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

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

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
邢云文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摘要〕 把握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把时代
精神和民族传统精神的继承、发展,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

当代中国的
时代精神可以概括为“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四个方面。

其中,求真务实是前
提,改革创新是核心,和谐发展是规范,以人为本是目的,这四个方面统一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的伟大实践中。

〔关键词〕 时代精神,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和谐发展,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07)05-0053-02
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四个方面。

其中,求真务实是前提,改革创新是核心,和谐发展是规范,以人为本是目的,这四个方面统一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一、求真务实
把求真务实作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

求真与务实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和本质体现。

党的思想路线集中而鲜明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特点和实质。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着重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和认识任务;求真务实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着重突出的则是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科学精神和实践任务。

把求真务实作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还在于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律之“真”,“务”中华民族解放道路之“实”,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并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经验表明,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所在,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

胡锦涛同志说:“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这段话是把求真务实精神落实到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化,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所在。

因此,要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当中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使求真务实成为全社会追求的时代风气,成为我们这
·
3
5
·
《理论探索》2007年第5期(总第167期) 科学社会主义
①〔收稿日期〕2007-07-20
〔作者简介〕邢云文(1969-),男,山西榆次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价值哲学。

个时代的时代精神。

二、改革创新
把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是党中央从我们所处的时代特点出发做出的科学判断,充分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基本特征,展示了这个时代人们所特有的精神风貌。

改革创新的精神具有向外和向内两个向度,改革的精神针对外部世界,更针对主体的主观世界。

一方面,是以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姿态创造新的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另一方面是革除积弊、更新自我,培育具有现代化意识的新人。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是我们二十多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得出的经验。

改革创新就是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就是抓住机遇、开拓进取。

社会发展是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中实现的,历史进步是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中完成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面貌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事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说到底都是改革创新的结果。

改革创新则事业兴,因循守旧则事业衰,这是我们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结论。

从当前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系列新的矛盾、新的问题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更需要我们继续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但我们依然不能忽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盲目服从、静观事态、求稳怕乱、安于现状的心理根深蒂固。

如何剔除这些积淀在国民心理中的积弊,调动起广大人民创新求变、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对今后的改革大业仍然至关重要。

三、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之后,“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成为当代中国的两个核心词汇。

二者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的关系,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目标的真正实现。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看,源自启蒙运动以来的近代发展观念,由于工具理性的过度张扬,已经使当代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种种难以克服的困境,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

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开发,已经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一种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

在此情况下,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这种整体论的思维方式与和谐观念显示出其独特的智慧和魅力。

如果说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理念上是对长期以来我们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否定,代表了当今人类文明整体发展的趋势。

和谐社会的提出,则既是针对由于传统发展观而导致的现实社会诸多问题、矛盾的一种解答,也是对传统发展目标的一种纠正。

四、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个古老的观念。

在中国古代,所谓的“民本”不过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的手段。

但看到民众的力量,维护民众的利益,依然是一种进步的观念。

在西方,古希腊的普罗泰格拉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从而开西方“人本”思想之滥觞。

自近代启蒙运动以来,“人本”思想更是在反对中世纪“神本”思想中成为近代思想的主流,18世纪的康德提出了“人是目的”的响亮口号。

马克思则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条件”。

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是伴随着发展观的转变而提出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它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也不同于西方“人本”思潮,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结合的产物。

就当代中国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党的宗旨,体现了党在新时期“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时代作风。

它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

它要求我们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贯彻始终,都要努力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做到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

责任编辑 王建军
·
45·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探索》2007年第5期(总第167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