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子课题——《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结题报告贵州省余庆县魁龙小学课题组杨涛联系电话:邮编;564400一、子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加强,环境意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具备环境意识和环保基本知识是21世纪公民的必备素质。
依据《中央8号文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的第四条努力培养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环境意识,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结合当前我们农村地区人们的环境意识、环境观念比较落后的现实状况,特别是在学校小学生中加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教育尤为重要。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居住环境的改善,更应该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基于这种情况,我校在县局的指导下,承担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实验课题研究。
我校从探索起步开始,历经组织实施,精心设计,完善环节,规范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现将实验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很多家庭是以农村生活习惯占主流,欠缺现代文明环保的生活习惯。
家长环保意识差,学生受其影响,环境保护意识也不强。
个别还有毁坏绿化、乱丢垃圾、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所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目标出发都有重大意义。
我们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以环保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体验模式,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体现对环境保护的体验和感悟,所以,少先队体验教育与环保教育有机整合,把少先队体验教育很好地应用在环保教育中,通过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情感。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这一课题研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在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来实施环保教育,把少先队体验教育很好地应用在环保教育中,为学校环保教育的实施开辟可行的途径,为学校环境保护教育的开展构建一个切合实际的平台。
通过在雏鹰争章活动中进行环境教育的探索,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在家庭生活、社会实践中体验环保,在创建环保特色中队,开展少先队环保主题活动中深化环保体验教育,使学生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并把这种环保意识变为生活中的实际行动,有效引导少先队员践行绿色生活,形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积极投入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来。
达到“人人懂环保,人人宣传环保,人人进行环保”的目标,并从环保的角度扎实推进学生对道德、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本课题的研究遵循的是教育原则、参与原则和一致性原则,采用的是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具体研究的过程是:1、少先队大队制度保障,活动引领学生的环保行为就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它不是学生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和塑造的。
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有着极强的约束力,可以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为了更好地进行环保教育,提高教育效果,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环保规章制度。
学校“五星班级(中队)”评比中把队员个人的环保行为纳入其范畴,在五星班级评比表中专设了“环境保护”栏,公布环境卫生成绩,天天一检查,周周一小结,月月一评比。
各中队要想得到五星班级的奖励,就必须有相应的卫生检查保洁制度,学生按要求进行卫生保洁。
严格要求学生自觉地执行这些规则,正确引导、严格管理,让学生把环保行为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从而引导学生从日常行为的点点滴滴做起,从我做起,形成时时心中有环保、处处会环保的意识与行为。
少先大队还规定各班要设立“环境宣传角”、“种养角”,适当布置有关环保的德育作业等。
中队还按要求设立了健全的制度,做到组织、计划、人员的落实,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
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环保行为可以通过日常的环保教育和管理得到培养和强化。
环境保护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少先队以组织、开展雏鹰争章活的形式进行,把环保教育变成了队员的自我要求。
少先队雏鹰争章手册中设置的种植章、养殖章、科普章、环保章、社会考察章等章目都自然地包含了环保教育的内容。
在组织少先队开展争奖章的活动时,因时、因地、因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年级设置有关环保方面的奖章科目。
为开展环保章的争戴,我们制订了以下进度性的、分年级段的环保章考章达标要求:(1)一、二年级做到A、说一个环保小故事;B、知道环保活动的名称与口号;C、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D、搜集一条环保小信息。
(2)三、四年级做到A、讲一个环保小故事;B、写一篇环保日记,参加一次环保假日小队活动;C、设计一个环保标记;D、搜集三条以上环保小信息;E、栽培1-2盆盆花,美化家庭或教室环境。
(3)五、六年级做到:A、写一篇环保小文章,或编一首环保小儿歌;B、参加一个环保假日小队活动,写一篇日记;C、设计一个环保标记;E、搜集五条以上环保小信息;F、参与种植小植物、养殖小动物活动,并清除周边环境的垃圾。
这样,队员在争挂环保章的过程中,在奖章的激励下接受环境教育,践行环保行为,形成环保情感,提高环保意识。
2、少先队中队开展主题活动,创特色中队开展少先队环保主题队会,创建环保特色中队,是渗透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
在一个民主、融洽的小集体里,队员们更能各抒已见,各展才华。
在这样的氛围下,展开环保主题活动,往往能使队员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环保教育。
