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骨干传送网光缆线路工程验收规范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2013年10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光缆预留 (1)第三章光缆端别 (2)第四章安装工艺 (2)第五章中继段测试 (5)第六章竣工验收 (6)附表:附表1 光缆线路工程竣工验收总表附表2 至中继段竣工验收汇总表附表3 至中继段光缆安装工艺检验表附表4 至中继段光缆配盘图附表5 光缆单盘检验测试记录表附表6 至中继段接头衰耗测试表附表7 至中继段光纤线路衰减测试记录附表8 至中继段光纤衰减统计表附表9 至中继段光纤偏振模色散测试记录附表10 至中继段光纤后向散射信号曲线图片第一章总则1.1本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是中国移动骨干传送网光缆线路工程施工质量检验、随工检验隐蔽工程验收、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的依据。
1.2光缆线路工程的验收,应按部颁的《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YD5121-2010)、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相关文件、设计文件以及本规范的规定进行。
1.3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部颁有关光缆施工的规定及设计文件的具体要求作业。
建设单位应通过监理单位和随工代表加强工程的质量检查,做好随工检验,对质量合格的隐蔽工程应及时验收、签证;若发现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应随时向施工单位指出,由施工单位及时处理。
1.4本规范中光缆线路工程部分的内容包括敷设管道光缆、直埋光缆、架空光缆及部分水底光缆,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进行施工。
1.5施工单位制定的施工操作规程应贯彻本规范的要求。
1.6本规范的解释权与修改权,属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第二章光缆预留各种必要的预留长度必须满足以下要求:2.1 光缆在接头处重叠长度不小于12米,光缆接头接续后预留6~8米,光纤接头盒内收容余长不小于0.8米。
2.2 在沿途的预留光缆长度:在长200m以上的大桥两端至少各预留3米光缆;在带伸缩缝的钢梁桥的每个伸缩缝内光缆余长不少于0.5米,特别应注意处理好伸缩缝大的桥梁光缆预留。
250米~500米的隧道两端各预留2~5米光缆;通过500米以上隧道,在一侧大避车洞内预留50米光缆。
自然弯曲增加长度,管道光缆按每公里5米,直埋光缆按每公里7米。
人孔内光缆弯曲增加长度,按每个人孔0.5 ~ 1.0米。
2.3 局内预留:地市级及其以上局站,每端预留光缆30 米;县级及其以下局站,每端预留光缆20米。
第三章光缆端别3.1光缆端别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盘光缆两端有端别识别标志;面向光缆看,在顺时针方向上松套管序号增大时为A端,反之为B端;A端标志为红色,B 端标志为绿色。
(2)光缆线路工程新建段落的光缆布放端别要求为,呼和浩特方向为A端,盟市为B端。
第四章安装工艺第一节管道光缆4.1管道光缆及架空光缆的弯曲半径,在不受力时(安装固定后)应不小于光缆外径的10倍,在受力时(施工过程中)不应小于光缆外径的20倍;直埋光缆的弯曲半径,在不受力时(安装固定后)应不小于光缆外径的12.5倍,在受力时(施工过程中)不应小于光缆外径的25倍。
4.2光缆布放完毕,光缆端头应做密封防潮处理,不得浸水。
