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准扶贫的基本原则

精准扶贫的基本原则

精准扶贫的基本原则【篇一:精准扶贫指导意见】德格县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方案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川办发[2014]25号)文件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在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初拟德格县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方案如下:一、精准扶贫工作思路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川办发[2014]25号)要求,全县统一安排部署,按照“乡为单位、分级负责、精准识别、精准扶持、动态管理”总体要求,通过开展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找准扶贫对象,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开展考核问效,实施动态管理,构建全县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二、精准扶贫工作原则(一)坚持乡镇为主体,分级负责的原则,有序开展精准扶贫各项工作。

(二)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公认的原则。

加大宣传力度,发动群众参与,引导第三方监督,实行公示公告,确保政策公开、规则公平、结果公正,群众公认。

(三)坚持程序统一,精准识别的原则。

严格按照《德格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规定的工作流程,认真开展扶贫对象识别认定,做到结果准确、群众满意。

(四)坚持尊重群众意愿,精准扶持的原则。

摸清扶贫对象帮扶需求,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制定到村到户帮扶规划,明确帮扶责任人,落实帮扶措施。

(五)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涉农资金普惠到贫困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特惠到贫困户,做到“精准滴灌”。

(六)坚持进出有据,动态管理原则。

建立扶贫对象动态调整机制,脱贫则出,返贫则进,实现有出有进、进出有据。

及时更新扶贫对象信息,实行动态管理。

三、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找准扶贫对象,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责任,落实帮扶措施,做到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让扶贫对象“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建设好班子”,确保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

四、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一)主要任务。

1.建立精准识别机制。

组织协调各级各相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对象识别,引入第三方监督,坚持公示公告,提高执行力,确保识别结果真实、准确,做到户建卡、村造册、乡立薄、县归档。

2.建立精准扶持机制。

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扶贫措施与建档立卡结果相衔接,因地制宜、因村因户施策,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建立驻村工作队制度,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3.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构建县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建立扶贫对象进出机制,使稳定脱贫的扶贫对象及时退出,低于农村扶贫标准的农户及时纳入。

及时开展扶贫信息网络数据更新,对扶贫对象实施动态管理。

(二)重点工作1. 制定实施细则。

制定《德格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细则》。

2.组建工作队伍。

县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乡镇、行政村。

大学生村官,结合六大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等活动,组建驻村工作队,开展精准扶贫相关工作。

3. 组织宣传培训。

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县扶贫移民局负责组织开展对乡(镇)、行政村、第三方等工作人员的宣传培训。

4.开展精准识别。

以乡(镇)党委和政府为主体,按照农户申请、民主评议、逐级审核、公示公告等规定程序,精准识别农牧区扶贫对象,并建档立卡。

5. 实施精准扶贫。

将各项扶贫措施与建档立卡结果相衔接,针对致贫原因,明确帮扶责任人,落实帮扶责任,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

向贫困村派驻工作队,发挥牵线搭桥、引资引智、参与管理等工作,确保扶贫政策和资源精准落到农牧区扶贫对象头上。

6.实行动态管理。

根据农牧区扶贫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劳动能力变化等情况,按期对脱贫扶贫对象和低于农村扶贫标准的农户进行核查,实现农牧区脱贫对象有进有出,进出有据。

五、精准扶贫工作需出台的配套政策(一)德格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

(二)德格县驻村工作队制度。

(三)德格县农牧区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办法六、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范围全县26个乡镇,171个行政村区域范围内所有农牧民。

七、推进方式步骤(一)推进方式。

全县统一安排部署,全面有序推进。

(二)工作步骤和时间进度。

2014年12月底前,完成全县171个行政村扶贫对象识别、建档立卡、结对帮扶(包乡联系单位、县级联系人)、制定计划、数据录入等工作,2015年1月底前,完成数据更新工作。

主要分为七个阶段。

1.前期准备工作阶段(2014年5月底前)。

各相关部门(各包乡联系单位、定点援建单位、县级包乡联系人)、各乡镇制定实施细则、组建工作队伍、组织宣传培训等。

2.对象识别阶段(2014年6月底前)。

完成初选对象、公示公告等工作。

3.结对帮扶阶段(2014年7月底前)。

研究提出结对帮扶方案,明确结对帮扶关系和帮扶责任人。

4.制定计划阶段(2014年8月底前)。

完成制定到村到户帮扶计划,已确定的贫困户、贫困村填写《扶贫手册》、《贫困村登记表》等工作。

5.数据录入阶段(2014年9月底前)。

将《贫困手册》、《贫困村登记表》等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并进行数据审核。

6联网运行阶段(2014年10月底前)。

县扶贫移民工作局牵头将录入数据在本级范围内联网并并试运行。

7.数据更新阶段(2015年1月底前)。

完成农村扶贫对象信息及时更新、录入和动态管理等工作。

八、精准扶贫工作各级工作职责(一)县级工作职责。

制定实施细则;县委组织部组建驻村工作队;县扶贫移民局组织开展乡镇、村、调查员和第三方工作人员培训;县扶贫领导小组组织指导乡镇、村开展工作;督查考核;审定公告农牧区扶贫对象名单;建立农牧区扶贫对象电子档案。

