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队培训计划第一期:1、让他们了解比赛的规则和比赛应该注意的礼仪。
2、一些专业术语,称呼的使用。
3、辩论语言的起伏,姿态的考察和讲解不同辩位的要求。
4、如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第二期:1、具体给他们讲解每一辩位的辩手应该注意什么,任务是什么,如何配合好默契。
2、对辩题的分析,挖掘,培养他们看待辩题的角度和想问题出发的角度。
3、查找资料的能力。
4、培养他们怎样写稿,改稿,脱稿。
5、学会如何提问,如何回答,如何避开对方的陷阱。
6、辩论中的一些小技巧。
第三期:1、模拟比赛。
让他们自己当辩手,评委和对手。
使其在不同位置上去更深刻的感受,理解辩题,发掘辩题。
从而使水平提升。
2、头脑风暴,经常给辩题,让他们临时想,激发他们的思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3、组织看视频,学习别人的辩论优点,拓展知识。
课时一1、比赛规则2、礼仪:(1)尊重主席、对方辩友、评委、观众。
只有当主席说完之后,才可以发言。
当获得发言批准的时候,应该先说:“谢谢主席,谢谢对方辩友”等礼貌用语。
在对方辩友质询的过程中不可以打断,不可以反问,更是不可以人身攻击,恶语相向。
(2)发言要注意次序顺序,严格按照赛制,一方落座另一方方可发言,也不得打断对方发言。
(3)发言时,手中不可持笔或用手指指指点点,拍桌子等。
(4)如果没有听清对方的发言不可刻意回避,要礼貌的请对方再说一遍。
(5)比赛还没结束,不管发生什么决不能离开辩论席。
(6)避免声嘶力竭,手舞足蹈,唾沫横飞等有损形象的情况。
3、服装必须统一4、仪态:当你坐在台上的时候,不可在台上有不雅的动作,跷二郎腿,抖腿,用一只手撑着下巴等。
必须要端端正正的坐好,要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
5、辩论中的一些常用术语:(1)我方没听清您的问题,请您复述一遍。
(2)今天我们的辩题是**不是**,请对方辩友回到我们的辩题上。
(3)我方的定义是**不是**,请对方辩友不要曲解我方定义。
(4)请对方不要回避我的问题,我方已反复的说过了,请对方辩友不要反复提问。
(5)很高兴对方辩友终于认同了我方的观点。
6、辩论场上的四位辩手,各用一个字可概括为:一辩“启”,二辩“承”,三辩“转”,四辩“合”。
辩论赛整体的作战方式讲究启承转合。
“启”于辩论,意即阐明己方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并表明基本的逻辑关系和己方以后三位的基本思路,即开题。
“承”于辩论,在一个特定的角度来深化我方的基本立场和理论,展开论述我方的核心观念。
“转”于辩论,即在对方的立场的理论发表之后,根据我方的立场予以反驳,并在确凿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我方的立场。
“合”于辩论,则是总结,把我方的所有观点放在一个新的高度,加以概括,并对对方的理论和观点进行总体的反驳,有一种登高一呼的味道。
辩论的基本内容结构:一辩侧重逻辑,二辩侧重理论,三辩侧重事实,四辩则侧重价值分析。
一辩是抢占地盘,深挖壕沟;二三辩开打;四辩的任务就是把红旗插上山头,并高唱一曲胜利的凯歌。
课时二1、一辩的任务是开篇立论,辅助防守,并且要牢牢的把握辩论的大方向,防止本方偏题或是掉进对方的陷阱。
读稿时要注意语速和神态,手势。
语速不能太快,太快会让对方听不清我方的观点,太慢会时间不够。
要给大家稳重印象。
当是反方一辩还要反击正方一辩稿中出现的漏洞。
2、二辩是对一辩的补充,但是还要加强,要进一步的阐述我方的观点,同时负责场上的防守和协助三辩进行攻击。
3、三辩其实和二辩差不多,都是进一步的阐述我方的观点,并且和二辩配合好,进行攻击。
形象的说,二三辩是整场辩论的狙击手,负责扫射敌人的。
这就要求了二三辩必须要有很清楚的思维,很强的定力,可以保证整支队伍不被绕进去。
4、四辩的作用可以说很重要。
四辩在整场比赛中,前段是很少几乎是不发言的,所以四辩的思维是最清晰的,这时就要四辩揪出对方的致命漏洞,给对方来最后一击,并升华我方的观点。
