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说课稿模板一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头像作画步骤,现在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内容结构安排及特点教材共分为八章。
其中基础模块内容包括概述、石膏几何体写生、静物写生、头像写生、结构素描和速写与默写。
选学内容包括风景写生、半身人像写生。
教材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实践性原则,每章均采用基础知识,技能训练程序和表现方法要点"三段式"结构。
并将结构造型和明暗造型方法相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展开训练,充分体现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和注重技能训练、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要求,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
本教材是工艺美术专业的专业教材,是必修课程。
也是平面广告专业的专业课程。
通过学习本教材,一方面能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能强化技能,发展思维,提高素描造型的实践能力。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中要求"坚持坚持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思想为指导,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描》教材中也要求"以培养艺术的感知能力、掌握素描造型的规律法则、提高素描造型能力为目标,以掌握素描的基本造型能力为基础,通过强化结构素描造型训练,提高工艺美术专业所需的基础造型能力。
"结合平面广告专业特点,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德育目标提高学生对各种物体造型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激发学生更热爱本专业。
知识目标掌握头像写生步骤并加以运用技能目标通过头像作画步骤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快速造型能力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头像作画步骤运用的重要性,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形体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定基本形根据头像在美术创作活动中的复杂性,把难点定为形体塑造阶段主要任务----以明暗色调塑造形体,深入刻画表现二、教法阐述根据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学生特点,我主要采用提问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
依据静物写生知识运用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绘画水平,围绕上述的重、难点,我主要采用"案例赏析—引导—示范"的三步骤方法,充分利用教具,以实例为主线,不断采用赏、析结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素描知识,在实例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强烈的求知欲,使整节课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配合中完成,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展示法主要是指优秀作品的展示2、实践法主要应用在课堂上的头像作画步骤的训练上三、学法阐述头像作画步骤的准确性及运用是学生较难把握的,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是一件很难的事。
因此,本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的赏析活动中,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准备采用以下学法1、"提问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这也是学法中最重要的部分2、"尝试操作法"增强互动性,掌握头像作画步骤的实际运用3、"学中练、练中学"使学生最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4、"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然后提出难点、凝点,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四、教学程序根据素描课的特点,本节课由作业评讲、导入、授新课、课间巡回辅导、小结五个环节组成。
1、作业评讲评讲前次课的作业,在互动中展开评价,采用多表扬、鼓励的评价方式。
2、导入展示历届美术高考优秀头像作业,鼓励学生学好美术3、新授课传授新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以伏尔泰石膏像为例,讲解头像写生的方法步骤。
①构图阶段打基本轮廓这时主要任务是观察对象,打好轮廓。
多媒体课件展示伏尔泰头像,引导学生去观察对象。
伏尔泰,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多次被流放,我们常用的伏尔泰石膏像是翻制乌东的雕塑伏尔泰坐像,雕塑家刻画高龄的伏尔泰被流放回来的情景,宽松的长袍遮盖伏尔泰瘦弱的身躯,但他目光炯炯有神,充满智慧的光芒。
让学生感知伏尔泰的特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前额高而宽,面部瘦,嘴角露出似笑非笑,似乎是对敌人的讥笑。
②形体分析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定基本形,这是本课的重点。
依据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作画原则,运用几何形体的归纳法,将复杂的头部形体结构进行概括。
边观察,边分析。
复习头部结构,人的头部是对称的,要将左右对称的对应部分联系起来画,还要准确地把握其透视变化。
可用辅助线学生回答垂直线、水平线和倾斜线,寻求对应的相互联系和透视变化。
准确地把握头部结构和五官位置。
这时要学生学会整体观察、整体作画的方法。
要画左边看右边,画上面看下面。
最后用线或略加明暗的方法将对象的形体结构确定下来。
不断分析、比较。
在石膏像写生中应该强化这一阶段的训练,作为单独的重点的训练课题,以提高对头部形体结构的认识,提高素描造型能力和表现力。