4.3接头所在人孔的光缆预留长度应符合2.1中的规定;设计要求作特殊预留的光缆按设计规定位置妥善放置。
4.4管道光缆的保护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1)直通人(手)孔内的光缆应采用波纹管进行保护并固定在人(手)孔墙壁或电缆托架上或按设计要求的措施处理;(2)使用气吹法进行光缆敷设的管道应使用护缆膨胀塞进行封堵,PVC管道在子管口处用PVC胶带将光缆进行缠绕密封。
4.5人(手)孔内的光缆应挂有按照相关要求制作的标识牌(每个人井内至少一块)。
第二节直埋光缆4.6 光缆埋深要求须满足表4-2要求,沟底应平整无碎石;石质及半石质沟底应铺10厘米厚的细土或沙土。
4.7 直埋光缆的敷设安装可采用人工挖沟及抬放方式施工,也可以采用机械或半机械方式敷设。
直埋光缆埋深4-2注:①对于垫有砂土的石质电缆沟,可将沟深视作光缆的埋深。
②边沟设计深度为路方或街道主管部门要求的深度。
③在内蒙古境内直埋光缆埋深要求为≥1.4米。
4.8 施工过程中,光缆不应出现小于规定曲率半径的弯曲以及拖地、牵引过紧等现象。
光缆必须平放于沟底,不得腾空或拱起。
光缆敷设在坡度大于20度,坡长大于30米的斜坡上时,宜采用“S”形敷设或按设计要求的措施处理。
4.9 布放过程中或布放后,应及时检查光缆外皮,如有破损应立即修复;直埋光缆敷设后应检查光缆护层对地绝缘电阻,其测试方法及要求应满足相关规定。
4.10 光缆重迭、预留及接头盒安装光缆在接头处重迭12米,每侧各2米为接头盒内光纤盘留和接续损耗,余8米为预留。
直埋光缆引入接头盒的方式,视接头盒的结构确定,但应使接头盒在运行中不承受光缆拉力。
接头完成后将接头盒及两边余缆水平盘放入接头坑内,接头盒上方应回填细土或砂土20厘米,并在上方铺放四块水泥盖板进行保护。
4.11填土光缆沟的回填须满足相关规定要求。
沟坎前后2米范围内的回填土应分层夯实。
缆沟回填工作中严禁用铁锹等尖刃工具捣实,以免铲伤光缆。
回填土须高出地面10厘米。
4.12标石的埋设工程中所用标石分监测标石和普通标石两种。
监测标石埋设在光缆接头处(接头坑内线路直线段上),面对光缆接头,埋深0.6米,露出地面0.4米。
监测标石和普通标石的埋设和编号按部颁《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YD5121-2010)的要求执行。
4.13 直埋光缆的防护措施应按设计规定并符合下列要求:(1)光缆线路穿越铁道以及不开挖路面的公路时,采取顶管(或定向钻)方式;顶管应保持平直,钢管规格及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允许破土的位置可采取埋管保护方式,顶管或埋管的管口处均应做堵塞处理。
(2)光缆线路穿越白蚁活动区域,应按规定做防蚁处理。
(3)光缆线路的防雷措施,必须按设计规定处理。
采用防雷排流线时,必须保证排流线位于光缆上方30厘米处,严禁出现位置颠倒现象。
(4)光(电)缆穿越或沿靠山涧、漂流等易受水流冲刷的地段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漫水坡、挡水墙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在坡地上的光(电)缆沟可能受水冲刷时,采取堵塞加固措施。
(5)光(电)缆沟应因地制宜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证光(电)缆安全。
光(电)缆在穿越800 mm 及以上的沟坎、梯田时,应加护坎或护坡保护;穿越800 mm 以下的沟坎时,除设计有特殊要求外,一般均不做护坎或护坡,但必须分层芳实,恢复原状。
(6)制作护坎、护坡、漫水坡(挡水墙)、堵塞材料及比例应符合设计要求,工艺尺寸参照《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YD5121-2010)的要求执行第三节架空光缆4.14 架空光缆垂度的取定应十分慎重,在光缆架设过程中和架设后受到最大负载时产生的伸长率小于0.2%。
