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第5期常熟理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 echnologySep.,2005N o.5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当代价值Ξ刘长贵(南京晓庄学院经济法政学院,江苏南京210038) 摘 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在近30年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秉承生活教育思想精髓的生活德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为中国近现代德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系统地认识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有益于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超越知性德育,构建生活德育。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05)05-0091-04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在近30年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出了秉承生活教育思想精髓的生活德育理论。
生活德育理论随着陶行知一生的教育实践而萌芽、形成、发展、成熟以至完备,包含了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等多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德育理论体系。
在德育面临诸多新问题的今天,这一理论焕发出了鲜活的当代价值。
近些年来,我国德育存在着典型的知性化倾向,德育被当成单纯的道德知识传授,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德育的低效。
知性化的德育带来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道德教化,而不明确道德规范的价值意义,造成道德迷失;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导致行为失范;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面临道德茫然,不会做出道德选择。
这些现象使得当代德育陷入了一种困境。
解决德育实效低下的问题,就必须让德育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世界,也让生活负载起德育的使命,成为德育的主阵地。
我们可以发挥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当代价值,以生活德育来取代知性德育,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
一、当代德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知性德育道德教育原本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人类最初的德育是与生产、生活过程融为一体的。
由于社会分工,教育从其他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劳动,之后道德教育又教育活动中相对独立出来。
近代以来,受知识教育模式的影响,德育也逐渐按知识教育的逻辑来进行,而不是按道德形成的内在逻辑去进行,使得德育越来越成为一种知性德育。
也许其他学科的学习可以通过知识传授的方式来完成,但道德的学习却不行,因为人的德性必须在具体的生命活动中形成,这是德性形成的基本规律。
而知性化的德育与学生生活的隔离阻断了学生德性发展的源泉和渠道,使得德育日益陷入困境。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1](p.267)“德育同样也要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
[2]所谓的知性德育是一种“对象化的、割裂的德育。
其所遵循的逻辑是知识和认知的逻辑,是对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的异化。
知性德育割裂了德性的内容结构与形式结构,割裂了认知和情感、知德与行德,进而割裂了德育与生活的血肉联系。
它使现代德育走向抽象、虚假的困境而不能自拔,德育研究、德育实践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3](p.2)知性德育违背了德育的本性,把道德教育混同于一般学科的知识教育,它用智育化的方法来进行德育,把德育的主要任务当成传授道德知识,将各种道德知识分类组合,构建成一个19Ξ 收稿日期:2005-06-02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基金课题(编号:L3-041)。
作者简介:刘长贵(1972—),男,江苏江浦人,硕士,讲师。
知识体系,然后再按照知识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然而,学习美德不应从“什么是美德”开始,“我们所要开拓的是感情,而不是感情的知识;我们所要拓展的是意志和意愿,而不是意志和意愿的知识”。
[4](p.14)虽然德育中本身包含着关于道德知识的教育,但是道德之教中的知识区别于其它知识,它的习得不能依靠间接经验的传授,而只能通过直接经验来获得,所以道德不能通过课堂的讲解和书本的学习来掌握,它需要在人们的生活和交往当中,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
德育的使命就是要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还原为学生道德品质生成的过程,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只有这样,道德才可能被教,德育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二、遵循生活德育理论,超越知性德育德育的本性是什么?我们认为,“生活化”是新世纪德育的本质属性。
德育的基本内容是对人实施道德教育,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生活实践是道德产生、发展的基础,道德是生活的道德,生活也包含着道德的生活,生活需要并产生道德,道德适应并满足生活,这就是生活与道德的辩证法。
道德与生活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德育必须是生活化的。
知性德育更多的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生活为中心,它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编排和知识体系框架的搭建,而对于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学生习得这些知识的过程重视不够,它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识记,对于如何调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习得并理解有关知识重视不够,因而导致德育演变成简单、机械的说教,使道德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被人为分割。
由于知性德育的上述缺陷,使得它根本不可能完成社会赋予德育的使命,所以我们必须遵循生活德育理论,超越知性德育,使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
