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设计施工参照要点(试行)为规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设计和施工,进一步明确标准要求,依据市政、环境、建筑等相关规范,结合我省农村实际,特制定本参照要点。
一、农村生活污水基本特征和排水量测算标准1.农村生活污水构成。
农村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主要包括卫生间污水、厨房污水和洗涤污水,此三水污染负荷的占比约为6:2:2。
污水收集须实行雨污分流,雨水不得接入生活污水收集管网。
2.水质特征。
农村生活污水含有机物质、氮磷营养物质、悬浮物及病菌等污染成分,各污染物浓度一般为:化学需氧量(COD)为250~400mg/L,氨氮(NH3-N)为40~60mg/L,总磷(TP)为2.5~5mg/L。
3.水量状况。
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受经济条件、用水习惯、生活季节等因素直接影响。
确定具体用水量时,可参照表1。
确定排水量时,可根据农户实际产生的污水水量,在无实测数据时,可按表1的80%~90%采用,并充分考虑农房内部给排水设施水平和农村实际。
表1 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L/人·天)注1:全日供水是指日供水时间在12小时以上;注2:各地根据本地水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在相应的范围内确定用水定额。
水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取高值;反之取低值。
二、设计施工技术要点(一)接户工程1.对农户卫生间污水、厨房污水和洗涤污水等各类排污口接管,要在设计图纸上定点定位明确标示。
2.接户管安装一般应遵循横平竖直的原则,以保持适用和外观整洁。
3.接户管可选用管径范围75~160mm,管材一般选用U-PVC管。
厨房的排水管径不小于75mm,农户卫生间污水到化粪池前的排水管径不小于110mm,化粪池出水到支管的排水管径不小于110mm。
4.出户管坡度:管径选用75mm,坡度≥2%;管径选用110mm、160mm,坡度≥1%。
5.为防止臭气回溢,须在卫生间、厨房出水立管设置“S”型存水弯。
若不能满足最小离地距离,可在埋地横管设置“P”型存水弯。
6.户外裸露接户管应采取防冻防晒措施,一般可用保温材料包扎管道,并用胶带捆扎。
7.设置在户外的洗涤池要规范砌筑一板一槽(或几槽),板上洗涤污水收集入槽,槽内污水用软管收集接入管网,且收集软管与槽池底部必须连接严密,连接处要做好防漏处理。
8.农家乐、饭店等餐饮废水必须经隔油池(器)预处理后再接入管网系统。
(二)化粪池9.化粪池一般是指“三格式”化粪池,容积可根据农村实际和居住人口数量确定。
化粪池推荐容积一般3人为1.8 m3,5人为2.2 m3 ,7人为2.5 m3,人口超过7人或多户联用的,根据排水量测算确定容积。
10.项目设计时,应对农户化粪池进行调查摸底,掌握已建有化粪池和未建有化粪池农户情况。
11.农户没有化粪池的,一般要新建化粪池;有化粪池的,要对原化粪池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对于“漏底”、未设置掏粪口或其他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化粪池,要进行改造或废弃新建;由于各种原因,新建或改造化粪池有困难的,提倡新建多户共用大容量化粪池;对于完全没有新建单户、联户化粪池条件的,且距污水主管或处理设施较近的,可将卫生间污水直接纳入污水管网,但必须满足管网坡度设置要求,加强清扫口、流槽式检查井和双井盖配置。
