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婺源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婺源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婺源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发布时间:2011-5-26 13:16:44 来源:游憩中国网作者:天创智业提供浏览次数:225次一、婺源旅游业发展的特点1、创立“绿色旅游”的品牌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同志和江西省政府对省内井冈山和婺源两大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分别打“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的品牌。

红色井冈山名垂史册,与“绿色婺源”相映成辉。

这为婺源旅游的品牌、特色和价值作了明确的定位。

婺源以“中国最美的乡村”的形象凸现在旅游市场,成为一个在全国旅游市场上极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具备东方的、历史的、文化的、生态的、艺术的特质,可开展观光、考察、体验、度假、休闲、疗养等活动。

婺源的山水保存完好,婺源的乡村与山水融合一体。

婺源乡村的格局宜人聚居,这儿氏族繁盛,人脉兴隆。

显赫宗祠蕴含着东方伦理的精奥,宏丽豪宅体现了农耕社会的理想和积聚的财富。

山灵水秀之地必有村落民居,民居村落无不占尽山水风光。

“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是东方特有的、吐纳天地阴阳、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绕过了工业文明而留存给今人的精品生态宝地。

婺源的“绿色旅游”的特质和个性决定了婺源有实力成为沿海发达地区休闲度假“后花园”中的精品。

2、走上跨越式增长发展的道路婺源受经济发展和地理交通限制,比沿海地区以及婺源周边景区的旅游业发展稍迟。

婺源国内旅游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萌动。

经过十年创业,婺源旅游业从名声低、规模小起步,至今旅游者人数一年比一年大幅增加,旅游综合收入成为县财政重要来源。

婺源的旅游业在世界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跟上了国内旅游发展步伐,不失时机地抓住了机遇。

2003年比1993年游客增长了52倍,旅游综合收入提高了350.9倍。

尤其是后五年的大幅度上升,呈现了跨越式增长发展的势态。

2004年2月,婺源作为文化和生态旅游区通过了ISO9000和ISO14000认证,表明婺源生态环境管理和服务质量管理已经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水准。

2004年“五一”旅游黄金周的盛况,说明婺源旅游业发展势头正旺,共接待游客19.12万人次,门票收入255.95万元,综合收入3,013万元,与2002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832%、108.94%、443%,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次黄金周新高。

3、旅游经济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为建设经济强县,婺源以“绿色婺源”为目标,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个重点中,将旅游产业放在第一位。

其他各个重点无不围绕有利旅游业发展而工作。

以旅游经济为先导,公路交通、电讯通信、基础设施首先满足县内旅游格局需要,以紫阳、江湾、清华、赋春为重点的城镇化进程,是为了保证婺源旅游服务中心的功能充分发挥作用。

着力打造生态农业,建立无公害农产品(以茶叶为主)生产示范基地、农业观光园和生态工业园区,既是生态旅游的必要组成,本身就是旅游经济的主要部分。

县城房地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已有外地客户开始来婺源购买第二套“异地房产”。

其他宣传、教育、治安、精神文明建设无不以推动旅游业为主题。

婺源旅游经济的先导作用不但带动了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婺源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市场化机制顺利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而方方面面富有实效的工作和发展,又推动了婺源旅游经济的高速增长。

婺源旅游业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

4、全县上下的群策群力婺源县全体干部群众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依据江西省委发展旅游业的战略决策,婺源县政府适时制订建设“旅游大县、文化名县、经济强县”的目标。

婺源人高瞻远瞩,创新务实,不畏艰难,奋发立业,使婺源旅游业日新月异,脱颖而出。

婺源县领导指导思想明确、眼界开阔、集思广益、民主决策,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一切。

抓规划,胸有全局;抓基础建设,不为虚誉;抓重点,分清主次缓急;抓协调,维护持续发展;抓品牌,努力塑造绿色形象;抓文明,物质与精神两手硬。

鉴于县领导和职能部门求真务实,精心工作,使婺源旅游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业绩斐然。

婺源涌现了一批热爱旅游业、献身旅游业的有文化、有见识、有活力的基层干部。

他们钟爱婺源山水草木,熟悉婺源人文史迹。

他们对发展婺源旅游有强烈的紧迫感,对查摸旅游资源,开拓旅游产品有自觉的积极性,对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更是全力以赴。

他们是发展婺源旅游业的生力军。

婺源群众对婺源旅游业充满信心,参与性与时俱进。

在参与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中,婺源群众十分踊跃,接待服务工作更为热情,保护旅游环境愈显自觉,不少在外经营的婺源人纷纷回来投资餐饮、住宿,以及工艺品开发。

群众参与经营,增强了婺源旅游业的活力,丰富了婺源旅游内容。

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七大要点1、旅游综合收入结构的调整婺源旅游业在短期内飞速发展,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旅游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旅游消费有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

发展婺源旅游业,除了吸引游客来婺源游览观光,增加门票收入,还应该开发众多旅游项目,诱导游客尽量消费。

这样既能够满足游客享受心理,又能提高旅游综合收入,增强全县经济实力。

婺源的旅游业是在起点低,规模小,设施严重不足,交通滞后的情况下快速崛起的。

婺源以优美山水和古朴徽派民居吸引了广大游客。

游客来婺源以观光为主,婺源的景点门票收入是旅游收入主要来源。

由于婺源的旅游产品不够丰富,游客在婺源停留时间太短,娱乐活动不足,工艺品开发不够,这都影响了游客的消费量,抑制了旅游综合收入快速增长,婺源应该提高旅游档次,组织生态、休闲、度假、会议、疗养、科考和运动等等多样性的旅游活动,调整旅游综合收入结构。

