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用口诀的形式概括出来。

口诀如下:
一画段,二画圈,
三画需认字,四画翘舌音,
五画疑难处,六画好词句。

这个口诀称为“六画读书预习法”。

(其中前“四画”在一年级开始学习使用,“五画、六画”在二年级开始学习使用)其含义是:“一画段”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

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小学生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便于操作。

“二画圈”即学生在完成“一画段”后,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O”画出,这样用“O”一画就使学生明确了哪是要求“学会”的,哪是要求“会认”的。

“三画需认字”就是画完要求“学会”的生字后,再对照可后要求“会认”的生字,用“V”在课文中画出,以区别要求“学会”的字。

“四画翘舌音”,就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含翘舌音的音节用“-”在其下面画出来,以利于正确的读书。

“五画疑难处”就是指学生在完成上面画法之后,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再其右边画出。

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

长此以往,真正养成了“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

“六画好词句”就是指学生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帮助自己正确、快速的理解课文等。

老师就要求教给学生用波浪线“~~”画出。

这为培养学生“自能读书”奠定了坚实的一步!
那么中高年级怎么预习呢?
(一)读课文
要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

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正确,然后利用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

当“一字多意”、“一词多意”
的时候,要结合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的这个字词应当选哪一种。

(二)搜集资料
1、关于作者
新课标要求“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些课文出自于大家之手,预习时可以利用手边的资料,网络工具对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有个了解。

这可以比较好的帮助同学理解课文的有关内容。

2、关于背景
新课标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

作为高年级的同学,应当有能力了解一些课文的历史背景,如:《金色的鱼钩》《负荆请罪》《将相和》《詹天佑》《草船借箭》等感受经典,只有搜集并查阅相关的图片、数据、光碟、文字资料,才会对课文所涉及到的历史有一个了解,才会在课堂上更易理解老师的讲授。

(三)理清脉络
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知识已有一定积淀,读了课文后需要进行一些思考,可以从这几方面: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
3、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我们可以将全文分为哪几段?
4、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段意的概括根据文章的写法有这样几种:
A、摘抄法。

相关段落如果在写法上采用的是“段首概括”法、“总——分——总”、“总——分”、“分——总”的方式,就可以采用这种概括方式。

B、取主舍次法。

一段中有几层意思,对最重要的一层作为概括段落大意的重点。

C、综合法。

就是围绕文章的中心进行概括。

D、合并法。

如《桂林山水》
(四)做批注
学习语文主要是品读。

品读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品读含义深刻的,优美的句子或段落,从中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把自己欣赏的字、词、句,哪怕是一个标点的使用好处,都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

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标点来表达中心思想的。

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

这样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长期坚持下去,探索能力会逐步提高。

(五)做好读书笔记
先看清楚要预习的内容,哪里看不懂写到笔记本上,或者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合上书,把记得的东西回想一下,思考不懂的,写下记得的重点。

课后,拿出预习笔记,查看原来不懂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

分课型预习
(一)讲读课文
1、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

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

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2、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

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划、抄入手,循序渐进。

(1)读。

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口语语库中,丰富自己的词汇。

(2)圈。

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

(3)查。

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
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

(4)划。

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

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

(5)抄。

对于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或者优美的语句等抄写在积累本上,巩固记忆。

抄写的过程中数量可以自己决定。

3、解决课后思考题。

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要求我们根据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

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

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了。

(二)自读课文
每个教学单元均会安排“自读课文”的学习。

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里,像这样较长篇幅的课文,通读一遍即会占用小半节课,要做好充分地课前预习,才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

1、阅读“自读提示”。

心中明白文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带着问题,通读全文,解决字词。

2、理清文章的脉络。

深入分析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细致研读,在读文的过程中总结并作批注,理清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这样的预习已经是比较充分的了。

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学生善于质疑、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阅读方法,培养预习能力
(1)、查字典识字、理解字、词义、区别形近字,运用比较和汉字构成规律记字形。

(2)、用不同的符号表示词句的意义。

重点词下面画小圆点;重点句、句群用括号勾出;总起句、总结句用单横线画在句子下面;中心句用单波浪线画出;不懂的词、句子可在词、句子下面画上问号、准备课堂发问。

(3)、学会批注。

对要求理解、讲意思的词、句、段可在其下面或旁边加上批注。

(4)、划分段落,书写段意。

在自然段前,标出每个自然段序号。

寓意段用双竖线分出。

段意简单的可直接写在书上。

较长的可写在预习作业本上。

(5)、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可把几个寓意段段意合起来归纳,可依据课后问题归纳,也可抓重点词、重点句归纳。

要注意课题,因为主要内容常常是围绕题目写的。

(6)、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会找中心词、中心句。

要注意课题、有些课题点明或暗含了文章所表达的中心。

(7)、学会积累。

对课文中的佳词、佳句、佳段,可摘抄、熟读、背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