12.对于废弃的化粪池,要进行砂石填埋等无害化处理。
13.村内公厕化粪池,以及户外小型化粪池,也要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做好防渗处理,并便于清掏。
14.化粪池可根据农村实际,选择砖砌化粪池和新材料、预制式化粪池。
15.砖砌化粪池四壁和池底应做防渗漏处理。
池底板施工时,先将素土夯实,再铺上10cm 的碎砂石夯实,再用C15或C20的混凝土浇筑,厚度一般不小于8cm。
池壁施工时,砖砌结构的砖砌缝隙用砂浆填实,原浆勾缝后用1:2.5的防水砂浆抹面,厚度20mm,抹面要求密实、光滑,内外壁全抹;预制板池壁,应尺寸准确,外形规则,无缺棱少角。
建成后即加满水观察24小时,记录满水试验起始时间、终止时间和水位变化量,水位的升高或减少,不应超过10mm。
16.安装过粪管,应注意角度、方向和位置,过粪管位置应斜插安装在两堵隔墙上,与隔墙的水平夹角呈60度,管径一般为110mm。
其中第一池到第二池过粪管下端(粪液进口)位置在第一池的下1/3处,上端(粪液出口)在第二池距池顶10cm;第二池到第三池过粪管下端(粪液进口)位置在第二池的下1/2处,上端(粪液出口)在第三池距池顶10cm。
进出口水平高度合理,两根过粪管出水口应低于进粪管口,高于第三池的排污口。
第三池出水口位置和水平高低,应与污水收集管网标高设计相衔接,方便接管和向低处排放。
17.主要建筑材料的质量要求如下:砖强度等级在MU7.5以上;砂浆强度等级在M7.5以上。
18.新材料、预制式化粪池施工时,要安装在坚实、均匀的基础上,就位后要及时回填,回填前罐体内要灌满水,以防位移。
19.上述有关化粪池的条款,设计单位要在设计文本中单独设置篇章予以明确。
凡是设计文本中没有单独设置篇章予以论述,或者调查摸底、对应解决措施不详细的,不宜通过设计评审。
(三)检查井20.管道交汇处、转弯处、跌落处、管径改变处及直线管段相隔一定距离处应设置检查井,间距一般为20~40m,最大间距不超过40m,便于后期维护检修。
21.检查井一般不采用现浇混凝土检查井(含清扫井),井盖不允许使用雨水集水井盖,污水井盖上一般都应注明污水字样,避免与雨水井盖混淆。
车行道一般设置砖砌检查井,若设置塑料检查井,井盖应使用承重型井盖。
22.管道埋深≤1m,一般设置直径500mm圆形检查井(也可设置500mm×500mm方形检查井);1m<管道埋深≤2m,一般设置直径700mm圆形检查井;管道埋深>2m,一般设置直径1000mm圆形检查井。
700mm及以上圆形检查井要设置防坠网。
23.对直径700mm以下系列的检查井可设置塑料检查井;对直径700mm及以上系列的检查井,一般设置砖砌检查井,但必须采取防渗漏处理。
24.砖砌检查井基础厚度不应小于15cm,严禁先施工管道再施工检查井,也不应先砌井壁后再浇筑砼底板,底板混凝土强度不低于C15。
车行道检查井要求井壁厚度达到24cm以上,非车行道厚度达到12cm以上,同时井壁厚度充分考虑检查井大小。
检查井内外壁都要粉刷到位,且平整光滑,每侧厚度不少于2cm。
砖强度等级在MU7.5以上,砂浆强度等级在M7.5以上,砌筑或粉刷完毕后,须待其强度达到设计规定的要求后,方可回填。
25.实壁管与检查井连接处要安装水膨胀橡皮圈,并用防水砂浆做好防渗漏处理。
26.检查井一般应为流槽井,在必要的地方可设置一定数量的落底井;对未设置化粪池的,则必须采用流槽井。
27.厨房污水和洗涤污水在出户后须设置清扫井,可根据实际单独设置,也可合并设置,清扫井内须设过滤网,在经过清扫井初滤后,再接入支管,并于支管连接处设置检查井。
28.化粪池排出污水可就近接入清扫井,如就近无清扫井,则直接接入支管,在与支管连接处应设置检查井。
29.接户管在转弯处可设置清扫口。
30.出户清扫井不同于清扫口,须规范设置,可采用圆形塑料井、预制式水泥井或砖砌方形井。
