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渐进转型,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和全球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我国不容置疑地进入社会利益结构主体深刻变动、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计划体制积累下来的历史问题与市场经济新秩序建立过程中发生碰撞所交织于一起的“高风险时代”。
在这特殊时期,社会已由过去比较单一的结构向复杂的结构转变,其具体体现于利益主体更为多元,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利益需求更为多样。
在这种多变的情势下,人们原来所熟悉的社会大环境也在发生着整体性移位,一些在大家看来陌生甚至是无法想像的行为方式、游戏规则也相继呈现于周围,这些新出现的事物要得到普遍认同,大致需要一定的调整期、适应期和整合期,而在这“三期”的特殊转型期间中,因为各种利益冲突、贫富悬殊鸿沟、社会分层现象、收入不平衡性、贪污腐败、社会风气不正、就业形势严峻、物价波动以及购买压力等等问题而引发起新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的普遍性将始终并在一定时期内渗透并影响着每一位中国公民,这种影响也会通过彷徨、质疑、困惑、牢骚甚至是采取极端的行为予以反映和暴露。
社会公民大多从属于一定的组织,对于企业而言,员工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获取效益最大化的人力基础。
员工既是企业一员,更是社会一介公民,他们不仅工作于企业这个组织环境中,更多的是与家人一道生活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内,因此,他们的思维、观念、行为规范不仅与企业经营管理息息相关,更与社会环境休戚与共。
那么,作为企业如何正确看待员工身上呈现的“社会转型综合症”,如何正确处理这种综合症弊端通过员工群体带入企业所引发的各类不利因素,这应该是当前特别值得我们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开始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这个转型过程进入了加速期。
我国的社会转型与其他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相比,虽然存在着许多共性的东西,比如说都是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都是人的生存方式由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的转变,但由于我国农业文明的源远流长,以及今天转型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表现出许多独有的特点。
转型过程漫长。
中国的农业文明非常发达,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有着强大的影响。
因此,现代工业社会取代传统农业社会的过程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
同时,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这样一个庞大经济社会体中实现社会转型是一个崭新的历史课题,既没有现成的历史经验、也没有其他国家的成功实践可供借鉴,完全是一个独自探索的课题。
这样,一方面,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转换;另一方面,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课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探索,这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转型过程复杂。
中国社会的转型是在已实现了现代化的西方社会遭遇深刻危机、出现一系列弊端之后开始的,如何扬其长而避其短是一个复杂的课题。
这可以使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少走弯路,但也使这一过程更加复杂。
可以说,当中国社会还没有完全享受到现代化积极成果的时候,西方就已经开始了对现代化的全面而尖锐的批评,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更是主张抛弃现代性,以避免人类的毁灭。
这种时代的落差使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境遇更加复杂化。
转型中矛盾尖锐。
西方现代社会开始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西方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是相对平缓地进行的。
而中国的社会转型最初是外源式的,是在外来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下启动的,它不仅无法像西方国家那样从殖民扩张中获得原始资本积累,相反自己就是西方殖民扩张的对象。
由此形成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相互交织的状态。
这种情况必然影响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
这就决定了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在更为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推进的,国际格局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转型的难度。
因此,研究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一定要把多变的国际环境考虑进来,认识到由此带来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巨性还表现在它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推进的。
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的相互影响与制约从未如此强烈,各个国家、民族的政治文化也相互影响,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孤立地求得生存和发展。
这种情况对后发展国家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这也直接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机遇与挑战。
二、转型时期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转型时期,企业也面临一些困境:第一,招工融资难,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现在企业面临的头号问题是招工和用工成本提高,企业融资也比较困难。
第二,准入门槛高。
第三,税费负担重。
第四,企业的利润薄,只有1%、2%,好的只有3%到5%。
第五,转型压力大,特别是大家觉得成本上升以后,只有通过转型来消化这个高成本。
第六,发展的环境比过去更差一些等同时,转型时期,我们觉得企业也面临六个方面的历史机遇。
第一,人口城镇化将创造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第二,发展的低碳化将为企业带来绿色经济的机遇。
