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保护》
行人保护试验测试内容
适用下保险杠参考线LBR高度在 500mm以下的情况 • Legform to Bumper Test • Upper Legform to Bonnet Leading Edge Test • Headform to Bonnet Top 适用下保险杠参考线LBR高度在 500mm以上的情况 • Upper Legform to Bumper Test • Upper Legform to Bonnet Leading Edge Test • Headform to Bonnet Top
低速碰撞试验实验要求
No
BY06
Item
Concern
Issued by
Reflection
Proposal
Alias
Them Prod e
Status
Remark 3D/2D
Front Pendulum impact Bumper – earlier impact of Fog Cover than
测试内容
下腿部撞击区域
Upper Bumper Reference Line
上正面保护系统基准线 下正面保护系统基准线 正面保护系统角度 Bumper Reference Lines Corner of Bumper
Lower Bumper Reference Line
Legform to Bumper tests
Impact Angle
撞击角度 • 10度~48度 • BLE越高=> 角度越小 • 正面保护导程越大=> 角 度越大
Impact Velocity
撞击速度 •20~40km/h •BLE越高=> 速度越高 •正面保护导程越大=> 速度越低
Impact Energy
撞击动能 •200~700J •BLE越高=> 能量越高 •正面保护导程越大=> 能量越低
头部撞击(第二阶段)
试验条件 • 儿童头模撞击器在发动机顶面前部区域进行9次测试;成人头模撞击器在发动机顶 面后部区域进行9次测试。 • 所选取的成人头模撞击器测试点之间间距应至少达到165毫米。各个测试点均应与 发动机罩侧参照线的间距应至少达到82.5毫米;各个测试点均应与发动机罩后参 照线的间距应至少达到82.5毫米。 • 所选取的儿童头模撞击器测试点之间间距应至少达到130毫米。各个测试点均应与 发动机罩侧参照线的间距应至少达到65毫米;各个测试点均应与发动机罩后参照 线的间距应至少达到65毫米;各个测试点与发动机罩前沿参照线的间距至少达到 130毫米 • 成人头模撞击器与发动机罩顶面的撞击测试接触位置位于1500毫米包络线和2100 毫米包络线或发动机罩后参照线之间。 • 儿童头模撞击器与发动机罩顶面的撞击测试接触位置位于1000毫米包络线和1500 毫米包络线之间。 • 撞击质量: – 儿童人头模撞击器130毫米,总质量应为2.5公斤 – 成人头模撞击器165毫米,总质量应为4.8公斤 • 撞击速度 :40km/h • 撞击角度:成人头部模型65度,儿童头部模型50度 评价指标 • 第一阶段:HPC<1000
7.
能量低于200J不需要测试
头部撞击区域
WAD Wrap round distance Bonnet side reference line BLE Bonnet rear reference line
头部撞击(第一阶段)
试验条件 • 至少18次头部模型与发动机罩的撞击测试,在发动机罩中间段以及两 侧各三分之一段上最易造成伤害的部位上各进行6次测试。 • “发动机罩顶面A区域”内进行12次测试,至少在“发动机罩顶面B 区域”内进行6次测试。 • 所选定的测试点之间的间距至少应达到165毫米;各个测试点与发动 机罩侧参照线间距至少达到82.5毫米;各个测试点与发动机罩后参照 线的间距至少达到82.5毫米;各个测试点与发动机罩前沿参照线的间 距至少达到165毫米,第一接触点位于1000毫米包络线和发动机罩后 参照线之间 • 撞击速度:35km/h • 撞击儿童/小个成年人头模重量:3.5kg • 撞击角度:与地面参考面50度 评价指标 • 第一阶段:A区域HPC<1000,B区域HPC<2000
EEC法规编号
•
•
•
•
•
70/156/EEC 关于成员国机动车及其挂车型式认证的相近法规 2003/102/EC 以及其修订指令70/156/EEC 就发生机动车辆碰撞事件之前或发生过程中对行人和其他弱势道路使用 者的保护 2005/66/EC 关于在机动车辆上使用正面保护系统以及修正指令70/156/EEC 2004/90/EC 有关执行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指令2003/102/EC“在与机动车辆撞击前和撞 击中对行人和其它易受伤害的道路使用者的保护以及对指令70/156/EEC 的修正”的技术规定 2005/368/EC 关于执行与在机动车辆上使用正面保护系统相关的《欧洲议会与理事会 指令2005/66/EC》中所规定的测试用详尽技术要求
低速碰撞试验要求
