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美学的主要特点

文学美学的主要特点

文学美学的主要特点
作者:吴功正
来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6年第05期
文学美学的特点是由文学的审美属性所决定的,其中有的特点和其他门类美学相同或相近,有的则是文学所独具。

现分述于下。

形象性。

文学的特质决定其作品是形象化,不是理性的概念化产物。

作家将具体实在的形象作为审美心理感受和体验的对象,并对它们予以具象化的呈现。

虽有理性因素的参与,却是不露痕迹的渗透。

清代诗论家沈德潜在《国朝诗别裁集·凡例》中说:“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

”如果纯理性化,文学的文体特性,即审美特性,就消失了。

维护和坚守文学的固有属性,作家就需要用形象思维来进行创作。

中国文学中也曾出现理化现象,但这只是审美的异化现象,更多的是理性意识作为内在因素发挥作用,是潜理性,它已经如盐入水地溶解于美学中了。

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融会了想象要素,以具象实体为目标,却又超越于实体之外。

作家不是用逻辑性概念对作品加以把握,而读者在认知作品时也只能靠体验、领略、悟解。

作品有形象性,也就有多义性,不可拘泥,胶柱鼓瑟。

明代诗美学家谢榛的《四溟诗话》说得好:“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又正因为作品以形象的面貌出现,内藏审美内容,所以现象和内涵深浅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正如宋代的包恢在《书徐致远无弦稿后》所说:“凡其华彩光焰,漏泄呈露,烨然尽发于表,而其里索然绝无余韵者,浅也。

”花拳绣腿,缺少内涵,属于浅薄之类。

他又说:“意味风韵,含蓄蕴藉,隐然潜寓于里,而其表淡然若无外饰者,深也。

”不追求外表的华美,但是有丰富的内涵,这样的文学作品有深度,属于深邃之列。

正因为如此,读者在体认方式上,就有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不断追寻和回味其中的审美意蕴。

清代文学家蔡小石在《〈拜石山房词〉序》中用诗性化的语言对阅读的三重境界加以描述道:“始读之则万萼春深,百色妖露,积雪缟地,余霞绮天,一境也。

再读之则烟涛洞,霜飙飞摇,骏马下坡,泳鳞出水,又一境也。

卒读之而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淡,翛然而远也。

”居于第三重的境界,感觉犹如登临仙境一般。

个别性。

审美以个体为本位,既然是个体,就有其独立存在的个别性,形成这个作家和那个作家的显著差异。

我们以中唐诗人李贺为例加以说明。

“我有迷魂招不得”(《致酒行》),在这位诗人的灵魂深处充满无法排解的苦闷。

他的身体,在“病骨”煎熬中(李贺《示弟》曾有“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的诗句)度日如年;他的精神在挤压中,变形扭曲;他的诗的艳丽色调恍若肺结核病人脸上泛起的潮红。

这位年轻诗人整个是一副病躯、病容和病态心理。

这样也就铸造了李贺的诗魂、美学魂。

这魂是苦的、凄恻的、不安宁的。

李贺以他的审美心理描写生活,就不同于李白的狂放不羁。

他那悲剧性的幽恨郁闷、隐晦难明的心态,天才早熟却被社会环境扭曲了的性格,致使他对浓、郁、幽、冷的现象表现出特殊的敏感,以其“雨冷香魂吊书客”(《秋来》)的心境去“同化”与之相关的酒色的浓红、夕阳的残红、桃花的乱红。

经“同化”所产生的建构现象完全不同于李白的同题诗,也不同于物象世界的本来面貌。

明代诗美学
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得好:“长吉(李贺)师心,故尔作怪。

”诗人以变态的审美心理看待生活现象,便使物象失去了原有的真实形态,遂致变形化。

“庞眉书客感秋蓬”(《高轩过》),“庞眉(浓密眉毛)书客”是诗人自指,跟“秋蓬”的感应,就构成了主客体之间的联系方式。

他的诗在审美上对鬼表现出极浓的兴趣,从而营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散发出一股鬼气。

《苏小小墓》中那在阴间冥路浮荡行走的女鬼,一身凄然,一腔哀怨。

《南山田中行》中有“鬼灯”:“鬼灯如漆点松花。

”《春坊正字剑子歌》中有“鬼哭”:“嗷嗷鬼母秋郊哭。

”所以,在唐代诗坛上他被喻为“鬼才”。

李贺的审美色彩感很特殊,偏重于浓、重、烈、暗。

别人说“红”,他偏要说“冷红”“堕红”;别人说“绿”,他偏要说“寒绿”“颓绿”。

色彩不仅有视觉形象,而且有重量和感觉,形成所谓“通感”。

色彩的选择体现了诗人的审美取向,是诗人心态的倾向性反映。

同构性。

所谓“同构性”是指诗人、作家在深切地把握读者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审美设计和处理。

作者眼中有读者,处处想读者之所想,又能处处调动读者的欣赏心态,这样,作者和读者、创作和阅读就具备了“同构性”,可以极大地发挥作品的感染力。

正如清代诗美学家袁枚《续诗品》所说,“我心缠绵,读者泫然”。

清代小说美学家金圣叹《读〈水浒传〉法》认为,小说情节要“极力摇曳,使读者心痒无搔处”。

这就是说,要善于抓住,进而去吸引甚至勾引读者的阅读、欣赏心理,以此来设置故事情节。

这是小说、戏曲一类的叙事体文学所独有的审美特色。

我们就以金圣叹批《水浒》为例,加以具体说明。

一是读者心理和小说人物的命运产生共鸣,出现“同构”现象。

金圣叹在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的总评中认为:“吾尝言读书之乐,第一莫乐于替人担忧。

”读者的心理期待被作者掌握了,就转化成小说情节。

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评点道:“逼到险绝处,使读者受吓不小。

”也是这个意思。

二是根据读者心理的运行特点,去安排和处理小说情节的变化。

金圣叹在第三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评点道:“每每看书,要图奇肆之篇,以为快意。

今读至此处,不过收拾上文,寥寥浅语耳,然亦殊以为快者。

半日看他两番大闹,亦大费心魂矣。

巴到此处,且图个心魂少息。

”金圣叹看到读者心理的演变规律,在紧张激烈的情节之后需要调剂,这便形成小说情节的起落节奏。

三是情节的过程和读者的情绪相协调,产生共震和鸣心理现象。

金圣叹在第四十一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评点道:“今看他写得一起一落,又一起一落,再一起一落,遂令宋江自在厨中,读者本在书外,却不知何故,一时便若打并一片,心魂共受若干惊吓者。

”小说中的人物和小说外的读者之间,通过紧张的情节产生情绪的共鸣。

四是以拖沓之笔偏偏写火急之事,故意形成反差。

金圣叹在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吟反诗”中,宋江即将被开刀问斩处,评点道:“写急事不得多用笔,盖多用笔,则其事缓矣。

独此书不然,写急事不肯少用笔,盖少用笔,则其急亦遂解矣。

”“偏是急杀人事,偏要故意细细写出。

”悖反性情节是把握了读者的逆反心理:事件愈急,笔势愈慢,则读者心理愈急。

在层层
烘染中有意拉大时间的长度,在急缓的矛盾中实现“不惊吓处亦便不快活”的美感转化,是审美心理辩证法的能动运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