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简报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简报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简报(第14、15期)新模式推广领导小组 2006年10月16日领导讲话东城区城市管理新模式是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为政府充分发挥主导协调职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城市,发挥着引领当代数字化城市新潮流的作用。

新模式充分体现了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执政与管理理念,在应用中有着广泛的拓展空间,为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的应急系统提供了经验,对加强社会管理,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具有长远的意义。

(10月8日,国务院参事、应急领导小组副组长闪淳昌与民盟中央、东城区城管监督中心同志谈话记录。

扬州数字化城管顺利通过国家验收10月16日,扬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通过国家建设部验收,成为全国通过建设部验收的第一个实行数字化城管的中小城市,该市独创的“四级”城市管理模式对全国中小城市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陈蓁蓁,江苏省建设厅副厅长徐学军,扬州市市委常委、副市长桑光裕以及建设部验收专家组崔俊芝院士等专家出席了验收汇报会,江苏省南京市等16个城市的政府主管副秘书长、城管局局长等领导及扬州市各政府有关部门100多人列席了会议。

专家组通过考察验收,认为:扬州市创造性提出并实现了适合中小城市的“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管理、四级网络” 的城市管理模式,以及部件“先属主后属地”、事件“先属地后属主”的管理、指挥和处置原则,并在视频监测资源整合、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整合、社区信息化系统和社区管理系统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了若干创新,使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由过去的1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将“人民城市人民管”落实到了实处,对全国中小城市的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推广作用。

最后,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陈蓁蓁充分肯定了扬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尤其对试点工作中的创新部分给予了高度赞扬,同时,她还希望与会的江苏省其他各城市要借鉴北京东城区、南京鼓楼区以及扬州市的数字化城管经验,提高对数字化城管的认识,加强领导,全面推动江苏省数字化城管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建设部首个数字化城市管理培训在江苏省举行10月17日,江苏省建设厅在扬州市召开全省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推广培训会。

全省13个地级市和部分县级市的分管市长或秘书长、城管(市容)局长,扬州市各区分管区长、城管局长以及城建、工商等职能部门分管负责人观摩了扬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运行演示并集中参加了培训。

培训会专门邀请建设部专家组崔俊芝院士、蒋景瞳研究员、黄金屏处长等专家为大家作专题培训辅导。

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发展及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中万米单元网格划分、城市部件管理、两个“轴心”管理体系、管理流程再造、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做法与经验,新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以及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标准宣贯。

这次培训是建设部自新模式推广以来,以省建设厅为主举办的首期培训会。

本刊述评十月金秋,硕果累累。

在迎接建设部即将召开“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会”前夕,就一年多来新模式在全国推广的具体情况,本刊编辑部采取多种手段,广泛搜集推广情况,理顺推广进程,提炼特色做法,总结成功经验,形成综述如下:一、新模式全国推广总体情况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众多专家学者的积极支持下,在各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下,城市管理新模式的推广工作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并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推广范围广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视察东城区城市管理新模式后指出,要求相关部门选择不同类型的城市进行试点推广工作。

建设部先后公布的两批试点城市(区)共涉及4个直辖市、12个省的27个城市(区)。

有沿海城市,也有内陆城市;有南方城市,也有北方城市;有东部城市,也有西部城市;有发达城区,也有县级市。

(二)推广力度大新模式从运行到推广,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各级领导的厚爱与关心。

建设部、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中央编办均对新模式的推广工作给与了充分的支持与帮助。

建设部专门成立了新模式推广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四项部颁标准,为推广工作保驾护航。

(三)推广速度快2005年7月18日建设部公布第一批试点城市(区)名单。

4个月时间,南京市鼓楼区、上海市长宁区、卢湾区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就已建成并通过建设部验收。

2006年3月26日,建设部公布第二批试点城市(区)名单。

8个月的时间,新模式已经发展到全国27个试点城市(区),城市管理新模式已经由东城一支独秀到全国遍地开花。

2006年3月15日,建设部牵头,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主办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简报》创刊;2006年3月30日,由四市五区的代表发起,各试点城市作为成员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联谊会”成立,为全国城市管理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正是这种由上而下的大力推广,城市管理新模式在短短的一年内响彻神州,掀起了一场全国城市管理的革命。

二、各试点城市(区)的具体进展情况全国27个试点城市(区)的具体进展呈现三种情况。

(一)第一种情况——通过建设部验收,正式运行。

均为第一批试点城市(区),具体包括北京市朝阳区、上海市长宁区、卢湾区、南京市鼓楼区、杭州市和扬州市。

(括号内为通过验收时间)南京市鼓楼区(2005年9月16日) 南京市鼓楼区与东城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由东城区输出整套技术并提供全面技术服务。

自2005年9月19日至今,结案率始终在95.72%以上。

上海市长宁区(2005年12月14日) 上海市长宁区将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与常效常态城区管理方法有机结合,以存量和顽症的整治为突破口,实现城市管理的网格化、高效化和精品化。