根据2004年“五一”黄金周旅游收入分析,门票收入是观光旅游最稳定的一块收入。

但人均门票收入是14元,显然,在门票收入上大有潜力可挖。

节日期间人均消费是330.4元,以游客停留时间平均二天计算,可以推算游客消费主要是在简单的看、吃、住、行上。

因此,婺源的旅游业仍须加大投入,搞好景区建设,全面促进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市场和娱乐场所的发展,使婺源旅游的综合收入走上新的台阶。

2、“绿色婺源”内涵的深化绿色婺源是生态型的旅游景观,其品位与价值立足于良好的自然环境与古朴的人文环境的完美结合上。

来婺源旅游的安排有一点三线,即古城游(紫阳镇文公阙里游),东线游(伟人故里古村游),西线游(山水奇观生态游)和北线游(古洞古建古风游)。

这个旅游线路的策划,主观上是想将自然与人文结合在一起展示给游客。

但在实际游览中,两者结合不密切。

这大大降低了婺源旅游资源的综合价值和绿色婺源的内涵。

婺源的山水要凸现它的灵性与神秘感,就必须“以人为本”,从人居角度去欣赏,运用风水学去参悟。

目前,在婺源游览的模式,仍是踩着景点走马观花,一头踏入村居里只有近观,忽略了远赏,犯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忌。

婺源全景式的山水风光和农家韵味,已吸引了大批摄影者、美术家的目光。

艺术家们将婺源视作产生灵感的创作基地,婺源的绿色生态显现在田野的嫩绿鹅黄中,显现在村落的粉墙黛瓦中,显现在四时八节的风霜雨雪中,显现在溪畔河湾,峰回路转中。

婺源全境到处都是观景平台,到处可以领略婺源的“绿色”。

鼎盛于明清的婺源古村落是中国农耕社会的缩影,对婺源古村落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处处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精妙无比。

婺源村落与山水的整合,宗祠制度下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以及书香门第,承传不绝,都是领悟东方文明的“金矿”。

可以说,只有认识了婺源文化发展的渊源,才能对婺源自然风光产生人性化的审美情趣;只有理解了婺源的文化底蕴,才能对婺源的一切旅游资源不再表象化;只有把握住婺源文化的深度,才能走入绿色婺源达到的生态美学的境界,才能设计出符合国内外各种层次的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

3、创树“最美乡村”的完美形象婺源旅游业经过10年的探索,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定位,这就是建设沿海发达地区的精品“后花园”;“绿色婺源”的品牌和“中国最美的乡村”的形象。

一个品牌,一个形象,成败得失,事关重大。

(1) 、婺源美的形象是整体性的。

婺源东部整体形象名副其实,最值得赞赏的是公路沿线,山川相伴,村落片片,整治得十分和谐、干净,秀气盈然。

婺源的北部,清华以远的公路正在铺设中,道路两旁尚未整治,该区应该像东部一样精心布局,去其杂芜,增其景观。

婺源的西部个别路段两侧,类同于江南一些小镇闹市,有悖婺源整体形象。

进入文公山的途中,有一处废弃的林场,残木无色,满山裸露。

据说这里曾是白鹤舞翔之处,令人惋惜。

婺源县城应该有体现最美乡村的艺术塑像作为标识,成为绿色婺源之魂。

(2)、婺源村落的美也是整体性的。

人们关注较多的是民居改建中新宅与旧居的不协调,这种影响古居整体风格,有碍观瞻的现象,在尚未开发的旅游村里更严重些。

水口是一个村庄福祉之所在,因此,古村落极为重视水口的营建,是村境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旅游开发中,水口区域保护不够,新建人工建筑过多,风格混乱,如小则设售票亭、男女厕所,大则设停车场、连间商铺,这些都影响了极有价值的水口景观,降低了古村的丰美度。

在旅游景点开发中,要因地制宜、注意古村的完整性。

(3) 、个别人造景观不符合婺源的整体形象。

有的是匆匆上马,规划不周到,定位不正确,资金不落实,失误转为失败。

有的不顾婺源生态特色,生搬他处一时流行的人造景观项目,制作粗糙,只图短期效益,危害非浅。

4 、全县旅游业发展的均衡布局(1)、全县各景区开发不均衡。

对全县各景线比较,东部的开发较成熟,起步早,交通跟得快,反过来又促进东线各古村旅游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西部原先由于有一定的工农产业的基础,安于现状,对发展旅游缺乏前瞻性,只靠现成的山水景色支撑。

北部的情况同样受到交通与资金的制约,发展很不理想。

总体来看,婺源旅游业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缺少有序协调发展。

不少乡镇尚处在有力无处使的困境中。

(2) 、全县各村镇旅游服务设施不足。

紫阳镇是全县旅游服务中心,是建设的重点。

作为服务中心的县城,服务设施远远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

而在县城以外各乡镇、旅游村,旅游服务设施距游客需求更远。

婺源的旅游有可能因为服务设施不足,档次太低从而发展缓慢。

这些设施既指宾馆、餐厅、商场、客车,同时也泛指环境,安全、卫生、医疗、通讯等方面设施。

婺源提高各类服务设施的档次和数量,是当务之急。

5 、强化招商引资的力度由于婺源本身经济基础薄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财力是制约婺源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为了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旅游资金,充分调动国家、社会、个人积极性,婺源已经形成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的思路。

2003年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突出招商重点,转变招商方式,完善招商机制,夯实招商基础,注重招商效果”。

这是十分积极、务实的招商引资战略。

但是需要解决的旅游资金缺口绝非小数目,靠旅游经济的自我积累,时不我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