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年天津中考语文试题

年天津中考语文试题

2000年天津中考语文试题第I卷 (共70分)一. 语言积累和运用(30分)根据原文将1-8题的句子补充完整。

(12分)须晴日,看红装素裹,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雪》)2.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3.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绝句》)4.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兰诗》)5.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6.子曰:“默而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论语〉六则》)7.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8.人恒过,_________________;困于心,__________________,而后作;___________________,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二章》)9.对下列黑体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精神不振作)B.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细小零碎的东西)C.这种行为如果相互效尤,形成风气,对于两个文明的建设是非常有害的。

(学习坏样子)D.年轻人总是天真活泼,慷慨有为,没有多么大的私心。

(充满正气,意气激昂)10.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空白处。

(4分)到大沽口去参观,最吸引我的是那历经沧桑的古炮台。

那____________的炮身,依稀还染着殷红的鲜血,那__________的炮口,好像正____________愤怒的火光。

沿着炮台的遗址_____________,似乎还能找到当年抗英志士的脚印;面对汹涌的大海倾听,仿佛仍回荡着先人奋勇杀敌的吼声。

(斑驳、破旧、古老;乌黑、锃亮、明亮;闪着、映着、喷着;寻觅、寻找、搜寻)11.参照句中黑体的部分,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2分)不破不立,不塞不______,不止不_________,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12.与下面的这段文字连接得最为顺畅的一个句子是()(2分)对中学生加强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是否可以放松思想品德的教育呢?还要不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师守纪、热爱劳动的教育呢?________。

A.从全面发展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B.为了让学生成为“四有”新人,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C.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做出错误的解答D.只要认真地考虑一下培养目标,我们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13.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2分)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B.同学刘欣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D.李明的同桌张海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14.下面这段文字中“惊叹号”所比喻的是什么,用简明的话写出你的理解。

(2分)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少年,在酒色财气的迷惘中浪费了宝贵的青春。

前人用生命写成的启示录中,有一个个惊叹号在警示后人:要谨防灵魂的蛀虫、人生的蟊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滨海市的电话号码将由六位升至七位,参照下表的内容,试用尽量简洁的文字说明二. 文言文阅读(14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20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6.句中黑体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17.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2分)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18.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黑体的成语。

(4分)(如每词能写三个以上,另加1分)(1)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③⑤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现代文阅读(26分)阅读《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完成21—24题。

(10分)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_____,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_______。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21.分别为文中的两个空白处填上原有的词。

(2 分)生平多阅历,胸中有_______。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_______。

2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正确意思是()(3 分)A.假山的堆叠,是技术也是艺术。

B.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C.假山的堆叠,不仅是艺术,而且是技术。

D. 假山的堆叠,既是艺术,更是技术。

23.文中在说明池沼的特点时,用“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这句话评述池沼与其他景致配合的艺术效果。

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__。

(2分)24.这段文字所说明的中心内容是()(3分)A. 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

B. 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自然美。

C. 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艺术美。

D. 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安排都体现了设计者们的经验和水平。

阅读下面《秋天的怀念》一文,完成25——29题。

(16分)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______,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②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______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25.根据文意依次填入下面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2 分)①当一切恢复______,她又悄悄地进来。

②她憔悴的脸上现出______的神色。

A.安静恳求B.平静哀求C.宁静请求D.沉寂央求26.“我”的腿瘫痪之后,母亲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2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了什么?(5分)答:___________28.最后一段,写“我”和妹妹秋天一起看菊花时,着意写了各色花给人的感受,这能使人联想到什么?(2 分)答:___________29.第①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第⑦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两处这样写对于结构文章有什么作用?(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II卷(50分)四、作文(50分)30.作文(50分)题目:一次不同寻常的考试提示:同学们在学习期间经历过课堂上的各类考试,也经历过课堂外的种种“考试”,其中有的对你来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