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谈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

试谈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

试谈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刘烨[摘要]: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率逐年上升,危害程度不断升级。

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问题聚焦于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上,从家庭教育特点、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三方面加以浅析。

[关键字]:青少年家庭教育犯罪预防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培养、教育和管理好青少年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率逐年上升,危害程度不断升级,并呈现出低龄化、成人化、团伙化、智能化等新特点。

这些违法犯罪行为不仅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严重阻碍了社会和谐发展进程。

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

它的发生与变化、原因与后果,均具有社会性和综合性,是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在青少年身上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通过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一般来讲,家庭是个人首先接触的生活场所,是个人社会化最重要的机构,是预防青少年误入歧途的第一道关口。

就此,本文将问题聚焦于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上,对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和家庭预防作一分析。

家庭教育特点我国的家庭教育传统历来重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交往礼仪、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教育。

从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到清朝曾国藩对家庭教育的精辟见解,我们都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一直都是以人格培养和习惯养成作为主要内容的。

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家庭教育的功能作用非但不会减弱,反而会越变越强。

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上极易产生叛逆的时期,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正确的思想引导,出现偏差在所难免。

家庭教育的独特性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中的社会化机构日趋多样,尤其是专业社会化机构(学校、幼儿园等)迅速发展,很多孩子较早就部分脱离家庭,进入专门机构进行社会化。

因此,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就可能有意无意地退居至次要地位。

实际上,很多我们现今急需的教育资源、学习方式,学校并不能很好地提供。

比如现在倡导终生学习,个性化学习,即时学习,诸如此类的这些需求,学校教育作为一个体系,作为一个制度,它还不能提供完备的服务。

怎么办?这就要依靠家庭教育。

现代科学证明,少年儿童时期的教育,尤其是学龄前教育,对形成、塑造一个人未来的思想、性格和品德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而这个时期的教育,迄今为止在任何国家都不是家庭以外的任何人或机构所能代替的。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其它一些社会因素、大众媒体因素尤其是网络因素都在挑战家庭教育。

但是家庭教育自有其独特的优势。

教育是情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天生的感情依存关系使家庭教育往往在管理、规劝、影响及启发引导等方面对青少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所无法企及的。

父母对生活、对事业的态度和价值观也通过情感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父母的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提高眼前的家庭教育的效果,也会促进孩子的成长、成人和成才。

家庭教育的持久性孩子出生后,从幼儿园到大学会有很多不同的老师,这些老师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影响,但父母对他们的教育却是唯一的,也是不能选择的。

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是父母,伴随孩子成长的也是父母。

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是一种长期的、连续的教育,它对每个人的一生都影响至深。

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始于家庭,其早期生活经验深刻的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

每个人社会规范的接受、价值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立、行为方式的养成、生活技能的掌握和社会角色的培养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和持久性决定了它永远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青少年犯罪问题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而且在犯罪性质、犯罪类型、犯罪方式和危害程度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

据统计,2004年全国判决生效未成年犯罪人数比2003年增长19.05%,2005年1月至7月又比2004年同期上升23.96%。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等客观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因素;从主观上看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们思想认识上渐趋成熟,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欢模仿,但辨别能力差,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面前,极易受不良影响而导致违法犯罪;从客观方面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偏差和社会上各种不良或腐败风气的影响等,都会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孕育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必要条件。

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其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成为造成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美国犯罪社会学家戈夫(W,Gove)所指出的,“家庭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关键角色是在对越轨行为研究中最瞩目和最经常重复的发现。

”下面就八种比较普遍的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残缺残缺型家庭是指家庭出现夫妻双亡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遗弃、长期服刑等情况。

这就造成了家庭的完整性、稳定性的破环,使家庭的功能受到削弱或残缺不全。

由于死亡的原因致使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存在,会使青少年过早的失去父爱或母爱(或父母之爱),感情受到创伤,生活缺乏保障,并且失去应有的管教,因而内心极度痛苦,精神忧郁。

有的青少年为摆脱这种痛苦,到社会上寻求精神安慰,一旦遇上不良因素,便会走上犯罪道路。

父母离异、分居更容易给孩子带来不良后果,甚至超过父母死亡带来的问题。

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罪犯中,家庭存在缺陷问题的,要占到55%以上。

2002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少年犯占罪犯总数的26.4%,来自继亲家庭的少年犯占6.3%,来自婚姻动荡家庭的少年犯占25.2%,三者相加达57.9%。

目前婚姻的稳定性不容乐观,近年我国离婚率有攀升的趋势。

家庭的解体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能够让青少年体会到亲情可贵,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信任。

