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十年我的收获与困惑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当年自己刚刚师范毕业,怀着对教育的憧憬踏上了三尺讲台。
当时恰逢教育课程的大改革我也有幸赶上了新课改的列车。
如今课程改革的春风已经吹过十个年头了,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这十年里我一直在自己的教学生活中学习着,摸索着,感受着,总结着。
十年里我深感课改的势在必行与肩上的重任,我品尝到了课改收获的喜悦,同时也面临着课改的种种困惑。
首先我想谈一下自己在实践新课程改革中的收获:
一、教材的不断改革,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中,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孕育创新精神,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此外新教材注重培养思想方法、关注学生不同需求,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天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理性精神,使学生体会数学探索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步学会借助数学符号和逻辑关系进行数学推理和探究,推求新的事实和论证猜想,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事物的“数”“形”属性和规律、处理相应的逻辑关系的悟性和潜能,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能够有条理地、符合逻辑地进行思考、推理、表达与交流。
同时新教材也注重总结,除了数学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基本概念,还强调数学的思维方法,特别是通性通法,在每一章的小结中,除了归纳本章知识结构,还在“思考与交流中”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出本章知识与相关内容的联系,注意数形结合以及知识间的联系。
二、新课改打造开放性课堂,使学生学习气氛更加浓厚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体现。
我本着这个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学生的变化和进步是明显的。
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压力,而是发自内心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到每节课,甚至延续到课后。
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于是我们提倡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合作中学习。
比如,我常常会搞一些小组竞赛,督促学生学习,或者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小故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而且能经常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体验,通过交流,他们更加自信起来。
同时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课堂上能力强的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超过以前同级的学生。
这都是新课改下课堂模式的转变后,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
教师比以往更加好学了。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对这种压力,我发现身边的同事都变得好学起来,看到别人都在学习和充电,我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动力。
收获的过程是
喜悦的
我还想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对新课改的几点困惑:
新课改,使每位教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课改,让数学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
我在实际教学中,确实体会到新教材编的活,学生学得活。
但面对着一个个应接不暇的新理念,一堂堂精美的观摩课,反思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历程,对于如何上好新课改下的数学课,我困惑了……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生主体被凸显出来。
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实现,保护天性,弘扬个性,课堂上,此时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
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
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
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
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而且他也不想发言。
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
两级差距越来越大。
在这方面我花过功夫来指导学生具体该怎么做,并通过小组的评比等形式,促进小组活动的形成。
但由于近几年我不是班主任,我的小组经常被班主任调座位,而受到影响,本人很是苦恼。
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
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困惑三:数学知识都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发现吗?教师在什么情况下才要讲解?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我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知识,在探索中感悟能力、培养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简单的知识,学生们回答踊跃,对于较复杂的知识,就会出现答非所问、启而不发的局面。
如在教学正
式乘法时,例题已经解答出来,算式是:25ab×(3ab+4bc)和25ab×3ab+25ab×4bc通过计算,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因此两算式用等号连接:25ab×(3ab+4bc)=25ab×3ab+25ab×4bc引导观察这个等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等式的内容。
并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回答较涌跃,当引导他们观察这组算式并说一说有什么发现时,学生们就不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虽几经提示也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我明明知道学生在语文课上,语言能力很强的。
我想这也体现了他们数学语言的匮乏吧。
在这时候该怎么办?是继续引导直到得出,还是教师代替说出来呢?
困惑四:作业到底要不要强调格式?
现在教材中的例题基本上属于半开放式的,它没有完整的做题格式,到底什么样的格式才是规范的,合理的,老师之间就存在了一些争议,学生的格式更是五花八门,交上来的作业答案是对的,格式却让人无所适从。
按照教材应该让学生张扬个性,但是考试呢?批卷老师会怎么评判?能允许他们的随意吗?
困惑五:新教材内容浅显,但是涉及到的练习却难度不一,如何把握?
一线的数学老师不难发现现在的教材所选内容及例题相当浅显,但是考试的时候却又出现很难得题目,一时间我们很无措,到底应不应该加大学生平日练习的难度。
难度大了,很多学生学起来吃力,影响他的学习兴趣。
难度小了,考试考了分数又受到影响,很是矛盾。
困惑六:新型的多元化评价要如何更好的实现?
课程标准建议采取多种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如成长记录分析、测验与考试、口试、活动报告、课后访谈、课堂观测、集体评议……这些评价方法虽有名称,但具体怎样操作还无定法,真正执行起来也很麻烦。
怎样使这些评价收到理想效果,如何在认识这些评价方案并努力加以实施,这是对一线数学教师的又一挑战。
现实工作中,教师们的教学任务普遍繁重,课时多、班集人数多,上级如果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教师具体应该如何进行呢?还有现在的考试依然以一张试卷评判学生的未来,我们做这些有能起到哪些作用呢?自己总认为如果教育总体的评价体制不改变。
基层的老师为了升学率,是很难实行多元化评价的。
诚然,新课改以其破竹之势长驱直入,不以教师的困惑而停滞,不因暂时的逆境而驻足。
我们应该从困惑中竭力地走出来,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丰厚自身的学养能力,也希望有关部门和专家能够给更多一线的老师提供学习的机会,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困难。
希望新课改能带给中国的孩子们更多的机遇和发展。
中国的教育会更好,中国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