第三,产业的高端化将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第四,企业的信息化将帮助企业从容应对高成本的来临。
第五,经济服务化将培育大量的白领扩大市场需求。
第六,经营的国际化,也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企业海外拓展,将加快企业海外发展的进程等等。
三、转型时期中国企业员工所面对的压力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利益重新的调整、信息急剧的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思潮的冲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社会步伐的加快直接影响着人类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企业员工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过高的工作压力会给个人、组织、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从员工个人看,过高的压力会导致患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给生活质量造成现实威胁。
从组织、社会看,过大的工作压力直接影响组织的工作绩效、社会的发展。
据国际劳工组织报告,由工作压力所引起的无效生产已占到一个国家国民收入总值的20%。
Cartwright和Boyes(2000)估计,在美国60%以上的工厂缺勤与工作压力有关。
美国估计每年工作压力的成本在2000亿美元到3000亿美元之间。
由此可见,工作中过度的压力会使员工个人和企业都蒙受巨大的损失。
近来一系列的相关调查,都显示我国企业的员工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企业家》杂志对252位活跃在中国商界的企业家调查显示,90.6%的企业家处于过劳状态。
《财富》中文版联合北京易普斯企业咨询服务中心对1576位员工所做的调查显示,近70%的高级管理人员感觉自己承受的压力比较大,其中21%认为自己承受的压力极大。
在2004年我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中,有35%的人有较高的情绪衰竭,只有38.8%的人情绪衰竭程度较低或者没有。
由此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员工压力较大,对工作缺乏热情和动力,情绪衰竭的程度是比较严重的。
贺广明(2006)对中国企业压力管理现状作如下描述,他认为企业管理压力如果以黄色、橙色、红色为等级系统,压力级别已达到了启动红色信号,具体表现为压力问题在个体和组织层面全面暴露;压力感主观评价相对更高;压力的叠加效应明显;压力危害结果日益严重。
此外,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个体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不知所措;组织压力管理还没提上议事日程,理论界对压力管理研究刚刚起步,任重道远,压力咨询与培训已经出现了缓解压力的明确需求;社会对高负荷群体尚缺乏保护、善意和宽容。
在目前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工作时间长、工作负荷大已经成为企业员工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这种超时超负荷工作的结果是导致员工工作压力过大,出现工作倦怠,工作效率和效果降低。
因此,组织必须正视员工在工作中面临的压力问题,考虑如何合理实施压力管理,帮助员工减低不适当的工作压力,维持员工身心健康,帮助员工提高绩效水平。
员工工作压力的产生受到多种变量的影响,但主要涉及组织、工作岗位的性质与任务以及员工自身两个层面。
(一)来自组织的压力1.工作岗位与任务要求。
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任务、工作转换、工作的安全、新技术的应用等都是直接影响员工工作压力的因素。
工作环境和条件主要包括空气质量、照明程度、噪音、劳动工具等。
一般来说,那些条件差、任务重、难度高、危险大、变动多,需要员工不断根据实际情形做出决定的工作容易造成过高的工作压力。
2.组织中的角色行为。
在组织活动中,员工角色模糊与冲突是引发工作压力的重要来源。
当员工对工作的职责、目标、范围、及组织、同事的期望程度缺乏清晰界定与认识时,员工的角色模糊程度就会增加。
当员工受到几个上司的指令,且指令相互抵触时,员工会觉得无所适从,会产生角色冲突。
3.职场的人际关系。
职业生涯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拥有多大的权力与影响力,而与恰当的人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对此至关重要。
同时,员工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工作效能。
员工在工作中与上司、同事、下属形成良好的工作关系,可以帮助其缓解紧张的情绪,降低工作压力,增强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工作效率。
4.员工职业发展。
组织是否有效为员工提供的培训,建立一套公正合理的考核、晋升等方面的制度直接关系到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
当员工职业发展受挫时,常表现为强烈的工作不满意感、低劣的工作业绩;缺乏生机活力,消沉抑郁;或戏剧性转换职业,乃至作出冒险行为。
(二)来自员工自身的压力1.性格因素:心家Friedman·M认为,人有A型、B型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
A型行为者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争强好胜,性格急躁、易怒,总是感觉到时间紧张。
B型行为者能较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做事有条不紊,易于与人相处。
因而,A型性格的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产生压力。
2.学习因素:员工个人所受的教育水平较差,又没有在工作中继续学习,尤其是不能掌握或适应新技术、岗位的需要,也会造成压力,同时高学历新员工的增多,也会增加压力。
3.身心因素:员工如果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他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
如果员工体质差,心理承受力不强,且经常处于焦虑不安状态之中,就会感受到工作的压力,并影响工作效率。
4. 家庭因素:一般来说和睦的家庭有利于员工消除工作的疲劳感,关系紧张的家庭不利于员工身心的放松,也会影响员工工作的热情,这也是产生压力源的一个重要因素。
5.物质因素:良好的经济状况能够为员工提供有效物资基础,使员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当中。
如果员工的基本生活难以维持,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努力工作。
四、员工应对压力的策略(一)组织的应对策略组织应从工作任务与岗位职责着手,促进任务、角色的清晰化和丰富化,增强工作的激励因素,提高工作满意度,减少压力,缓解紧张情绪,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环境,满足员工在工作中的身心需求,提高工作方面的保健因素。
1.工作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