从而树立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我们以中队队活动为抓手,以环保教育板报专刊为阵地,开展“绿色环保特色中队”创建活动。
各中队紧密围绕绿色环保特色中队活动大方向,确定认识绿色、绿色环保等不同年级段的活动主题,采取宣传动员、制定方案、活动实施和成果展示等四个步骤。
通过重在参与,亲身实践体验的创建活动,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理解;让绿色环保成为一种潮流,也为学校中队辅导员和全体少先队员全面发展搭建了平台。
在这项活动中,各中队围绕环保特色中队的教育主题开展队活动。
如三中队召开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主题队会,通过学生在学校里,同学们清理学校周边环境,捡拾学校及路途中的垃圾,填埋垃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从而达到学生自觉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中队举行了《小河在哭泣》的主题活动,我们学校旁边有一条小河,小河里有许多垃圾,肮脏不堪,引导学生向长辈们了解过去的小河是怎样的,实地观察现在的小河又是怎样的,描绘未来的小河又会是怎样的。
然后让学生在主题活动时把听到的、看到的小河讲给大家听,再把未来的小河面貌描绘出来。
应该说,这确实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爱护水资源的环保教育。
一、二中队围绕“节水”的主题展开活动,三四中队围绕“节电”的主题召开中队会;五六中队则长期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保护学校的环境卫生,在队员心中长期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概念。
我们以学生上学的方向成立路队,每个路队挑选一个责任心比较强的队员任路队长,不光负责这一路的安全,还要负责之一路段的卫生、纪律,一路上,不准随手丢垃圾,更不准采摘老百姓家的庄稼果实,爱护群众的一草一木,我们借开家长会之机,听家长的反映,让家长来评价哪一个路队做得比较好,哪一个路队做的比较差,评出优秀路队。
提出改进措施。
在家里注意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引导自己的家长注意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用过的洗脸水、可以用来洗脚,洗脚水可以倒进粪坑里积肥。
进出随手关灯,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
让队员尽量说服家长,不乱砍滥伐树木,树木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没有了树木,就要造成土地流失,我们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就会生病,危害我们的健康。
爱护我们家乡的一草一木,从我做起,全民动员。
有一位学生家长因砍树,被斧头砍伤了脚,这位学生极为愤慨,写了一篇《小树的哭泣》的文章给她爸爸看,她爸爸极为感动,发誓再也不砍树了。
让环保的思想潜移默化在每一个队员心中发芽,每一个家长的心中有环保,真正做到全民保护环境,爱护环境。
3、课堂教学渗透环保,熏陶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应该成为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
因此,我们要求各学科教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适当地进行学科渗透,开展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写景的课文,这些课文隐含着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的思想教育,这是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的绝好教材,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的丰富资源,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大自然,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往往能引发他们保护环境的强烈共鸣。
譬如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走,我们去植树》,这是一篇极好的环保教育的文章,通过课文的学习,不仅知道了春天是个植树的季节这一常识,还知道我国为了保护环境规定了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同时体会到美景要有人栽培,才能看到春意盎然的美景。
这类课文,让学生反复朗读,反复感受,自然陶醉于作者勾勒出的美好意境中,受到良好的环保意识教育。
数学课程内引入环保教育元素,通过数学学科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适当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
如王祥和老师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时候,就把握教材渗透点,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他出示了以下一组数据材料:2000年全国仅计算人类生产活动中产生和排放的废弃物所造成的水污染而带来的经济损失,该数字达到了5980000000元。
这样通过这组材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也引起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科学课中,突出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白色垃圾的危害;音乐课堂中通过音乐课本中优美动听的歌曲,使学生从歌词、节奏、旋律中形象地感受、体验到大自然的美,让学生受到鲜明的形象感染和高尚的情感熏陶。
用音乐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感情,树立起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达到艺术育人的目的;美术课中通过绘画绚丽的色彩培养学生环保的素养和习惯,达到艺术育人的目的。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有着独天得厚的种养条件,在学校花园里种花,种树,给植物施肥、浇水、捉虫。
同学们在家里种植蔬菜、瓜果、花木。
让队员自己亲自种植和护理。
让他们经常给小动物换换水,喂食;给植物浇浇水,施肥,以培养爱护动植物的情感。
动植物的生长是奇妙的,当一系列现象发生时,孩子们都会被深深吸引住。
他们认真记录下动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变化规律。
这一个过程,全校少先队员都参加了种养的实践体验,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很成功,但大家通过亲手实践获得了感性认识,对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进行了验证,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动植物的热情,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关爱、呵护动植物的情感和能力以及对劳动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