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中药抗病毒更有优势

中医中药抗病毒更有优势

中医中药抗病毒,更有优势(文章来源:辽宁日报号脉中医之防治病毒西药已经滞后)对于真正的抗病毒中药来说,我民族医药有许多良方能干扰病毒DNA、RNA的复制,从而抑制病毒增殖,起到保护细胞免受病毒损害的作用。

这些中药方剂不但对流感病毒、新型流感变异病毒等十几种病毒具有明显的抑杀作用,而且还可为正常细胞提供一层保护膜而免受病毒攻击。

甲型流感、禽流感、手足口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传染性,不但可以在禽鸟之间传播,而且还可以传染到人类身上。

但对于防治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这种病毒的变异性。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迪克·汤普森曾在日内瓦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常用于治疗流感的一些抗病毒西药对人体内禽流感病毒不起作用。

而中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对病毒的杀灭作用机制多样,同时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改善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因而中药对多种病毒有效,对病毒的防治作用明显。

我多年来对抗病毒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优势,使用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我认为中药抗病毒可应用于人类所有的常见病毒感染性疾病,而且对病毒具有多重作用,很少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部分药物还兼有解热、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优势。

我认为在使用抗病毒中药时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抗病毒与整体调节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SARS及禽流感的出现,提高了人们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警觉性。

但是,已有的病毒被征服了,还会出现新的病毒。

人类与病毒的较量,将是永远的话题,人们与各种病毒性传染病的抗争,也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中医药有两千多年防治传染病的宝贵经验,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病毒性传染病中的优势,并从中药中寻找和开发抗病毒药物的任务已经刻不容缓。

下面我就对抗病毒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优势,使用原则和方法,以及宜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谈一点见解。

一、中医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及优势(1) 中医在抗病毒中药临床应用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属于中医温疫病范畴。

中医药治疗瘟疫病,包括病毒感染性疾病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出现了许多治疗瘟疫病之大家,如张仲景、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等。

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药,如麻杏石甘汤、清瘟解毒丸、银翘散、桑菊饮等。

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表明,抗病毒方药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应用,不但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也向人们展示了中医治疗温疫病的现代科学内涵。

据近几年有关文献资料报道,抗病毒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几乎已经遍及国内目前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肠炎、流行性腮腺炎等。

1957年,北京出现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请近代名医蒲辅周会诊,按暑温、暑湿辨病,按卫气营血论治,分别施以清暑解表、通腑泻热、清热化湿、清营凉血等治疗方法,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对当时医学界振动很大。

1998年冬末春初,北方地区流行性感冒流行,有关中医医疗单位根据中医理论辨证为表寒里热,即所谓的“寒包火”,并以此拟定了具有一定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中药制剂“感冒合剂”,用于防治北京及周边地区患者17万人,取得了良好效果。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以发热、低血压、出血和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毒感染性疾患。

中药研究治疗出血热812例,病死率为1.1%,而西药对照组病死率为5.08%,表明用中医药治疗出血热比单纯使用西药有较好的疗效。

2003年初春,波及全国24个省市的“非典”,给我国人民带来一场灾难,共使5 327人患病。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由于中医药积极参与了“非典”的治疗过程,大量使用了具有抗病毒的中药,使我国治疗“非典”的疗效显著提高。

据统计,全世界治疗“非典”的病死率为9.6%,而我国治疗“非典”的病死率为6.5%,明显低于世界平均病死率。

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流行,很多医疗单位使用具有抗肝炎病毒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并用于预防,均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对疫情的控制起到了一定作用。

艾滋病作为一种新的病毒性传染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

近年来,国内外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方面进行了大量试验和临床研究,也已取得了一些可喜苗头。

近年来,中医又在手足口病防治中收效奇特。

有研究发现,中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优于西药,并且中药的副作用发生率比西药要低很多;临床观察证明导赤散加减方、银翘散加减,湿邪偏重用新加香薷饮加味,中成药选连花清瘟颗粒等,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优于西医常规药物;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以达到缩短病程,预防严重并发症的效果。

中医药参与手足口病治疗,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积极作用。

其他方面中医中药也取得优异成果,比如用抗病毒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肠炎、流行性腮腺炎、单纯性疱疹等等,也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 ) 中医在使用中药抗病毒处方的特点与优势是中药方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不但疗效显著,而且由于其自身的组方特色与药物特性,必然表现出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不同于西药的一些特点和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抗病毒同时,许多方剂兼有解热、抗炎等作用,对病毒引起的感染具有多重作用,如缩短发热的时间,控制炎症的扩散,促进炎症的吸收等,即对病毒以及病毒引起的病理反应能多途径、多方位起作用,如金银花、连翘、鱼腥草等药科学配伍,君臣佐使相亙协作,精妙得当;二是在抗病毒同时,部分处方兼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阻止病毒进入细胞组织,如配伍黄芪、灵芝、西洋参等;三是在抗病毒同时,一般很少伤害正常组织细胞,毒副作用较小,如使用菊花、当归、何首乌等;四是由于中医采取的是辨证施治、个体化组方原则的治疗,对病情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做到有的放矢。