(二)乡镇工作职责。

制定实施方案;宣传动员;组织指导村开展工作;审核、公示上报农牧区扶贫对象名单;指【篇二:精准扶贫知识问答】3、贫困村确定标准贫困村识别原则上按照“一高一低一无”的标准进行。

即2013年底,行政村贫困发生率高出全省贫困发生率(具体可按贫困发生率25%以上掌握);2013年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县平均水平的60%;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

4、贫困户确定标准以国家2013年农村扶贫标准为我县贫困户识别标准: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

5、贫困户类型扶贫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

6、扶贫开发工作对象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作为2015-2018年扶贫开发工作对象。

7、精准扶贫的内涵“五个一批”: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

“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11、贫困户脱贫标准①、执行国家农村扶贫标准2300元(2010年不变价),贫困人口脱贫按照年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价作为减贫人口的依据;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高于扶贫线600元以上,且有可持续性;③、无劳动能力的家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后,年人均纯收入要达到扶贫线标准;④、有安全住房;⑤、家庭有病人的能够得到有效救治。

12、贫困村脱贫标准①、水。

建档立卡贫困户安全饮水达标率100%;②、电。

农村电网得到改造,农电入户率100%;③、路。

行政村(建制村)通水泥路(沥青路)和通班车率达100%,组组通公路和村内便道硬化率100%;④、讯。

行政村(建制村)村村通宽带,自然村村村通电话,网络通讯覆盖率100%;⑤、房。

贫困村内危房改造的完成度100%;⑥、文化。

文化信息员覆盖率100%,村文化活动室比例100%;⑦、教育。

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9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以上,义务教育入学率100%;⑧、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村卫生室达标合格率100%;⑨、保障。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100%;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100%;⑩、产业。

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覆盖率100%;?、就业。

村内贫困户富余劳动力都有相对固定的务工地点,适时就业率100%;?、收入。

90%以上的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45%以上。

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户户有增收项目,比例100%;?、帮扶。

贫困村精准选派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干部结对帮扶到村到户100%。

【篇三:精准扶贫】精准扶贫:识别“扶真贫” 帮扶“真扶贫”“如何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农村扶贫和城市扶贫如何衔接?”“如何消除贫困地区文盲、半文盲,提高人的素质?”12月2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气氛热烈。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专题询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

国务院提出,要推动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这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两个半小时的询问中,共有11位常委委员和1位列席会议的人大代表提出问题。

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和人民银行等部门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并回答了提问。

对贫困县取消gdp考核【背景】一边四处“哭穷”申请“贫困帽”,一边又变相投资近亿元兴建豪华办公楼。

这几天,黑龙江海伦市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地方政府要政绩的时候争戴“富帽”、要利益的时候又争戴“穷帽”,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有的县甚至打出宣传标语:“热烈祝贺成为贫困县”。

【委员提问】辜胜阻委员:我的问题是如何打破“扶贫、脱贫、返贫、再扶贫”的恶性循环,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让“减贫摘帽”代替“哭穷戴帽”?【部委回应】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形象地说,扶贫开发重点县有点类似于身份划定,凡是进入重点县的,不仅可以拿到扶贫资金,而且可以享受到多项政策支持,包括中央的、地方的甚至国际援助。

由于扶持政策的含金量比较高,所以很难退出。

反过来说,我们在政策上实际是反向激励。

所以就出现了干部群众普遍不愿意“摘帽”的情况,一些非重点县也想办法哭穷“戴帽”。

这里更重要的是政绩观和考核体系的问题。

在考核办法中基本是以gdp论英雄,扶贫工作基本没有进入考核体系。

现在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虽然一些贫困县的经济指标上去了,但是老百姓得到的好处不明显。

这些问题和现象值得深思。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意见,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是改进考核机制,对限制开发区和生态脆弱的贫困县取消gdp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考核标准。

二是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工作的重心下沉到村、到户,精准识别“扶真贫”、精准帮扶“真扶贫”。

三是开展调查研究,制定重点县退出的正向激励措施。

四是开展试点,探索重点县的退出机制。

在城镇化进程中精准扶贫【背景】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还有近1亿贫困人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