首先如果家庭结构破裂,父母感情破裂、婚姻失败、家庭失和,以致放弃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使子女得不到正常的父爱和母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少年的心灵将遭到致命的摧残。

他们目睹了父母是如何从和睦恩爱走向誓不两立,从而怀疑人间的真情,觉得世界是如此的不可靠,人与人之间如此的不值得信任,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由于父母离异,离异父母在感情上都想弥补对子女的创伤,采取放纵迁就,以此想在感情上和子女沟通,这不但不能达到与孩子拉近距离的效果反而可能是错上加错的。

再次由于父母再婚,子女有可能受到继父母的岐视、虐待等,更会引发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有的离家出走,同社会上不良因素接触,沾染上恶习,混迹于不良群体之中,与坏人为伍,实施犯罪行为;有的不堪忍受虐待,铤而走险,杀人,伤害或毁坏家庭财产,纵火焚毁家庭等。

犯罪学者詹穆斯·布雷和雷克·布雷德对残缺家庭的孩子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后指出:“在残缺家庭中生活过的孩子们比在正常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行为失范问题,出现不恰当的行为。

家庭残缺常常又和不和谐、冲突、敌意以及攻击性行为联系在一起,这一切都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

[5]我国社会学者在对29个省市的城市小学的902名残缺家庭儿童和808名健全家庭儿童的对比研究中发现,残缺家庭儿童在同伴关系、自控能力、情绪、性格、道德和学习等方面都明显不如来自健全家庭的儿童。

可见,残缺家庭对青少年的成长有许多不利影响,家庭解体越严重,青少年所发生的问题也会越严重。

溺爱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推行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目前出现了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

在“四二一”家庭结构中长大的他们,从小就受到祖辈、父辈的百般呵护。

但过分溺爱,无原则的迁就会使孩子无法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

他们或者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或者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占有欲极强,或者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不够合群,甚至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满足自身需要,他们可以不择手段。

1999年10月,武汉市13岁的小宝因嫌父亲催促其赶快上学,从父亲的身后用斧头对准其头部左侧连续猛砍5下。

小宝的父亲时年53岁,是船厂的退休职工,他本来就重男轻女,再加上是晚年得子,更是对儿子宠爱有加,有求必应。

小宝13岁了,还为儿子穿衣、洗澡,每天早晚接送其上学、回家。

父亲被砍伤后因失血过多死在家中,小宝竟乘黑夜将父亲的尸体埋在自家菜地旁的杂草里,并将家里的血迹擦洗干净。

直到几天后住在乡下的母亲来时,发现丈夫失踪才报了案。

事发后,小宝对杀父之事一直不以为然。

功利当今家庭教育潜存着一种可怕的功利主义倾向,这种文化观及其衍生出来的价值观已经影响了许多家长。

最为集中和典型的反映就是大部分家长重智轻德、重知轻能,对子女的智力发展非常关注,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极为重视。

当然,这里也有应试教育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

这些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不惜工本,加大智力投资力度,并且盲目攀比,施加超负荷的压力。

对孩子只要求学习成绩好,却忽略了品德和其他能力的培养。

实质上,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积极的个人意识倾向、刚毅的性格以及良好的习惯这些非智力因素比孩子得高分重要得多。

据《1998-1999年度全国基础教育专项督导检查情况报告》,重庆市调查表明:除了学校布置的作业,20.3%的家长还给孩子布置作业,4.1%的家长给孩子请了家教,7.6%的家长对考试不好孩子有处罚行为。

[3]无端的施压和不切实际的强求,往往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2000年1月17日中午,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17岁的高二学生徐力放学回到家,母亲吴凤仙开始不停地唠叨他的学习成绩及排名问题。

徐力是个好学生,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可吴凤仙容不得儿子在学习上出一点点差错,除了将儿子的生活安排得无微不至外,另一个任务就是时刻督促儿子看书学习。

徐力觉得压力太大了,当那天听母亲又开始没完没了地说个不停时,就操起一把铁榔头将母亲杀害,制造了一起轰动全国的“好学生杀母案”。

粗暴在当前的家庭结构中,仍有部分家长残留着封建家长式的陈腐意识。

当孩子犯一点错误或是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往往“恨铁不成钢”,动辄采取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奉行的是“不打不成才、棍棒出孝子”的信条。

有的家长平时放纵孩子,一旦发现孩子有所越轨,常常不分青红皂白便打骂体罚。

这种教育方法极端有害。

长此以往,容易使孩子的心灵受创,造成孩子和父母的感情破裂,失去对家庭的信任,形成畸形性格,产成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怨恨情绪,性格逐渐显示粗暴和攻击性,为犯罪埋下伏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