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概略
瓷器
1、瓷器烧制特征: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 瓷石或瓷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摄氏度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 下烧成的釉。 2、瓷器烧制大约出现于BC16的商中期,并于AD5、6传播到世界各地
漆器
1、中国享有“漆国”美誉,最早的漆器残片距今七、八千年 2、采割天然漆树的汁液,用于日常用品的保护和粘合,其特征:轻 便、易洗、耐腐蚀、防酸碱 3、木胎、竹胎、皮胎、锡胎等
风格特征:
创作受书法碑学影响,作品追求金石趣味 商品经济催生的产物,多以花鸟人物为题材 大写意花鸟是其主要成就
代表画家:吴昌硕
设计的种类
建筑设计(室内与环境) 产品设计(工业设计) 平面设计(广告、包装、CI) 服装设计 纺织品设计
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艺术排斥实用功利;设计以实用功利为前提 艺术审美诉诸想象;设计审美诉诸使用 艺术创作属个人行为;设计属社会行为 艺术以摆脱实用功利求得精神解放;设计以满足物质、精神双重的需求 而获得人格自由。
美术形态:
画像石、画像砖 砖画
艺术家:顾恺之
隋唐美术
背景:
隋唐大一统的局面下,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中心、最强大的 封建帝国。 李氏王朝标榜是李聃的后裔,大力推崇道家学说。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美术形态:
1、绘画:
绘画主题丰富而齐全:人物、牛马、花鸟、山水 唐、五代,人物画达顶盛,此后绘画主题转向花鸟、山水 水墨画的肇始期,绘画功能从服务大众转向服务自我心灵(写实转向表 现) 画家:吴道子
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
西:以工业革命为分界线,【德】包豪斯,现代设计教育的先驱 中:19世纪“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工业文明成果;“五四”时期引入西 方的现代设计观念;1980年代改革开放,引进三大构成,传统工艺美术 教育开始向现代工业设计教育转型。 1979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方针,国家外贸出口因外包装粗陋,产品价 格大打折扣,国家于1982年成立中国包装技术协会。 广州美术学院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顺应市场需求,率先进行改 革,从香港引进“三大构成”。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江苏无锡轻工业学院一批留学归国的年轻教师,积 极引进西方现代设计理念。
奠基人:威廉·莫里斯(1834-1896)
“新艺术运动”12
背景:
调和矫情繁琐的手工业和粗糙简陋的机器大工业之间的矛盾 深受异域文化启发:日本浮世绘、非洲雕塑 放弃任何一种传统风格的影响
意义:
1895—1910,发源于法国波及整个欧洲,影响所有视觉文化领域,深 受“工艺美术运动”影响,一场并不彻底的设计改良运动
特征:
1.不再回避机械形式与工业风格 2.禀承欧洲传统,重视工艺性、装饰性 3.广泛吸纳异域风情 4.相对于同时期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而言,显得落后和保守 5.欧洲主要表现在家具、玻璃器皿、小摆设;美国则表现在建筑领域
清代美术
背景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8世纪中叶以前保持着强盛国势 欧洲的工业革命和海外扩张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工艺美术史论家:王家树
《中国工艺美术史》(30余万字,500余幅图)1994年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
现代设计史论家:王受之
《世界工业设计史略》20万字 1987年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中国 第一部现代设计史著
“工艺美术运动”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意义:
【英】19世纪末—20世纪初 现代设计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设计改革运动
彩陶、黑陶、唐三彩
玉器
1、其他古文明中从没有过的美术遗存。 2、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核心,玉琮是其代表性器物:外方内圆、中空 外实,巫术祭祀活动,与环太平洋普遍存在的原始宗教——萨满教有关
青铜
1、夏、商、周三朝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 2、铜、锡合金,熔点低、硬度高、填充性好、不易锈蚀
3、祭祀天地祖先的礼器、国家政权的象征 4、典型代表:鼎 典型纹饰:饕餮纹、夔龙、夔凤
中国工艺美术史概略(上)
中国工艺美术思想:“器以载道” 儒、释、道互补——中国美学思想结构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系辞上》;“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中国古代两大基本宇宇宙宙 生成论,最终合二为一。
中国工艺美术分期
四个时期:
1、童年时期:新石器时代,以彩陶为代表,体现“天之道” 2、古典时期:夏商西周春秋,以青铜礼器,体现“生命之道” 3、人文前期:战国秦汉,以日常生活用品,体现“人之道” 4、人文后期:隋唐以后,以“花”纹案,体现“天人合一”
家具
1、中国家具发展到明清时代,古典式样定型和成熟并形成独特的民族 个性 2、框架结构,方中有圆,榫卯接合,讲究结构力学 3、木材质地优良,紫檀、花梨、红木、樟木,“硬木家具” 4、金、银、铜等金属附件,镂花、浮雕、彩绘、镶嵌纹饰
建筑
传统建筑分类
1民居建筑 2宫殿建筑 3园林建筑 4宗教建筑 5陵墓建筑
背景:
