨推向高峰。

作者以《诗经》《乐府诗集》为切入点,论析动物意象对古典诗歌的作用。

关键词:动物意象古代诗歌作用
“意象”一词早在《周易·系辞》就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

它出现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则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形象。

西方诗学意象规则更多地强调意象的主体性意义。

意象大致可分为原始形象、比喻性意象、审美意象三类,它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深深植根于民俗生活之中,传达着人类共通的思想感情。

与其他意象相比,动物意象是动态、活脱的。

探讨动物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一直是高中语文选修(诗词鉴赏)关注的热点文学现象。

关于最古老歌谣《诗经》和《乐府诗集》的研究成果可谓“夥颐”,我仅就动物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作用作初步探索,为广大教育者深入研究古代诗歌史提供参考。

一、动物意象的功用表现
从先秦、汉代乃至魏晋六朝,中国古代社会一直保持着悠久的
农耕文明历史。

勾栏瓦舍、城镇化进程的正式迈步则需耐心追溯至唐宋时期。

中古以前,村社乃是中国形社会基本特征、长期维系封建社会阶级统治稳定的支柱。

何谓村社?村社,指聚族而居的聚落共同体。

统治者要避开“两耳塞豆、不闻雷霆”的尴尬局面,一个聪明而直接的办法就是采集民歌以“兴观群怨”、明得失、振朝纲。

“风、雨、雷、电、草、木”这类古典朴素自然意象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而动物意象群体则更倾向于活跃在村社之间。

鉴于此点不同,动物意象在古典诗歌的选择和使用成了部落文化、城镇文化与村社文化三者的一道重要分水岭。

例如《诗经·黄鸟》篇:“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巧妙利用“黄鸟”意象,体现传统村社文化中的人伦关系。

婉转黄鸟,成了诗人婉讽的托物。

谢无量先生在其《诗经研究》曾论《诗经》的道德观说:“谨慎的德性但能存心恭敬,行为自然合乎规矩。

”再援引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里《孔雀东南飞》一例,这首诗歌讲究的是另一类交往伦理:理性克制。

美丽的孔雀是夫妻美好感情的象征,孔雀的徘徊不去暗示着缠绵爱情遭封建礼教扼杀的怨恨。

二、动物意象是图腾崇拜的生命符号
所谓图腾文化,就是由图腾观念衍生的种种文化现象,也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图腾当做亲属、祖先或保护神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对图腾的崇敬而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

动物意象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经历了从图腾符号向一般符号的衍变。

二十世纪《诗经》文化人
类学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前五十余年为第一阶段,最后二十年为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的研究者闻一多先生著有《说鱼》,写于1945年。

闻一多先生认为鱼是一种隐语,表示匹偶和情侣。

主张读诗不能断字取义,呼吁注意宗教民俗文化内涵。

鱼羊为鲜,《诗经》、《乐府诗集》中的鱼在祭祀诗歌中寄托着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热忱向往,鱼多,象征子嗣绵延;鱼游,象征男女欢爱;鱼跃,象征龙门升迁;鱼烹,象征来有嘉宾。

正如自然景物有独特的“气象文化”一样,动物意象的使用不仅仅是具象的表达,更积淀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符号,进而上升为中华文明的智慧图腾。

三、动物意象是抒情言志的情感桥梁
诗歌意象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历史积淀的文化符号,更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传情表意的工具,可以“兴、观、群、怨”,也可用以明朝政得失,进而抒怀述志。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诗歌常见的两种表达手法。

诗是精粹的语言,动物的意象有时是诗人自身的化身,有时是情景气氛的渲染者。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含蓄蕴藉,有时候诗人的主观心绪不便于直接倾泻,于是就需要借助意象来传达情意。

北宋词人欧阳修就是一位善于化用意象、典故的著名词人,他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全词巧妙运用杨柳堆叠的意象,巧妙传达抒情女主人公心头的烦恨愁恼。

还引用前文所举过的一则例子——乌鸦,汉乐府民歌《战城南》中的乌鸦哀鸣,既渲染出战争后死寂悲凉的画
面,又反映诗人对战争的极度反感与厌恶情绪;《枯鱼过河泣》中的那条会说话的鱼儿,俨然在代替百姓泣诉黑暗社会的种种勾当与罪行,言人所不能言……正是一系列动物意象的使用,《诗经》乃至汉乐府民歌的创作者的情感才有了抒发的出口,增添了诗歌的多义性、朦胧性,将现实生活的愤懑和悲怨推向了一座高峰。

综上所述,动物意象如鸿雁、黄雀、玄鸟等意象的引入,结合自然意象,实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直观体悟,天人一体。

至于与抒情主人公主观情感上的联系,大抵是某类直觉感受的暗合。

这点,就类似于神话的起源,也是人类不自觉地运用艺术手段对自然界的现象予以加工描述,意象的功用是对古典诗词中传统“比兴”手法的补充,更直白地说,《诗经》中的“比”即是针对意象的使用方式。

“以彼物比此物”,古诗中所取彼物往往是某类意象。

可见,研究动物意象,有助于提高教者对于古典诗词的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青.浅说《诗经》中的鸟、鱼和鹿[i].铜陵学院学报,2007(02).
[2]刘筑琴等编注.乐府诗三百首[i].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