圆形塑料检查井和预制式水泥井一般为直径300mm,砖砌方形检查井一般为300mm×300mm。
(四)隐蔽工程31.根据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和相关规范要求,合理选择管径和管材。
管径75~160mm,管材一般选用U-PVC管;管径200mm及以上,管材一般选用双壁波纹管。
32.主管管径应根据接入户数科学选用,一般不小于160mm。
当接入户数在25~100户,可选用管径为160~200mm;当接入户数在101~400户,选用管径不小于200mm;当接入户数在400户以上,选用管径不小于300mm。
若经水力计算需选用更大管径的,以计算结果为准。
33.支管一般选用管径范围110~200mm。
若经水力计算需采用更大管径的,以计算结果为准。
34.管径为160mm、200mm、300mm最小坡度分别为:5‰、4‰、3‰。
35.混凝土路面切割前要先放样,确保切割平直美观,切割宽度与管沟开挖宽度相匹配。
管沟开挖根据土质条件考虑放坡系数,管沟底开挖宽度一般按照管外径两侧各增加20cm~40cm。
36.对软土地基,宜铺垫厚度不小于20cm砂砾基础;一般土质地基,铺垫厚度10cm砂砾基础,管道铺设前砂砾基础应整平压实。
37.管道铺设一般应沿道路,不宜铺设在河道、溪流、水田等地方。
38.管道铺设严禁带水作业,不应边开挖沟槽边铺管,禁止将管子推进沟槽就位。
管径大于200mm的管材下管作业,可采用人工压绳下管法:即用两根绳索各套住管道的端头,绳头一端固定在地面铁钎上,另一端由人拉住,下管时,统一指挥,缓慢放绳,使管材沿事先铺设在槽边斜立的轨道上平衡、均匀地溜送入沟槽中。
也可以采用搭架下管法等人机配合下管法。
39.管道铺设时,管材插口应顺水流方向,承口应逆水流方向安装,安装宜从下游往上游方向进行。
40.与检查井连接时,带承口的短管放在检查井的进水方向,带插口的短管放在检查井的出水方向。
41.闭水试验应在管道回填前进行。
试验管段应按不同管径分井段进行,串连不得多于5个井段。
42.闭水试验前,应在试验段管道灌水浸泡12小时后,观察检查井井身、管道及管道接口外露处有无渗漏。
如发现渗漏,应查明原因,将灌水抽出,对渗漏处进行返工处理。
未发现明显渗漏,则可进行闭水试验。
记录试验的起始时间,用注水容器不断向井管内注水,使试验水头保持恒定,注水及观察时间不得少于0.5小时,记录试验终止时间,计算注入井管中的水量。
将实测渗水量与允许渗水量进行比较,实测渗水量小于允许渗水量,闭水试验合格,方可进行沟槽回填。
43.管道周围及管顶以上20cm内用统砂回填,每次回填20cm应压实一次,管道周围50cm 回填范围内不应有5cm以上的石块或其他类似物质。
44.为确保管道的安全和长期运行,车行道管顶覆土深度不小于70cm;人行道或绿化带下的管道,管顶覆土不小于30cm;穿过水田时,管顶覆土不小于100cm;管线穿过沟渠时,管顶距沟底不小于10cm。
覆土厚度确有困难不能满足上述要求的,应在管道外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如钢管加固、混凝土包管、增加面层厚度等)。
(五)终端工程终端工程设计要因村制宜地确定排放标准和技术工艺,并按照基础设施景观化、建筑用材本土化的理念搞好设计施工。
45.排放标准。
根据受纳水域的功能要求,经治理后农村生活污水执行不同的排放标准。
建议执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3/ - 暂名),(DB33/ - 暂注:1仅针对含农家乐废水的处理设施执行。
46.处理工艺。
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工艺常用的主要有:厌氧+人工湿地、A/O、A/O+人工湿地及A2/O+人工湿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