19世纪初欧洲各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 矫饰繁琐的维多利亚风格盛行,服务对象为上层显贵 机器大工业批量生产的标准件,粗糙简陋,价格低廉,为广大底层人民 使用 设计与产品严重脱节。
理论家:约翰·拉斯金(1819-1900)
强调设计服务大众,反对精英主义设计,具有民主、社会主义色彩, 主张从自然、哥特风格中找寻灵感,反对机械美学 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对工业革命怀有恐惧与厌恶
织物
1、从西周开始,中国丝绸就开始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古希腊、罗马 2、踏板织机是华夏民族引以为傲的伟大发明,经由“丝绸之路”传到 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国。在这项技术上,西方落后于中国400年,13世纪 欧洲才广泛应用 3、“丝绸之路” (19世纪,德国地质学家首次命名)分为海、陆两 路。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绿丝绸之路”;长城以北充满 着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四川云南山道崎岖的“西南丝 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因转运大宗香料,故又称“海上丝香之 路”。
六个时期:
5、旧石器时代 6、近现代工艺美术多元化
七个时期:
7、手工艺终结时期:明清
中国工艺美术史概略(下)
石器
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新石器时代
(打击石器) (磨制石器) (陶器、玉器)
1百万年前
1万年前
陶器
泥土加水塑型,经低温焙烧而成,耐火性好,具加温杀菌的功能。是人
类第一次将天然物质加工改造为人工物质伟大创举。
地处长江和运河的水运枢纽 盐运业的必经之地,清代盐运业数倍于前 盐业为官督商办,其生产、销售以及税收具有垄断性 富商巨贾纷纷投资文化艺术
风格特征:
强列的自我表现、市民思想、商意识 艺术价值并非太高但个性鲜明充满生机 诗、文长题是其特色
代表画家:郑板桥
海上画派
背景:
鸦片战争后成为开放的通商口岸 各国租界、商人云集,形成具有浓厚殖民色彩的海派文化
传统建筑源流:
1天然岩洞 2穴居、巢居:黄河流域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富含石灰质,有壁 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长江流域湿热多雨、密林多山,构 木为巢,远离湿地,远离虫蛇野兽侵袭,有利于通风散热。 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华夏建筑文化之源,距今约六、七千 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3西周:型制完整的四合院、观赏性园林出现。 4春秋:瓦、砖广泛应用;诸侯宫室的高台建筑(台榭)出现。 5汉代: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6南北朝:佛寺、佛塔和石窟宗教建筑兴盛。 7隋唐宋: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 筑装饰、设计施工等方面都有全面发展。 8明清:园林建筑达到极盛(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 参差自然,曲径通幽:迎面而来的景观变换无穷,而非西方园林的一览 无穷 诗情画意,人文气息:对联、匾额、题款给视觉感官注入观念想象
美术特征
中国传统美术终结,开始向近现代美术转型 以经济为中心形成画坛三大重镇:新安(早期)、扬州(中期)、上海 (晚期)
美术形态
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中西融合风格) “四王”:王时敏、王恽、王原祁、王鉴(强调笔墨的抽象形式) “四僧”:八大、石涛、髡残、弘仁(偏重个性的率性发挥) 扬州八怪 背景:
2、雕塑:
昭陵六骏(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的又一写实主义力作)
3、仕女画:
《虢国夫人游春图》 《簪花仕女图》
4、唐三彩:
彩釉陶器,白、绿、黄褐及少量蓝
设计史
“设计”的涵义
设计是一种技术,应用科技文明成果使人类生存环境审美化。 设计是一种审美活动,设计过程本身是一种创作,能给设计人员带来身 心的愉悦。 设计是一种审美形式,把审美因素寓于实用产品中,以特有的方式对们 施加审美影响。 设计最终必然呈现为物化形态,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的物质世界。
魏晋南北朝美术
政权变更:
北:五胡十六国—北魏: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
魏·蜀·吴——西晋<
南:东晋—宋·齐·梁·陈
背பைடு நூலகம்:
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古典美学的滥殇期,道教、佛教兴盛,儒、释、道互补的美学格局 基本形成。 西晋门阀士族制度盛行,名门望族在政治权力、社会地位、经济实力上 享有特权,且家学渊源,文化素养很高,从事绘画的不再是工匠、艺 人,而是学识渊博的文人、雅士。 绘画成为相对独立的审美活动,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绘画作品开始产 生。 山水画开始产生(五代以后人物画的主导地位渐次衰退)。
典型代表:
建筑—【西】Antonio Gaudi 壁画—克里姆特 招贴—劳特累克 哈尔滨中东铁路局的大部分建筑(俄国人设计):哈尔滨原火车站 (1903-1904)
“装饰艺术运动”
背景:
20世纪20、30年代(一、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策源于法国,波及整个
欧洲和北美洲,工业的发展已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现代主义设计思 潮已在欧洲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