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所得税会计第一节所得税会计概述⒈识记:⑴会计利润答:会计利润又称为利润总额,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利润等于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
⑵纳税所得答:纳税所得又称应税利润,是自然人或法人在一定期间内,由于劳动、经营或投资而获得的继续性收入,扣除按税法规定准予扣除的项目后的余额。
⑶所得税会计发展的三个阶段答:所得税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其产生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①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合二为一的共同发展时期。
②所得税会计和财务会计的逐步分离时期。
③所得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时期。
⑷所得税会计答:所得税会计是财务会计中专门处理会计收益与应纳税所得之间差异的会计程序。
⑸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基于资产负债观,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负债依据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确定两者之间的差额。
两者之间的差额可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由此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程序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会计核算的一般程序为:①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
②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③确定暂时性差异。
④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额或转回额。
⑤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⑥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⒉领会:⑴所得税的性质答: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对企业在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法征收的一种税。
关于所得税的性质,主要存在两种观点:①收益分配观。
其认为:企业向政府交纳的各种税金,在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现金股利一样,具有利润分配的性质,是企业的一项利润分配。
其与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区别在于国家是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利润分配的所得。
②费用观。
其认为:企业向国家交纳的各种税金与企业其他支出一样,均属于费用性质。
⑵所得税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的原因答: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之所以分离,主要是税法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会计的反作用日益明显。
在对相关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上,税法与会计产生了差异。
主要表现在:①目标不同。
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企业真实、完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以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合理决策;而税法是以课税为目的。
②依据不同。
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而税法的处理依据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
③核算基础不同。
财务会计的核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而税法则按照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混合计量所得,许多情况下以现金的实际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为标准。
⑶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意义答: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基于资产负债观。
一方面,按资产负债观确认的收益既考虑交易因素的影响,也考虑非交易因素的影响,因而,比按照收入费用观确认的收益更为全面,对使用者也更为有用,能够有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企业在报告日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量作出恰当的评价,提高预测价值;另一方面,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确认和计量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对未来所得税流入或流出的影响,即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能较为完整地体现资产负债观念,在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面贯彻了资产、负债的界定。
第二节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及暂时性差异⒈识记:⑴资产的计税基础答: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在收回资产的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某项资产在未来期间使用或最终处置时,依据税法规定,可以作为成本或费用税前列支而不需要缴税的总金额。
即:资产的计税基础=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某一资产负债表日资产的计税基础=该项资产成本—该项资产以前期间已税前列支的金额资产所代表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企业时,有可能需要纳税,产生应税收益。
而资产的计税基础就是在未来期间计算应税收益时可以抵扣的部分,即不需纳税的金额。
⑵负债的计税基础答: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其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以抵扣的金额。
亦即某项负债在未来支付时不能抵扣的税额。
即: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未来可税前扣除的金额负债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时,有可能需要抵扣应税所得,产生可抵扣费用。
而负债的计税基础就是在未来期间计算应税收益时不可抵扣的部分。
⑶暂时性差异答: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
⑷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答: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企业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⑸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答: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企业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⒉领会:⑴暂时性差异的分类答:暂时性差异按照对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的不同影响,可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其中,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增加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相应增加企业未来期间的经济利益流出即应交所得税额,因此,在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当期,将其对所得税的影响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相应减少企业未来期间的经济利益流出即应交所得税额,因此,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当期,应将其对所得税的影响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⑵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情况答: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通常产生于以下两种情况:①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
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表明资产在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少,依据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多,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在未来期间可以减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并相应减少应交所得税。
②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
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表明企业在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与该负债相关的全部或部分支出可以从未来应税经济利益中扣除,从而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
⑶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情况答: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通常产生于以下两种情况:①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
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表明该项资产在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不能全部税前扣除,两者之间的差额要交税,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②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
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表明该项负债在未来期间可以税前抵扣的金额为负数,意味着其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的差额,应调增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额。
因此,属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⒊应用:⑴资产计税基础的计算答:资产的计税基础通常可以按以下情况计算:①在初始确认时,其计税基础一般为取得成本,即企业为取得某项资产支付的成本在未来期间准许税前扣除。
②在持有期间,其计税基础则为资产的取得成本减去以前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已经税前扣除金额后的余额,此余额表示依据税法规定,该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仍然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⑵负债计税基础的计算答:①负债的确认与偿还不影响损益时,其计税基础就是账面价值。
②负债的确认与偿还影响损益时(如预计负债),其计税基础等于账面价值扣除未来可税前扣除的金额。
⑶资产项目产生的暂时性差异的计算答:资产负债表中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可能存在差异的资产项目及其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主要有:①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期末的账面价值为该时点的公允价值,其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异计入当期损益;税法规定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金额不计入应纳税所得,在实际处置或结算时,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或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确定的处置成本后,其差额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
故该类金融资产在某一会计期间的计税基础为其取得成本,其公允价值变动金额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会计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期末其账面价值为该时点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与其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税法上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税基础为其取得成本,故某一会计期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金额为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③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当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时,投资企业要做出相应调整,同时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变动;而税法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按成本计量且在持有期间保持不变。
故在某一会计期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产生的差异为暂时性差异。
④投资性房地产的暂时性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待有的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时,可以采取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模式。
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确定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相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其计税基础的确定类似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⑤固定资产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固定资产在初始取得时,会计准则确定的入账价值与税法确定的计税基础通常情况下相同。
固定资产在持有期间进行后续计量时,由于会计和税法在折旧方法、折旧年限以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等方面处理规定不同,可能导致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产生暂性差异。
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计算用公式表示如下: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取得成本—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取得成本—依据税法规定已在以前期间扣除的折旧额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主要包括折旧方法及折旧年限不同导致的差异和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导致的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可供选择的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
税法规定,固定资产一般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
此外,会计准则规定,折旧年限由企业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自行合理确定,而税法则对每一类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作出了明确规定。
如果企业进行会计处理时,采用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与税法规定不同,将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产生差异。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持有固定资产期间,如果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应当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减少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而根据税法规定,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发生实际性损失前不允许税前扣除,即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不会随减值准备的提取发生变化,由此导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产生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