4.15 架空光缆的布放应通过滑轮牵引,布放过程中不允许出现过度弯曲、背扣。
4.16 中负荷区、重负荷区及超重负荷区布放吊挂式架空光缆应在每根杆上做预留,轻负荷区应每3至5杆档做一处预留。
光缆在每根电杆处或经十字吊线、丁字吊线处应安装保护管。
4.17 吊挂式架空光缆布放后应统一调整,光缆挂钩的卡挂间距为50厘米,挂钩在吊线上的搭扣方向应一致,挂钩托板齐全。
4.18 架空光缆防强电、防雷措施应符合设计规定。
吊挂式架空光缆与电力线交越时,应采用胶管对钢绞线做绝缘处理。
光缆与树木接触部位,应用胶管或蛇形管保护。
第四节局内光缆4.19 局内光缆一般从局前人孔经地下进线室引至光传输设备。
局内光缆应挂按相关规定制作的标识牌,以便识别。
4.20 光缆在进线室内应选择安全的位置,当处于易受外界损伤的位置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4.21 局内光缆应布放整齐美观,沿上线井布放的光缆应绑扎在上线加固横铁上。
光缆经由走线架、拐弯点(前、后)应予绑扎,两处绑扎的距离不超过50cm。
上下走道或爬墙的绑扎部位,应垫胶管,避免光缆受侧压。
4.22 按规定预留在设备侧的光缆,可以留在传输设备机房或进线室。
有特殊要求预留的光缆,应按设计要求留足。
4.23 光缆引入局站后应堵塞进线管孔,不得渗水、漏水。
进局光(电)缆应按设计要求采用非延燃型护套缆或采用其他阻燃措施。
客观条件具备时,出入局光缆应使用不同路由。
第五节光缆成端4.24 应根据2.1的规定或设计要求留足预留光缆。
4.25在设备机房的光缆终端接头安装位置应稳定安全,远离热源。
4.26成端光缆和自光缆终端接头引出的单芯软光纤应按照ODF的说明书进行走线并按设计要求进行保护和绑扎。
4.27单芯软光纤所带的连接器,应按设计要求顺序插入光配线架(分配盘)。
未连接软光纤的光配线架(分配盘)的接口端部应盖上塑料防尘帽。
4.28软光纤在机架内的盘绕应大于规定的曲率半径。
4.29光缆在光纤配线架(ODF)成端处,将金属构件用铜芯聚氯乙烯护套电缆引出,并将其连接到防雷保护地线排。
4.30软光纤应在醒目部位标明方向和序号。
第六节光缆接续与接头盒安装4.31采用熔接法进行光缆接续时,应监测接头损耗,接头损耗值应满足设计要求。
光纤熔接完成并测试合格后应立即做增强保护措施。
增强保护方法可采用热可缩套管法。
4.32光纤全部连接完成后,应按下列要求将余长光纤收容盘放:(1)根据光缆接头套管(盒)的不同结构,按工艺要求顺序将余纤盘在熔纤盘内,盘绕方向应一致;(2)光纤盘绕弯曲半径应大于厂家规定的曲率半径,接头部位应平直不受力。
4.33光缆加强芯应按需要长度截断并按工艺要求固定在接头盒内,电气断开。
4.34光缆接头盒的封装,应符合下列要求:(1)接头盒的封装按工艺要求进行;(2)接头盒内应放入接头责任卡,其格式见下表:光缆接续责任卡片4.35管道光缆接头盒的安装方式,应按照各省的维护习惯和施工图设计的要求,固定在人(手)孔壁上或电缆托架上,安装位置应便于维护。
4.36接头盒进出缆方式应符合各省维护习惯和设计要求。
4.37预留光缆应整齐盘留,固定在人(手)孔壁上或电缆托架上。
第五章中继段测试5.1光缆中继段测试(包含1310nm 及1550nm两个窗口)的内容应包括:(1)线路衰减;(2)后向散射信号曲线;(3)PMD链路值5.2中继段衰减和PMD值的测试结果应符合以下要求:(1)光纤衰减测试应取双向测量的平均值;(2)测量的光纤衰减平均值和PMD链路值必须符合表5-1规定的指标:光纤衰减平均值、PMD链路值和对地绝缘指标注:上表中衰耗值栏内的0.35及0.19数值,分别为在1310nm波长、1550nm波长每km 光纤的衰耗值;0.08数值为中继段内光纤接续衰耗的平均值。
(3)测量结果应做详细记录,格式见附表6、附表7、附表8、附表9。
5.3中继段光纤后向散射信号曲线应符合下列要求:(1)信号曲线无异常。
(2)全程信号曲线应打印记录或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