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三地理学案最后冲刺之工业建设与布局旧中国“一穷二白”,工业非常落后,1949年近代工业总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工业部门残缺不全,工业生产水平低下,机器设备有80%以上要靠进口;工业发展速度缓慢,1949年几乎全部工业产品产量都低于抗日战争前1936年的水平;工业的地区分布也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那种极端落后、畸形的状态,建立起门类较为齐全、结构比较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
我国的工业发展与布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中国工业发展与布局的变化(一)中国工业发展的特征1、工业的地位日益加强,已有相当的规模旧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兴办军事工业起,到1949年,花了近100年时间,仅2、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渐趋合理旧中国的工业,主要是轻纺工业、采矿业和一些机械修理、装配,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发挥原有企业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石油、化工、机械、电力、冶金等部门增长最快,基本上从无到有地建立了石油开采、稀有金属、有机化工、汽车、机车与飞机制造、重型机械制造、造船、精密仪器、电子等一批工业部门。
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例,已由1949年的73.6:26.4,调整到1983年的49.6:50.4。
逐渐趋于比较协调的合理状态,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工业地区布局有较大改善旧中国的工业,不仅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部门残缺不全而且地区布局上也深深地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表现为极不合理的畸形。
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的辽宁地区,轻纺工业则集中在上海、天津、青岛、广州等少数沿海城市。
占国土面积85%左右的广阔内地,除武汉、重庆等几个城市以外,几乎没有什么现代工业。
偏集于沿海地区少数城市的工业,多数依附于外国资本,设备和原材料也多靠进口。
最近50多年来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
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党和政府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逐步改变原有工业地区布局状况。
一方面注意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原有工业基地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在广大内地大力建设新的工业基地。
(二)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动工业化过程总是伴随着结构变动的。
中国的工业化战略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具有显著变化的阶段:一是1978年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抑制消费和以农补工、以轻补重的强制性积累方式,在结构上推行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所进行的工业化。
这种赶超型发展战略,使中国从一个十分落后的农业国较快地步人工业化的进程。
与此同时,与世界各发达国家相同工业化阶段和相同水平发展中国家比较,中国的工业结构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重工业比重远远超过相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
二是1979年以来,市场经济体制代替原来的计划经济,在经济体制、发展目标和工业化战略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与之相伴,工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个时期的结构变化又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l.调整阶段(1978—1984年)。
这是整个产业结构的“拨乱反正”时期,工业结构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调整:①扭转过去过分强调积累抑制消费所带来的弊端,补消费不足的课;②扭转重工业内部循环过强的弊端,调整和改造重工业,增强重工业为轻工业服务的功能,为轻工业提供装备的机械工业有较快发展。
整个调整时期工业增长的格局是:年均增长速度: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重加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工业平均增速>原料工业>采掘工业。
2.轻工业化增长阶段(1984——1988年)。
在完成补消费的课,工业步入增长轨道后的1985—1988年,轻工业在工业增长中仍居主导地位,其贡献份额占52.39%。
在此时期工业增长的格局是:以非农产品为原料轻工业>重制造工业>工业平均增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原料工业>采掘工业。
3.现阶段(1988——)。
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的发展进人了新的阶段,发展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是居民消费需求逐步向产品多样化、新型化方向变化,新型家用电器、通信、住宅、汽车等高档消费品比重也逐步上升,而传统的轻工业商品基本需求增长缓慢;二是,在生产领域一些长期短缺的产品,特别是传统的一般加工业和一般消费品的生产能力开始出现剩余,以往靠低水平旺盛的国内需求拉动工业生产增长的市场已经改变,同时,基础产业特别是资源不足的制约,也使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三是随着工业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完善及其规则的变化,将对中国工业发展产生新的、不可低估的影响。
这些都将促使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布局进行新的调整。
(加入WTO以后,一些工业产品的质量不高、品种不全就不可能走出国门,更难以走向世界。
)(三)中国工业的布局变化与中国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和结构的不断调整变化相适应,中国工业的布局也扭转了解放初期的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轻纺工业主要集中在上海、青岛、天津等少数几个城市,而广大的内地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几乎为空白的状况。
一方面注意充分发挥沿海地区原有工业基地的作用。