德育回归生活,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日常生活形式,而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使德育的目标和内容都能与学生个体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从而在德育活动中充分地调动学生个体既有的生活经验,在感悟中形成认识,变成行为。
这样,德育过程就不再是个体机械接受、被动识记的过程,而是有机、自主的建构过程。
由上可知,倡导德育回归生活,并不是消解德育,而是试图表达这样一种德育理念:通过回归生活的方式开展德育,使德育的过程成为个体德性之自主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
同时,由于任何道德规则最终都是以认识或知识的形态来呈现的,所以我们提出德育要回归生活,不是要否定道德知识的教育,而是要把关于道德知识的教育整合到生活德育模式中去,将其整合为生活德育中的一个方面和环节,而不是像知性德育那样把道德知识传授当成终极目标。
三、实践生活德育理论,构建生活德育2000年开始的新一轮的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德育向生活回归的理念,与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不谋而合。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
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5](p.491)在当前,我们的德育急需朝着生活德育的方向转型,在实践中构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道德生成规律的生活德育。
(一)在德育目标上引领现实生活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目标夹杂了不少“假、大、空”、“高、大、全”的成分,在德育目标中不区分层次,把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的高层次的德育目标当成针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底线层次的德育目标,结果使许多德育目标成为空头目标,不能实现。
从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中我们看到,德育目标应该是来自于生活本身的。
我们要使德育目标回归道德本身,回归生活本身,使德育目标能对现实生活起到引领作用。
德育目标应该从现代生活对人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出发来制定,其定位应该是:实现它就能使人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背离它,人就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从现代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当前应将德育目标定位为“求真”与“行善”,即德育要培养的是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的“真善统一”的人。
求真的底线是“认真做人,真诚待人”,行善的底线是“明辨善恶,与人为善”,这两点是过现代的生活最必须的道德品质,也是现代生活为人规定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做到这两点,才是一个道德合格的人。
从应然的角度看,每个现代人都应该能做到这两个要求,从实然的角度看,还有不少人没有做到,但绝大部分人经过努力能够做到。
同时,要让每个阶段的德育目标既高于上一个阶段,又位于道德最近发展区,使德育目标引领着学生的道德层次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提高。
29(二)在德育内容上反映现实生活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
”[5](p.504)这些论述说明了德育的内容应该随着生活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从现实生活中去发掘德育的内容。
知性德育的缺陷就在于德育内容往往与学生真实生活情境相脱离,不从学生的直接经验出发。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使我们的道德教育回归学生个体的生活世界。
每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主题。
“文化进步是没有止境的;世界环境和物质的变化,也是没有一定的。
活的教育就是要与时俱进。
我们讲活的教育,就要随时随地的拿些活的东西去教那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材。
”[6](p.410)“活的东西”就是生活化的内容。
在当前,面向生活世界、反映现实生活的德育内容主要应该包含: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引导学生超越自我中心主义,学会合理评价自我;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和独立生存的生活能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现代生活造成的紧张感、压力感的调节能力、进行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指导学生合理建构交往关系,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会求知、做事和做人,形成科学的人生观;指导学生学会怎样与自然、他人和社会构建和谐共存的关系;培养学生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为社会尽义务的观念、尊重他人的观念、追求公正的观念和爱国主义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追寻生活的意义等。
(三)在德育方法上适应现实生活知性德育通常充斥着问答式教学、规劝、说服、纪律、强迫执行、训诫、奖惩以及榜样示范等方法,这些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知性灌输的色彩。
事实上,就算灌输知识成功了,也不代表灌输式德育成功了,因为具有知识并不一定就具有教养,知之并不能确保行之。
因此,道德教育只有面向并通过学生的的生活,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影响和作用。
因此,我们首先应关注德育过程,要让学生通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各种实践活动来获得道德成长和发展。
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德育方法就应该是“教学做合一”式的,它具体表现为:第一,行动感知。
杜威曾经批判传统的教育是静听的教育,传统的学校是静听的学校,学生在这样的学校里学到的只是冷藏的知识。
在德育上这一问题同样存在,要克服这些缺陷,就要通过实践让学生在行动中感知,通过行动感知去丰富学生的道德经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品质。
“行动的教育,要从小的时候就干起。
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让他做有意义的活动,开展他们的天才。
”[7](p.527)实践活动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道德之“教”和道德之“学”都不能离开道德之“做”,而要在“做”(实践)中“教”和“学”。
第二,注重对话。
这里所说的“对话”,是指德育的一种方法,它是对传统的知性灌输方法的超越。
“人对人的理解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8](p.31)注重对话,从根本上体现了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所倡导的民主和平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