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线监测方案

管线监测方案

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碧云路站项目
基坑管线监测报告
编制:
审核:
批准:
上海京海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三月
目录
1 工程概况 (2)
1.1工程简况 (2)
1.2周边环境 (2)
1.2.1地下管线情况 (2)
1.3工程地质 (2)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监测依据及目的 (1)
2.1监测依据 (1)
2.2监测目的 (1)
3 监测内容 (2)
4 监测测点布设 (2)
4.1监测点布设统计表 (2)
5 监测设备 (3)
6 监测频率 (3)
7 监测报警值 (4)
8 监测成果分析 (5)
8.1施工工况简述 (5)
8.2碧云路站主体施工期间监测数据总结分析 (5)
8.2.1 管线沉降 (5)
9 结论与建议 (5)
10 附件 (6)
附件一:管线数据汇总 (6)
1工程概况
1.1工程简况
9号线车站设计起讫里程:SDK48+112.500~SDK48+268.500,站中心里程为SDK48+193.500,车站为地下三层岛式车站。

车站站台宽度14m,结构内净宽21.6m,车站标准段开挖深度约为24m,端头井开挖深度约为26m,车站内净长156m,是双柱三跨三层地下车站,覆土3m左右。

车站采用明挖法施工。

碧云路站9号线车站共设3个出入口,两组风亭。

2号出入口位于车站南侧,且在云山路东侧绿化带内,与1号风亭合建。

4号出入口位于车站南侧,且在云山路西侧绿化带内,与2号风亭合建。

5号出入口位于车站北侧,且在云山路西侧绿化带内。

1.2周边环境
1.2.1地下管线情况
对车站有影响的主要管线见表:
1.3工程地质
经本次勘察揭露,本区间地基土在75.00m深度范围内均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属第四系滨海平原地基土沉积层,主要由饱和粘性土、粉土和粉砂组成,一般具有成层分布特点。

各土层的土性描述与特征详见表1.3-1:地层特性表。

2监测依据及目的
2.1监测依据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
4)上海地铁基坑工程施工规程(SZ-08-2000)
5)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上海市)(DG/TJ08-2001-2006)
6)上海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管理指南
7)本工程监测技术服务议标文件以及相关设计资料
2.2监测目的
监测是对工程施工中所引起的土体性状的变化、周围环境与地下管线的变化、基坑和支护结构本身的安全及稳定性的变化进行的系统和系列的现场观测工
作。

概括而言,本次监测工作的主要目的有:
⑴及时为基坑工程施工反馈变形信息,随时根据监测资料调整施工程序,消除安全隐患,是工程信息化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断基坑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重要依据;
⑵为修正设计和施工参数、预估发展趋势、确保工程质量及周边管线、建筑物的安全运营提供实测数据,是设计和施工的重要补充手段;
⑶为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据;
⑷为理论验证提供对比数据;
⑸积累区域性设计、施工、监测的经验。

3监测内容
为了基坑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提供及时有效的监测数据,根据本工程基坑明挖顺筑法施工的特点,结合现场的周边环境情况及基坑围护设计提出的监测技术要求,本基坑施工监测主要设置如下内容:
1)周边地下管线沉降。

4监测测点布设
水准基准点的布设对于垂直位移监测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监测成果的有效性及可靠性。

故本工程的监测基准点布设原则如下:1)基准点布设在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以外,不受施工影响的区域,且不少于3个。

2)基准点在施工前15天至一个月埋设,并确定稳定后方才投入使用。

3)在整个监测期内定期一月联测一次,检验其稳定性,发现不稳定就另行补设。

4)在整个监测期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保护,确保正常使用。

4.1 监测点布设统计表
表4-1 车站主体基坑监测点布设汇总表
5监测设备
表5-1 本项目监测过程中使用仪器设备一览表:
6监测频率
根据相关规定对基坑监测时间间隔表要求,监测工作自始至终要与施工的进度相结合,监测频率应与施工的工况相一致,应根据基坑施工的不同阶段,合理安排监测频率。

表6-1 监测频率表
备注:9号线车站除西端头井南侧9-1~9-3轴基坑变形控制等级为一级外,其余主体基坑变形控制等级为二级,附属基坑变形控制等级为二级;14号线车站基坑变形控制等级为二级。

当现场监测发现变形过大或出现险情时,及时调整增加监测频率,必要时跟踪监测,以满足施工要求。

7监测报警值
提出主要监测项目的报警值如下表:
备注:H为基坑开挖深度。

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时,在监测日报表上盖报警章,报告施工管理人员,分析原因,提出相关建议。

8监测成果分析
8.1施工工况简述
本工程于2014年9月26日开始实施监测,2015年6月28日全部顶板结构施工完成。

详细施工工况见下表:
表8-1 施工工况一览表
8.2碧云路站主体施工期间监测数据总结分析
8.2.1 管线沉降
碧云路站主体基坑施工期间管线沉降变化曲线图,由图可见,在基坑开挖阶段该区域管线沉降较大。

在基坑结构施工及后期该区域管线沉降下沉趋势缓慢,沉降比较均匀。

随着时间推移,管线逐步达到稳定状态。

其中电力管线由于附属结构加固,后期略有上抬。

总体而言,该区域管线变化较为均匀,变形也比较合理,且变形曲线较为平缓,无突变等情况。

9结论与建议
12碧云路站西区基坑施工至今,周边地下管线沉降的累计变化最大值为:管线累计沉降变化量为M25(-9.29mm);
在施工过程中,我单位积极配合施工调整监测频率并及时提交监测资料,施
工单位和业主、监理及时分析监测数据,根据监测数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施工工艺,达到了信息化施工的目的.在重点施工期间和出现数据异常,单次达到报警值的时候,我单位根据施工工况做到了临时增加监测频率,及时的反应了基坑监测数据的情况,确保了安全施工的方向,使工程正常的、安全的进展下去。

最终工程圆满结束!
10附件
附件一:管线数据汇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