2006年1月至今,结案率始终在99%以上。

上海市卢湾区(2005年12月14日) 自2005年10月1日至今,上海市卢湾区系统的运转呈现“两高一低”态势:立案率高、结案率高、投诉率低,及时率始终维持在98%以上。

北京市朝阳区(2006年3月21日) 北京市朝阳区实施“1221”总体框架,即一个区级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中心;城市管理监督员和协管员两支队伍;一个闭环的监督考核机制。

朝阳区率先将网格化管理推向农村,结案率逐渐提高。

杭州市(2006年8月27日) 立足“市、区、街、社”城市管理网络,着眼“管理与养护、执法、建设、经营”分离的实际,建立了统一受理、层级协调、按责处置的运行模式,日派遣率达98%,“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解决”三大机制初步形成。

扬州市(2006年10月16日) 扬州市按照“一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原则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自6月5日运行以来累计处理城市管理问题32677件,结案率达98.96%。

(二)第二种情况——开始试运行,准备迎接建设部验收。

包括第一批试点中深圳市和武汉市江汉区,以及第二批试点中的浙江嘉兴市。

(括号内为开始试运行时间)武汉市江汉区(2005年10月20日) 武汉市江汉区建立了以社区为基础,以网格化为依托,以新体制为保障,以数字技术为手段,以“四到社区”为基本内容,“以人为本”的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

2005年10月18日至今,结案率均维持在83%以上。

浙江嘉兴市(2005年12月1日) 浙江嘉兴市数字化网络已延伸到市区60多平方公里,派发给相关责任部门的案件的平均办结率为92.6%。

深圳市(2006年6月28日) 深圳市明确了特区内罗湖等四区于2006年7月建成,特区外宝安、龙岗两区于2007年7月建成的“两步走”建设计划。

自2006年6月28日至今,结案率维持在86%以上。

(三)第三种情况——根据制定的实施方案进行试运行前的各项筹备工作。

主要包括第一批试点中的成都市、烟台市,以及绝大部分第二批试点城市(区)。

成都市在保持现行管理体制不变的基础上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基本框架,制定了建立全市统一的数字化城管基础平台和数据中心,及市、区两级业务处理平台的工作方案,以青羊区为先行试点,全市2006年11月底投入使用。

烟台市确定了“市、区统分结合、属地管理、资源整合、因地制宜、系统开放”的试点工作原则,计划将12319投诉受理系统与市监督考核中心合并,并建立统一的投诉受理平台。

山东即墨市计划设置两个轴心,创建指挥、监督、执行相分离的互动型城市管理新体制。

其总体架构包括一个综合信息平台,一套结构紧凑和联系密切的监督、指挥和执行体系以及自动评价机制三个方面。

预计2006年10月开始试运行。

广西南宁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监督指挥中心建设第一期工程已经开工。

预计2006年年底将完成案件处理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行政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

浙江台州市一期工程技术实施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

一期工程建设区域为路桥区的路桥、路南、路北三个街道,主要对街面管理、环卫作业、停车管理和社会服务进行数字化管理。

目前已开展城市部件、事件测绘普查和系统平台的建设工作,计划在年底前投入试运行。

天津河西区已经出台了一个整体的网格化管理方案,以资源整合为思路,现有资源为平台的方式进一步做好网格管理工作。

天津大港区整合现有的信息化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平台,建设适合大港区实际情况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

重庆市高新区注重加大硬件系统建设,设立快速处理程序,创建部门协作和BT管理模式,实现综合执法,提高了工作效率。

山西晋城市整合信息人力资源,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力争按要求完成数字城管建设任务。

江苏无锡市按照“一级监督(市)、两级指挥(市、区)、三级负责(市、区、街道)、四级网络”的方式,拟成立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正县级单位。

河南郑州市实施“指挥集中,监督下放”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具有郑州特色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

云南安宁市以“科学编制、整合资源、严格筛选、用管一致”为指导原则进行监督员队伍建设,计划将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与“数字安宁”规划相结合,建立城市基础数据资源库和综合指挥中心。

云南昆明市、浙江诸暨市、江苏常州市、河北邯郸市、山西长治市、河北石家庄市建设方案已上报建设部,正在实施中。

三、新模式全国推广市区两级平台的经验介绍27个试点城市(区)在学习“东城模式”的同时,坚持因地制宜,自主创新,在系统建设、监督员管理、信息采集等方面涌现出很多的特色做法,值得借鉴。

(一)市级平台目前,全国有五个城市开通并开始运行市级城市管理平台,即扬州市、杭州市、北京市、上海市和深圳市。

扬州市级平台:独创“一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在全国中小城市中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将城管系统作为数字扬州大平台的一个组成部分,设计实现一体化的集成系统。

共覆盖市区141平方公里,目前正在运行的区域为核心区域,共涉及38平方公里、14个街道、77个社区。

杭州市级平台:立足“市、区、街、社”城市管理网络,着眼“管理与养护、执法、建设、经营”分离的实际,杭州市建立了统一受理、层级协调、按责处置的运行模式,以及城市管理信息中心和城市管理协同平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