碰撞试验后,车辆应能满足下列要求: 1. 照明和信号装置应能继续正常工作并清晰可见。如果出厂时安装好 的照明装置失调,允许进行调整以符合规定要求,但只限于采用常 规的调整方法。如果灯丝折断,应允许更换灯泡。 2. 发动机罩、行李箱盖和车门应能正常开闭。车辆的侧门在碰撞的作 用下不得自行开启。 3. 车辆的燃料和冷却系统应无泄漏,不发生油、水路堵塞,其密封装 置与油、水箱盖亦应能正常工作。 4. 车辆的排气系统不应有妨碍其正常工作的损坏或错位。 5. 车辆的传动系统、悬架系统(包括轮胎)、转向和制动系统应保持 良好的调整状态并能正常工作。
Concern
Issued by
Reflection
Proposal
Alias
Them Prod e
Status
Remark 3D/2D
Front Pedestrian protection Bumper – unfavorable location of corner
impact center point (overlaps with Headlamp)
Modify bumper skin
– Modify skin to push corner impact center inward
○
车外突出物法规
No
BY23
Item
Concern
Issued by
V-ENS Aug. 31
Reflection
Proposal
Alias
Them Prod e
上腿部撞击BLE区
• • • bonnet leading edge reference line bonnet side refernce line corner reference point
上腿部撞击BLE
‘Bumper lead' is the horizontal distance between the LBR and the BLE ‘Bonnet leading edge height' is the vertical distance between the ground and BLE, with the vehicle positioned in its normal ride attitude.
Fascia
Modify Fog Cover skin
– need to avoid first impact situation of Cover – provide offset from Fascia about 1ent
低速碰撞试验实验要求
No
BY07
Item
Status
Remark 3D/2D
Rear Euro Regulation Bumper – External Projection violation
Change skin R
– increase skin radius to minimum R5
○
行人保护基本原理
• 特征 – 小腿与保险杠碰撞 – 大腿与保险杠前缘碰撞 – 小孩和大人头部与发动机舱 盖或玻璃碰撞
法规的发展历史
•
• • • • • • • • •
1987 EEVC WG 10 begins development of test procedures 1994 Publication of WG10 test procedures 1997 EEC WG17 reviews WG10 test procedures 1997 Euro NCAP begins testing based on WG10 1998 Publication of WG17 proposed legislation 2000 ACEA develops proposals for voluntary tests 2003 ACEA commitment adopted as European Directive 2003/102/EC 2004 Euro NCAP modifies testing to be more compatible with WG17 2004 Japan NCAP begins testing using own procedures 2004 Australia NCAP likely to introduce tests in future
低速碰撞试验实验要求
碰撞器 1. 碰撞器应结构坚固;其撞击头材料为淬火钢。 2. 碰撞的有效质量应与试验车辆的“整车整备质 量”相等。 3. 碰撞器的A平面应保持垂直,而基准线则应保 持水平。 4. 碰撞发生时,碰撞器与车辆首先接触的应是 撞击头与车辆的保护装置,当车辆分别在“整 车整备质量”与“加载试验车质量”状态时,位 于“车角”间的保护装置均应能被通过碰撞器基 准线的水平面所截,基准高度为445mm。 5. 纵向碰撞试验 车辆正前方的两次碰撞和正后 方的两次碰撞。一次车辆质量为“整车整备质 量”时进行的,另一次质量为“加载试验车质量 ”时进行的,两次碰撞试验间距小于300mm, 车辆的碰撞速度应控制在40+0.25km/h 6. 对“车角”的碰撞试验 a)碰撞器的A平面应与车辆的纵向对称 面构成60°±5°夹角。 b)碰撞时最先接触的点应在碰撞器的中 垂面上(允差±25mm) C)碰撞速度应控制在2.50+0.1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