另一方面则在广大内地大力加强建设新的工业基地,使中国工业生产的布局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总体上,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1978年)。
生产力布局的目的是解决众多地区工业的空缺和满足战备的需要(备战、备荒为人民)而采取均衡布局的战略,追求各地经济的均衡发展。
到1978年,工业偏集于沿海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沿海所占比重逐步下降,内地的比重逐步上升为;工业企业数沿海所占比重由50.3%下降到43石%,内地由49.7%上升到56.4%;工业固定资产原值沿海所占比重也随之下降,内地逐步上升。
2、第二阶段(1979——)按照效益优先目标,强调充分利用沿海现有经济、技术基础并加快其发展,同时带动和发展内地经济。
在全国普遍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东南沿海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其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由1978年的31.7%,上升到1996年的41.30%,上升了9.6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工业布局已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分工和布局特色。
首先形成了几个经济实力相当雄厚的工业区域,主要有: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东北辽中南地区、西南成渝地区、西北关中地区和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沿岸地区七大区域。
全国工业布局明显形成了沿海、沿(长)江、沿(黄)河及沿铁路线几条轴线。
沿海轴线集中了中国几个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即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格局;沿江轴线形成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走廊;沿(黄)河轴线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其中游和上游集中了一定规模的高能耗工业;沿铁路线主要是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也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今后一定时期内,各地区工业结构及区域之间的分工会有所变化,但上述工业布局总体格局不会出现大的变化。
二、原材料工业布局(一)冶金工业布局1、钢铁工业布局。
钢铁工业主要产品是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原材料之一的各种性能和形状的钢材。
钢铁产量及品种、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至今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尽管发达国家钢铁工业逐步衰退,并已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但在今后一个时期,钢铁工业仍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
2、有色金属工业布局。
在工业上除铁、锰、铬等黑色金属以外的金属,统称为有色金属。
它是现代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的重要原材料。
按其生产的阶段包括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加工三个阶段。
各阶段由于生产特点、布置要求不同,布局的影响因素也不同。
决定有色金属矿开采、选矿的因素是有色金属矿产的分布;而粗炼有色金属工业布局取决于原料能源与运输条件;有色金属精炼与加工则布局在能源与消费中心。
有色金属矿产是中国的优势资源之一。
辽宁、甘肃、云南、湖南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四大基地。
主要的有色金属工业有铜业、铝业、铅锌工业。
(二)化学工业布局化学工业是解放后我国发展最快的工业部门之一,1985年其产值占我国工业总产值的11.2%,在我国整个工业体系中仅次于机械工业(26.9%)、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居第4位。
其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
它的发展对我国四化建设及人民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1.我国的化工资源我国的化工资源,除少数种类外,都比较丰富。
地质矿产资料表明,我国是世界上化工资源储量丰富的国家。
目前利用最广泛的除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以外,主要还有盐、硫、磷、钾盐和硼矿等。
2.我国主要化工部门的发展与布局我国虽有丰富的化工资源,但在旧中国化学工业几乎是个空白,仅在沿海少数城市有几家化,只能生产几十种化工产品。
1949年,仅生产酸碱、化肥,产量也很低,根本没有什么有机合成工业可言。
医药工业连常用的解热药、硫胺药也不能生产。
1949年后,我国化学工业以仅次于石油工业的年增长率迅速发展。
目前,我国已拥有分属于6个部门(化学采矿业、基本化学工业、化学肥料工业、有机合成工业、医药工业能生产2万多种化工产品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化工体系。
按产值计算,其中规模最大的化工行业,是有机化工,其次是化肥、橡胶和塑料加工。
化工企业的规模,仍以中小型居多。
从化工产值结构看,为我国化学工业以农业和轻纺工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特征是很显著的。
总的看来,我国化学工业还存在着内部比例不够协调(如基本化工原料发展慢以及小化经济效益欠佳等问题。
今后的发展,应以轻纺、建材等提供配套原料和材料为重点,并着重于为农业提供化肥、农药,为城乡市场提供化工产品,以利于在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需要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建材工业布局建材工业包括建筑材料、非金属矿及其制品、无机非金属材料三大类。
中国建材工业以传统的建筑材料(水泥、建筑玻璃、卫生陶瓷、墙体材料)为主,非金属矿制品、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建筑材料中的新型建筑材料比较薄弱。
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城乡建设提供各种材料,也为国防及尖端工业生产必需的非金属材料。
人们常把它同能源、交通运输一样比做为国民经济的“先行”部门。
三、机电工业布局机电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各种技术装备的部门,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中的机电产品比重也越来越高。
机电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
它通常分为机械工业和代表新技术产业的电子工业两大部分。
(一)机械工业布局1、机械工业发展概况。
机械工业是一切产业部门取得现代装备的源泉,有“工业的心脏”之称。