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外科护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护理
(外科护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护理
护理评估
辅助检查
1 一般检查
①四肢和颈部动脉触诊及听诊,记录间歇性跛行距 离和时间试验。
②皮肤温度测定:双侧肢体对应部位皮肤温度相差 2℃以上,提示皮温降低侧有动脉血流减少。
③患肢远端动脉搏动情况:若搏动减弱或不能扪及 常提示血流减少。
护理评估
辅助检查
1 一般检查
④肢体抬高试验(Buerger test):病人平卧,下肢抬 高70°~80°,持续60秒后,若出现麻木、疼痛、足趾 和足掌皮肤呈苍白或蜡黄色为阳性;再让病人坐起,下 肢自然下垂于床沿,正常人皮肤色泽可在10秒内恢复正 常。若超过45秒且皮肤色泽不均匀,进一步提示患肢存 在动脉供血障碍。足部皮肤出现潮红或发绀者,提示下 肢有严重供血不足。
第十八章 周围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二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的护理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血管的炎症性、节段 性和周期性发作的慢性血管闭塞性疾病,又 称Buerger病。
多发于四肢中、小动静脉, 以下肢多见。 青壮年男性好发。
病因
外来因素 内在因素
主动或被动吸烟 寒冷与潮湿的生活环境 慢性损伤和感染 自身免疫功能紊乱 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调 遗传因素
③定期测皮温并记录,两侧对照,以观察疗效。Biblioteka 护理措施4 治疗配合
①术前按常规准备,需植皮者,做好植皮区的 皮肤准备。
②疼痛的护理:对早期病人可遵医嘱给予血管 扩张药物及中医中药治疗;对疼痛剧烈的中、 晚期病人疼痛剧烈,常需使用麻醉性镇痛药, 应注意成瘾性;疼痛难以解除者可实施病人自 控镇痛(PCA)技术。
处理原则
1 非手术治疗
防治病变进展,改善和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①一般治疗:严禁吸烟,防止受潮、受冷和外伤,肢体保暖 但不做热疗,以免组织需氧量增加而加重症状;疼痛严重者 可选择有效的止痛方法,早期患肢进行适度锻炼,促进侧支 循环建立。
②药物治疗:血管扩张剂能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血管痉挛; 低分子右旋糖酐能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 形成;中医中药活血化瘀;并发感染的病人应用抗生素。
局部缺血期
Ⅰ期 Ⅱ期
患肢发凉、麻木、皮肤温度较低,苍白, 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
表现为间歇性跛行,皮肤温度降低、苍白 明显,指(趾)甲变形可出现皮肤脱屑、 干燥,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患肢动脉有局限 性狭窄
患肢动脉狭窄, 侧支循环代偿
主要症状是静息痛,持续性剧烈疼痛。病 动脉狭窄严重、
营养障碍期 Ⅲ期 人屈膝护足,辗转不安,患肢被迫下垂位。 广泛,侧支循环
护理措施
5 心理护理
病人由于肢端疼痛和坏死异常痛苦和极度焦 虑,医护人员应以极大的同情心关心体贴患 者,耐心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其情绪稳 定,能配合治疗和护理并促进早日康复。
护理措施
6 健康指导
①劝告病人戒烟并说明其危害性。 ②自我保健,遵医嘱服药,定期门诊复查。 ③指导病人进行患肢功能锻炼,促进侧肢循环建 立,改善局部症状。 ④保护患肢,切勿赤足行走,避免外伤。鞋子必 须合适,不穿高跟鞋。穿棉制或羊毛制的袜子, 每日勤换袜子,预防真菌感染。
护理措施
肢体运动(Buerger运动)
病人平卧,双下肢抬高45°~60°,维持2~3分钟 ,然后坐起,双足自然下垂,足跟置于地面上,踝 部进行屈曲和左右摆动的动作,足趾上翘并尽量伸 开,再向下收拢。
护理措施
1 一般护理
指导病人进行患肢适度锻炼,术后体位头高足 低位,使血液容易灌流至下肢。 告知患者避免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双膝交叉, 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加强营养,提高机体修复能力。
护理措施
2 对症护理
①控制或缓解疼痛,选择有效的镇痛方法。 ②预防继发感染,加强创面换药,遵医嘱给予抗 生素。 ③促进侧支循环,掌握正确的休息与活动方式。
护理评估
辅助检查
护理评估
辅助检查
2 特殊检查
①超声多普勒检查可以评价缺血程度,检查动脉是否狭 窄或者闭塞,还能测定血流方向、流速和阻力。
②CTA:能在整体上显示患肢动脉、静脉的病变节段及 狭窄程度,但对四肢末梢血管的显像常出现假阳性。
③DSA:患肢中、小动脉多节段狭窄或闭塞是血栓闭塞 性脉管炎的典型征象。能了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侧 支循环建立情况。
本病发生和发 展的重要环节
病理生理
病情进展
病变主要累及四肢的中、小动静脉,常起始于动 脉,后累及静脉,由远端向近端发展,病变呈节 段性。
病变性质
早期以血管痉挛为主,活动期为血管全层非化脓 性炎症,有细胞浸润和血栓形成。
侧支循环建立
后期血管壁炎症消退,血栓机化,新生毛细血管 形成,血管周围广泛纤维化并有侧支循环形成。 但随着病程发展,侧支循环难以起代偿作用,最 终动脉完全闭塞,肢体远端发生坏疽和溃疡。
③高压氧治疗:提高机体血氧含量,改善组织的缺氧程度。
处理原则
2 手术治疗
目的是重建动脉血流通道、增加肢体血供,改善 缺血引起的后果。 手术方法主要有旁路转流术、腰交感神经节切除 术、动静脉转流术、大网膜移植术、截肢术。
慢性疼痛 组织完整性受损
活动无耐力 潜在并发症
与患肢缺血、组织坏死有关。 与肢端坏死、脱落有关。 与患肢远端供血不足有关。 出血、栓塞。
指(趾)腹色暗红,肢体远端浮肿
失去代偿能力
静息痛等症状加重,指(趾)端出现干性 组织坏死期 Ⅳ期 坏疽或缺血性溃疡,继发感染后出现湿性
坏疽或全身中毒症状
患处动脉完全闭 塞
护理评估
坏疽
护理评估
心理—社会状况
患肢反复出现的极度疼痛、肢端坏死与感染等 的产生使病人焦虑、悲观;对本病有关知识缺 乏,使病人丧失了对生活与治疗的信心。
护理措施
3 病情观察
①密切观察血压、脉搏、肢体温度及切口渗血情况。
②在血管重建术及动脉血栓内膜剥除术后,需观察患 肢远端的皮肤温度、色泽、感觉和脉搏强度以判断血 管通畅度。若动脉重建术后出现肢体肿胀、皮肤颜色 发紫、皮温降低,应考虑重建部位的血管发生痉挛或 继发性血栓形成,应报告医师,协助处理或做好再次 手术探查准备。
护理评估
患者年龄、性别,有无长期大量吸烟史,有无 感染、性激素影响及外伤史,有无长期在湿冷 环境下工作史。
护理评估
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常呈周期性发作。 主要为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经较长时间后症 状逐渐加重。 按病变发展程度可分为四期:
护理评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临床分期
临床分期
身体状况
病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