来一个完美的结尾。
一般四辩在自由辩论中是第一个发问的。
所以这要求四辩必须具备最强的大局观,站在全场辩论的高度上,宏观的把握。
要有很强的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观察力。
5、如何进行自由辩论。
自由辩论是双方冲突最激烈的时刻,往往也是区分胜负的时刻,也是新手最容易犯错误的时刻,(1)坚持观点、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新手一进入自由辩论阶段,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忘记本方论点,被对方牵着鼻子跑。
不管是自由辩论还是陈述、问答,都是为了证明本方观点,驳斥对方观点,而且是以证明本方观点为主,千万不能忘记,对方一旦连续发问,就手足无措,就顾着应付对方的提问,就会非常被动了。
(2)提问、自由辩论的问题大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如果你认为那些精彩的问题,都是选手的临场发挥,你就大错特错了。
这些问题,都是赛前充分准备,认真推敲,精心组织出的问题,准备的时候首先要自己尝试回答,能力允许还要推测对方可能怎么回答,根据回答进一步发问。
这样的问题,辩论双方都可以提出,如果你想不到,那是你还没找对路,这是由辩题的特点决定的(双方都有可辨性)。
提问,不能对方答了,就没事儿了,一定要继续进一步发问。
发问的一方,往往占有主动权。
对方如果回避不回答,就反复发问,同时别忘了说”第X次请教对方辩友,……”(3)回答、回答对方的提问,要如拨云见日,不被对方迷惑。
看了上面一段,你应该会想到,对方精心准备的问题,必然很难回答,绝妙的问题甚至根本就是对方观点的论据,你一旦回答,就会反而证明对方。
怎么办呢首先要记住“证明本方观点才是第一要务”,回答的时候,也尽量使用本方的论证、论据,其次要拨云见日,从根子上找对方问题的毛病,最后,实在觉得难以回答,千万不要纠缠,顾左右而言他一下,对方再问,就说“我方已经很明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鉴于时间关系,不再重复。
请问对方队友……”。
当然,有水平的评委一看就知道你输了这一阵,但是辩论赛交锋,是不能计较一城一寨的得失的,最后胜利才是关键。
(4)找错、揪出对方的漏洞,可能是辩论员最喜欢干的事情了,乐趣无穷,往往也能博得满堂彩:) 但是,一双敏锐的耳朵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练就的,还需要不断练习。
举几个常见的例子,逻辑错误:对方的论证过程不严密,前后矛盾,这就属于根本性错误了,揪出来就要一批到底,尤其是对方选手之间彼此矛盾。
常识错误:对方犯了常识性错误,这就一定不能放过了,这里有一个精彩的例子: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上,剑桥大学选手提出“新加坡总统李光耀……”请对方解释,复旦大学的蒋昌建何许人也,立刻指出“李光耀是新加坡总理,而不是总统。
”观众掌声四起,对方颜面扫地。
6、对待辩题的看法,待后期多出辩题来练习加强。
这里就大概的说一下。
当自己一拿到一个辩题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审题思路:(辩题的分析)审题是指对辩题从逻辑、理论、事实等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
(1)抽到辩题的第一件事,便是弄清辩题:它属于什么类型。
典型的类型有:①是非辩题,你说是而我就是说不是的;②比较辩题,将二者做比较的辩题;③可否辩题,即如果这样可以,则那样不可以的辩题;④应该辩题,即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的辩题;⑤对立辩题,即对双方而言尖锐对立;⑥大小多少的辩题。
(2)由哪些语词构成,分析辩题范围以及对概念的界定,辩题的价值意义等,这些都必须加以细致深入的分析。
明晰辩题的倾向性和感情色彩。
寻找核心概念,也就是找关键词。
关键词的标准是:第一,在辩题中对于本方的重要性,越重要越关键。