③形体塑造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以明暗色调塑造形体,深入刻画与表现。
基本形体塑造主要以形体结构、明暗交界线为依据,以暗部色调为重点,通过明与暗两大部的对比关系去完成。
在暗部色调基本画好的基础上,接着画明暗交界线亮部一侧的中间色调。
这一个变化丰富、微妙而色调区域,必须认真对待。
在不断深入刻画表现的过程中,不断观察、不断深入、不断修改。
五官的刻画要始终保持相互照应、同时并进的一致性。
但不能面面俱到,主次不分。
还要注意虚实变化。
④调整统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回到客观形象上来,恢复到第一印象的新鲜感,认真分析、提出问题,调整修改。
这时要将作业放到头像旁,退到一定的距离,整体的观察比较,提出几个问题,在作业中逐一寻求答案。
根据提出的问题,多观察、多比较、多分析、多思考,找准主要问题,找到解决办法。
修改的"点"一定要找准,否则将不可收拾。
调整,要从整体出发,抓住整体。
将局部调整的过程变为充实整体的过程,使画面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4、作业练习写生或临摹伏尔泰头像,让学生进行素描打形练习,掌握和应用本课头像作画的方法步骤。
要求学生主要以结构分析为主,在四开素描纸上完成作业。
教师巡回辅导由于学生理解及掌握静物的写生步骤的知识层次不同和素质参差不齐,在巡回辅导时,可以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再进行其他头像的拓展练习。
根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会出现的情况及时辅导。
5、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对学生作业做简单的评述。
高中美术说课稿模板二一、说教材1、教学基本思路、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借助课本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画面的含义,然后举一反三,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最后进行总结提炼。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把直观感受和思考、联想结合起来,能较为完整和充分地理解美术作品。
通过相关的活动项目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教学材料分析教材所提供的图片可以大致分为三组图1~图4是中国画,并且有题诗和画面的内容相印证。
王冕题《墨梅图》的诗是"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徐渭题《墨葡萄图》的诗是"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项圣谟《大树风号图》的题诗是"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落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随时旦暮,不堪回首望菰蒲。
"只要领会了诗的内容,画中形象的含义不难理解。
郑思肖是宋元交接时期的人物,号"所南",是怀恋南宋王朝的意思。
他的"标准品牌"是"无根兰",也就是说画的兰花没有根和泥土,别人问根和泥土到哪里去了?他回答说,被番人指蒙元统治者掳去了!所以他画的兰花,除了表示一种高洁的品格之外,还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项圣谟的《大树风号图》作于清顺治二年1645,明朝刚刚灭亡,作为"遗民"的项圣谟在画面上表达的是一种凄凉无奈的情绪。
第二组作品,包括两幅中国画和两幅油画,侧重于画面形象自身给人的心理感受。
八大山人《安晚帖》上的题诗比较晦涩,但这条孤独的、翻着"白眼"的鱼本身就足以体现一种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情绪。
画中的诗是"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
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
"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谢中郎谢万,东晋谢安的弟弟经曲阿后湖,问左右"此是何水?"答曰"曲阿湖。
"谢曰"故当渊注渟著,纳而不流指水只流进来,不流出去。
"传说因为秦始皇认为曲阿湖有王气,就凿动了湖的入水口,破坏其王气,因此名为"曲阿"联系画面来看,似乎是表达一潭"死水"中的鱼的感受。
任仁发的《二马图》后面有作者的跋语,直接点出了形象的象征含义"世之士大夫,廉滥不同,而肥瘠系焉。
能瘠一身而肥一国,不失其为廉;苟肥一己而瘠万民,岂不贻淤滥之耻欤?" 关于凡?高的《艺术家的卧室》,教材中已有说明,成对的椅子和枕头暗示他对高更的盼望。
创作该作品的这段时期凡?高住在法国南部一个叫阿尔的地方,几乎不和外人来往,而高更是他最亲密的朋友。
此外,凡?高没有按照传统的透视画法来描绘这间卧室,而是采用了平面化的手法,使人感到紧张和焦虑。
格斯顿原来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阵营中的一员,后来才画具象绘画的。
他画的日常物品有一种神圣的意味。
从画面上稚拙的表现手法上也可以看出一种顽强孤僻的个性。
两件油画作品表现的都是艺术家的身边之物,也是他们非常熟悉、抱有深厚感情的东西。
他们细心地描绘这些物体,是要表现自己特殊的心情。
这一点跟前面几幅画是一样的。
第三组作品,是美术家创造出一些具有明显特色的形象,以期获得影响和共鸣的例子。
他们都具有风格简洁明快的特点。
相对来说,这些作品的主题要直接和明显些,没有多少拐弯抹角的成分。
和前面的作品相比,这组作品的特点是,一、画面上的形象不太依靠传统的程式或习惯性的符号第一组作品所涉及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其含义是相对固定的,而是美术家自己创造出来的;二、它们不是单纯抒发美术家的个人情感,而是要产生社会效果,打动别人。
胡一川和李桦的作品都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画面的诉求目的很明确。
《怒吼吧,中国》用一个被捆住的农民来象征整个受压迫、受凌辱的中国人民。
2、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掌握视觉艺术作品中象征和隐喻手法的使用,通过查找资料或借助联想来熟悉一些基本的视觉表现惯例,学会解读美术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3、教学重点、难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理解视觉中的隐喻手法以及作品内容与美术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