另外,也应当看到,由于中药有效成分的多元化,病毒对其很难产生抗药性。

显然,中药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中医临床应用中药抗病毒的原则和方法中医中药在抗病毒和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良好疗效,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其抗病毒的优势也是有目共睹。

我认为需要指出的是,用抗病毒中药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时,需要认真考虑两个原则:1.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中医治病的精髓,它贯串于中医治病的全过程以及各个方面,临床使用抗病毒中药也必须辨证。

因为病毒作为外邪,可以为风、寒、暑、湿、燥、火,上述病因可以致热、致实,有时也可致寒、致虚。

又由于患者个体的差异,同一病毒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也往往不尽相同。

所以,在用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疾病时,辨证论治是十分必要的,是必须遵守的一个基本原则。

但是,也要辨病,明确患者是属于何种病毒性疾病。

一般具体治疗方法是,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同时考虑根据不同病毒性疾病,选用有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即随证选药,随病用药,将辨证与辨病用药有机的结合起来。

如治疗病毒性肝炎,如属肝胆湿热,应选用龙胆草、黄芩等,既可清热利湿,又有抗肝炎病毒作用;若肝炎属气阴两虚证型,则应选用青蒿、女贞子等治疗,既有补阴功效,同时也有抗肝炎病毒作用。

中医要在治疗原则的基础上灵活用药,这样才更能充分发挥中药抗病毒的优势及治疗效果。

2 .坚持中医抗病毒与整体调节相结合整体观念,这也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又一基本特点,其精神实质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还认为人体和自然界也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

根据这一思想原则,中医在临床使用抗病毒中药时,不能仅着眼于病毒本身,应当既看到病毒本身,更应看到病毒对整个机体的损害状况。

在治疗用药时,不能仅以某一中药动物实验能抗某种病毒作为使用药物的唯一依据,堆积大量的抗病毒药物,这样只能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只治“症”不治“病”。

我们必须在针对病毒对人体整个机体的损害及病理变化情况选择使用相应药物。

具体做法是,把抗病毒和人体整体调节有机结合起来,把使用抗病毒药物和使用其他相关药物结合起来。

这种着眼于整体观念的治疗方法,既有利于控制病情,也有利于对病毒性疾病的根治,既有利于抗病毒疗效的发挥,也有利于调动机体内在积极因素,这样会显著提高疗效。

三、中医中药抗病毒现代研究进展概况1.中医的方剂中抗病毒研究进展据不完全统计,从中药中筛选得到的,通过实验研究证实确对病毒具有较好活性的中药目前约有300多种,其中有100多种为目前常用中药。

从抗病毒药物的传统功效分布来看,以清热药、解表药和补虚药居多。

如解表药中的桂枝、薄荷、柴胡;清热药中的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贯众;补虚药中的人参、黄芪、甘草等,都是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

从其有效成分分布来看,几乎遍及生物碱类、黄酮类、苷类、挥发油、有机酸、氨基酸、酚、醛、鞣质、蛋白质、多糖和单糖等。

如黄连所含的小檗碱和苦参所含的苦参碱均属生物碱,前者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后者对柯萨奇病毒有抑制作用。

黄芩和老鹳草所含的黄酮类物质,对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夏枯草所含的皂苷属苷类物质,对爱滋病病毒有抑制作用。

连翘所含的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红景天所含的多糖类物质,对柯萨奇病毒有抑制作用。

棉花根所含的棉酚为酚类物质,对爱滋病病毒有抑制作用。

中药抗病毒作用非常广泛。

从其抗病毒作用的分布来看,几乎涉及到目前国内常见的病毒,如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腮腺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孤儿病毒、柯萨奇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出血热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疱疹病毒等。

流感是最为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

有的学者指出,人们对抗病毒中药的研究,最先就是从抗流感病毒开始的,因此,目前中药中抗病毒的药物以抗流感病毒的药物为最多。

如常用的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

中医认为,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

主治温病热入气分或营血,身发斑疹,热毒痈肿疮毒。

现代研究发现,其所含成分氯原酸等有机酸及黄酮类物质,是其主要的抗菌有效成分。

金银花水煎剂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培养上,对流感病毒、孤儿病毒、疱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能抑制病毒的复制,延缓病毒所致细胞病变的发生,并有一定的抗炎解热、抗内毒素作用。

此外,尚能促进白细胞吞噬能力,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表明本品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目前,除作汤剂应用外,其主要制剂银翘散、银翘解毒丸、抗病毒冲剂、双黄连口服液、双黄连针临床多用,效果显著。

其植株的藤又名忍冬藤,治疗传染性肝炎,有助于症状、体征改善和肝功能恢复。

中药连翘中医认为,连翘可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治温病初起发热恶寒,热入营血致高热烦躁,及热毒痈肿疮毒等。

现代研究发现其所含挥发油、连翘酚、齐墩果酸、三萜皂甙等具有活性治疗作用。

具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抗炎作用。

临床可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肺脓肿、皮肤感染、急性传染性肝炎等。

其制剂有银翘散、桑菊饮等。

板蓝根具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

现实验研究表明,其提取物对出血热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对流感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抑制腮腺炎病毒,缩短治疗水痘的疗程,同时表现出对多种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等的抑制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