第二,在辩题中比较模糊的概念。
第三,辩题中无法界定的概念。
例如:武力能否换取和平中心词是:武力。
什么是武力 1.武卒,引作“武士”。
2.军事力量。
3.勇力。
4.暴力。
5.游戏中常用来定义人物的攻击等战斗属性。
选取符合辩题定义的或者有利于自己立论的定义。
这里则是指军事力量或者暴力。
然后再看,能否,这是一个可否辩题,讨论的是能还是不能的问题。
换取和平。
换取:用交换的方法取得。
往往有很多词语我们知道它的意思,但是辩赛上尽量在查询一下,核实一下,也有时有很多我们不常用的我们不是很清楚的意思,对于辩赛而言往往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准备辩赛不要想当然会怎样怎样,一定要严谨,求真务实。
谁准备的跟充分谁就更具有发言权。
当然,词语的意思查询的详尽可以,也没有必要完全罗列出来,尤其是那些不利于己方观点的那些。
例如,某个词语,其意思是1、2、3,而我方所坚持的是第一二点。
那么,第三点呢不坚持了那干嘛还要列出来一定要有选择的取舍,而且要合理明智的取舍。
(3)想想双方可能立论的角度、攻击的火力点、防守的底线;尤其是底线!底线就是一方理论的最终的落脚点。
讨论的时候,想好我们的底线是什么,底线是一方必须坚守的基本立场,是不能更改的防线。
辩论过程中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对方突破自己的底线,否则,兵败如山倒!(4)考虑一下与辩题相关的辩场观众情绪、思想倾向的利与弊等等。
就某一话题,大家是否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有些辩题并不是对立等分的,也有些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此时,如何在大家心里潜在的都认为是这样的,让你去解析一下,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作出合理的解释,让大家信服,就看自己的本事了,剖题立论。
让大家感觉你不是在无理取闹,计时你的论点与公众认为的有些出入,但是,当他们听完你的解释后,都觉得,还有一定的道理,慢慢的引导大家到你的思路上来,这样,你就成功了。
最终,通盘考虑,通过权衡利弊,然后从中选择出最佳的立论角度。
(5)找到辩论双方的共认点、异认点、薄弱点。
承认共同的,只要确认就可以了,无需做过多的重复。
双反存在争议的地方,有些有价值的可以拿来辩论一下,交流一下,有些记忆不大或者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的,则跳过这个障碍,求同存异也是方法,对双方都有利。
(补充:理论不可太“绝”!)1、下定义:讨论任何一个问题,先要搞清楚讨论的是什么,就好像我们讨论辩论的问题,一上来我们就先要了解辩论是怎么一回事,一般而言,对问题的定义是讨论的前提,如果讨论问题的双方连基本定义都不一样,那么之后的讨论就完全没有意义了,而事实上,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学生辩论赛中,双方往往是在概念定义不同的情况下进行辩论,或者是整场比赛都在进行概念定义的纠缠。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出题者的问题,很多辩题的概念出的比较空泛,给了双方比较大的想象空间,从而导致双方基本定义的不同。
另一个问题就是有些队伍会对定义做过度的斟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抠定义”比如看过一个比赛题目是“大人不计小人过”一方定义说,过是小错,错是大错,今天辩题中的过是非原则性的小错误。
这样的辩论就容易陷入诡辩的误区,是我所不提倡的。
下定义的原则最基本的就是约定俗成,也就是我们讲的常识,一方下一个让我听着很别扭的定义,从我的感受来说,这往往不是严谨,而是显得抬杠,郭宇宽师兄举过一个例子,说他到饭店去跟服务员说“给我一杯水”结果那个服务员从厕所倒了一杯水来,这确实也是水,但语境很明确表示要的是一杯用来喝的水,这就不叫严谨,就是抬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